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用愛付出 用法度化
2014/02/08 18:44:40瀏覽363|回應0|推薦2

證嚴上人

世間無常,眾生多苦,
苦在生活過不去,苦在心結打不開。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寸寸用愛付出,步步用法度化——
物資濟助所需,善法滋潤心靈,悲智雙運,膚慰還要帶動;
自覺覺他,合心造福人間。

 

「不請之師」的法悅

菲律賓海燕風災發生至今已月餘,受創最重的萊特省仍百廢待舉,據估計重建時間需要十年,經費超過五十億美金,難度甚至超過印度洋大海嘯後的印尼亞齊重建。

沿海城市獨魯萬受創尤深,災後一片死寂,甚至一度傳出「棄城」之說;街道堆積大量廢棄物、淤泥,包括動物屍體,嚴重影響環境衛生。慈濟志工推動大規模「以工代賑」,在十九天中,超過二十八萬人次居民投入家園清理工作,終於合力闢出希望之路。

阻塞的道路打通了,攤商開張了,參與清理的受災鄉親領到代賑金,得以購置食物、生活用品和其他物資。來自十方的善款發揮「乘數效應」,促進民生經濟復甦。慈濟更進而對受災戶致贈祝福金,期望安其心、安其家。

「以工代賑」並非慈濟首創,但慈濟將之發展為災後復原的基礎。每一天、每一場次有上千,甚至數萬人參與,秩序井然。工作開始前,志工帶領「愛灑」的祈福,虔誠祈禱無災無難,同時強調人人可用自己的雙手來重建家園,所領的代賑金來自全球四十餘國的祝福。

志工也分享慈濟「竹筒歲月」的歷史與意義,聚少成多也能發揮大力量。讓受災民眾受到溫暖的鼓舞,也倍生信心。

尤其是,本地志工中有不少來自大馬尼拉區馬利僅那市。他們在二○○九年凱莎娜風災後,也經歷過生命危在旦夕的恐懼,以及無家可歸的傷痛無助,後來受惠於「以工代賑」而得以重生。他們現身相助,如有位志工說:「即使我們再貧困,也有助人的能力。」讓獨魯萬的受災鄉親看見未來的曙光。

一封來自災區的信函觸動人心:「雖然我們有很多不同,不過你們讓我們看到、感受到的,是愛與關懷。我知道你們幫我們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特別是在這樣的災難之後。無論過了多久的時間,即使我們已經修復家園,也不會忘記慈濟給我們的愛!」

以工代賑的急難救助模式,不只在菲律賓有正面效應,也曾在臺灣莫拉克風災後杉林大愛園區的援建工程,以及海地大地震的援助行動中,帶動受災民眾成為志工。協助弱勢者自助助人,是慈善工作的理想,也是慈濟的目標。

《無量義經》有云:「是諸眾生真善知識,是諸眾生大良福田,是諸眾生不請之師,是諸眾生安隱樂處。」慈濟志工做「不請之師」,善導有緣眾生的心念與力量,使其身心得安穩,培育更多明日的「不請之師」,實是在慈濟做志工的一大法悅。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amy0208&aid=1102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