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田中麻油歷史悠久
2006/02/21 18:35:36瀏覽2374|回應0|推薦3

田中麻油歷史悠久       陳瑞旭    

由康原老師,和許蒼澤老師和合作的《懷念老台灣》一書,從一張一張的老照片中,可以找到三十年前,農耕生活,老西路里的身影,喚起我們心靈珍貴記憶,在台灣物質匱乏的年代中,當時的小孩仍能自得其樂,滾輪圈、玩彈珠、打陀螺、灌蟋蟀、爬樹、……,回到三十年前田中鎮西路里,庭院大埕上,採收起來的胡麻曬乾景像,曬多久,完全靠經驗,曬乾後下一步驟,就是用木棍,摃出一粒粒,小小的胡麻子,『摃』出的『麻仔』,是艱辛的喜悅。
   
濁水溪帶來的淤沙,十分肥沃,造就了田中鎮的豐饒。由於濁水溪很少有污染,所以水質清淨,十分適合種植花生、胡麻,西路里自戰後初期,至最近幾年的情況,種植花生、胡麻的人口有下降,但收耕的花生數量仍多,因此設廠製油店家也多,日據時代,田中街上多達十多家油行,也是田中傳承久遠,且最具魅力的招牌特產,油行榨成花生油或麻油後,鎮上有許多家老字號工廠,如再源油品、再豐油品、卓家龍油品、三和油品等,早已馳名全省。搾麻油後殘渣,亦可當飼料、肥料使用。展現了西路里里民,以惜福的生活景況。

再源油品老闆,卓武龍談起:據傳胡麻,係漢朝時,張騫自大宛國帶回,古名為『巨勝』,後更改名字為『胡麻』。只要一匙烏麻油,醬油伴著白飯吃,不必加其他菜餚,照樣也能吃得回味無窮。以前我在北部上班,從家鄉帶去的禮物就是:麻油。不單是我這樣,許多遊客中南部旅行,特別安排到田中買麻油、花生油。因為大家認為好油,除了香氣四溢外,是好料理的好源頭。傳統壓榨時煉油,與化.學溶劑提油,就是不一樣,只要少許,就能把食物增加美味、口感,將原味襯托的淋漓盡致。

    田中鎮唸歌謠       林沉默詞

田中央!烏麻油,燉鷄酒,好氣味,九嬸婆

做月內,呷袂畏,九叔公,夭鬼鬼,天天醉

卓武龍所經營再源油品,從祖父卓阿廉創立油車起,迄今已有七十多年歷史,田中麻油,在日治時代就參加特產展,成為貢品,做好油的過程:先要篩選上好的花生、芝麻為原料,經過高溫炒過,焙炒到八分熟,需時二十分鐘,披曬涼卻後,去除煙味後,磨成粉狀,加進水蒸氣製成餅狀,蒸煮十五分鐘,接者把胡麻油粉放入圓形鐵框內,製成「胡麻餅」,然後送到搾油機去壓搾,麻油會順著漏斗集中在鐵桶內,而後沈澱過濾,正所謂:炒、晾、磨、蒸、踏模、壓榨、沈澱、過濾,遵古製法生產,哥哥有三十年的經驗,手摸就知道。如果胡麻炒過熟,搾出來的油污黑,挾帶苦味,如火候不夠,香味不足;另外在煮時,水分太多,炊太久,搾出來的產量雖多,但香味降低,放久會壞掉。

卓武龍說田中鎮多數農民,秉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鄉居生活。「麻油」,是農村極特殊的產品,伴隨著我們的祖先,冬令進補,煮麻油雞,如今雖然搾油方式或多或少有所改變,但「麻油」依然是鎮民所愛。因為用心,所以得到獎,包括金字招牌獎,及旅遊局評定為田中特產……

陳永芳老師所著《南瀛產物誌》,關於胡麻的栽培敘述:「胡麻從種植以後約八十至一百天左右,葉子開始枯黃掉落,朔果也變黃褐色時,農友們便下田一棵棵連根拔起,然後數棵綁成一叢,帶回空地或就地曬乾,再打下朔果內的種子,然後以篩子和風鼓將芝麻篩出。」

玉柱叔叔,三十年胡麻種植經驗,叔叔說,古諺:「民以食為天」,中國人愛吃是有名的,舉凡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都不放過。田中街上壓搾的麻油,其原料為黑胡麻,白胡麻是做香油的,麻油可做麻醬麵、麻油燒酒雞、麻油里肌肉、麻油蚵仔麵線,一般人的觀念,總認為它是熱補,女人坐月子少不了它,薑母鴨也要加些麻油,有祛寒補身的功效。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ccc5c&aid=184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