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The Beauty of the Words & Culture of the Inscriptions
2013/05/17 18:49:23瀏覽491|回應0|推薦0

The Beauty of the Words & Culture of the Inscriptions

by cAmilla Wu

Time to make some beautiful rubbings!

拓碑方法

Source: http://www.lib.cyut.edu.tw/act/lact/tablet/pdf/method.pdf


壹、拓碑的意義
拓,廣義而言就器具石刻以朱、墨椎印者曰搨,亦作拓。但「搨」與「拓」仍有分別。
搨:原版上塗色印於紙上者曰搨。
拓:原版上附紙而就紙上圖色印出者曰拓。
惟拓雖有ㄊㄨㄛˋ與ㄊㄚˋ兩種發音,當擴展、開闢時念ㄊㄨㄛˋ。如:「開拓」、「拓寬」、「拓荒」。用紙、墨摹印碑文或圖像念ㄊㄚˋ。如「碑拓」、「拓本」。
拓碑:乃將紙附於石刻上,將其文字、圖案等描印,以供觀賞、史料保存及研究之用。拓之對象包括金、石、鏤刻文字、圖案等,如銅器銘文、磚刻浮 、碑記墓誌、匾聯等,故不限於碑。
貳、拓碑源起
一、歷史記載
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中,談到東漢時期的刻石技術時,記有〝刻石技術卻愈益普遍而精工,好字因好刻得保存于久遠,并由此發現摹拓術。……蔡邑學李斯,工篆菁,似東漢時已有李斯的拓本,亦即東漢時已有拓印術。
程大昌有「刻石為碑,蠟墨為字,遠自秦漢,而至於唐。」之說。
方以智據漢書蔡邑傳「鴻都石經,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貊。」認為即石刻傳拓之始。
屈萬里、昌彼得據隋書經籍志,認為傳搨之法起於蕭梁。
王國維認為搨墨之法使於南北朝之拓石經,浸假而用以拓秦刻石。
二、起源推論
如前各家說法不一,難以定論。通常的說法,認為拓印術始于漢熹平年間。《后漢書‧蔡邑傳》中有〝邑已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貽誤后學。熹平四年(175年),乃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揚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于是后儒晚學,咸取正焉。〝有人認為這里的〝咸取正焉〞就是〝拓印〞,取得拓本的意思。另外,但無論此說正確與否,拓印方法起源甚古,而且比雕版印刷為早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
采用刊刻石經的辦法以正定文字,于熹平石經之後的歷代各朝,幾乎都認為是一種職責,歷代相沿。據《唐書‧百官志》載,百官中有〝拓書手〞,拓書手的職責,似乎就是拓印批准的〝拓本〞。既然唐朝已在政府中設有拓書手官職,那麼拓印術的發明自然要遠在唐朝之前了。
現存最早的拓印品,是在敦煌石室中保存下來的公元六世紀的遺物〝溫泉銘〞(圖5-7)。但這絕不是最早的拓印品。拓印術的出現當遠在〝溫泉銘〞拓本之前。據《隋書,經籍志》記載,隋朝皇家圖書館藏有拓石文字,以卷為單位,內有秦始皇東巡會稽時的石刻文一卷,熹平石經殘文34卷,曹魏三體石經17卷,并述及梁室所藏石刻文字到隋時已散佚。梁時已有石刻文字拓本,為南北朝時期已有拓印術提供了文獻証據。
總之,蘇瑩輝認為,拓碑之原始目的在備藏中秘,或以呈獻皇室,俾公批覽。後來漸漸普及民間。漢潮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統一文字,自有刊刻石經之必要,以取代私人收藏之簡冊,而在造紙術發明後,印刷術發明前,拓本自為獲取學問、鑽研學問較輕便之方法。
三、台灣拓碑簡略
日據之前:較無有系統之採拓,官方修方志有收藏碑文紀錄,或已進行採拓。日據時期:為台灣較有系統採拓之始,在台灣各地採集拓本,現今有部份藏於台大。光復之後:初期有省文獻會在全省各地有系統採拓,以明、清碑碣為主。間亦有各縣市政府針對縣境碑碣進行採拓,亦有大學等究單位採拓。近期則以台灣分館委託何培夫教授進行之台灣地區碑碣圖誌計畫,蒐羅廣泛,最為周延。採藏之碑碣跨及明、清、日據、民國。
肆、拓碑(本)之價值
一、為何選擇拓碑:
碑上刻字是東漢(25-220)以後形成的風氣,碑刻的用途也逐 漸擴充,從墓碑、宮室廟宇建築碑,以至於記德、記功、記言等作用。碑刻永垂典範的意義和文化價值,始終不可磨減。有的碑文如同文學中不朽的篇章,值得反覆誦讀。還有的碑文記載平實,可稱客觀的第一手史料,足以彌補正史的不足。而碑刻文字本身,尚可作為探討歷代文字、書體演變的依據。碑刻的價值如此明確,拓本的保存和流傳也就深具意義。自攝影術發明後,對石雕圖文攝照,已極清晰,一般認為拓印但已不符需求。但拓印仍有其持點:
唯一比一原尺寸複製
較不易扭曲原形
黑白對照凸顯字形
是高度藝術文化活動
一、編號與記錄:碑拓需詳加紀錄,編號、地點、時間、文字或圖樣、樣式、內容、字數、大小等均需詳細紀錄,不但便於整理、尋找,亦可整理出版嘉惠後學。
二、 裝裱:可將碑拓請良善之裱功師父,加以精裱。再好的碑拓如無經裝池,則不顯其價值,因此精選良善之師父是很重要的。
三、 碑拓作為展示或為欣賞或臨摹學習、教學均可,例如鄉土教學課程野外參觀時如能將該處之碑拓圖案拓印回校彼此交流或作研究社會歷史或欣賞其書法之美均是很好的運用。
拓碑看似單純的肢體動作,但若是在有著歷史典故的地方拓碑,其意義自然不凡,嘉義東石詩人李可讀先生曾作「虎字碑懷古」詩:「碑鎮蠻煙筆擅雄,談警色變憶劉公,大書勒石龜山外,長嘯負嵎草嶺中;帖氣觀摩猶有魏,猛威眈視若無馮,碑銘讀罷情何限,馮弔城頭夕照紅。」
「為有雲山約,重來草嶺遊,摩崖碑勒虎,蹙蹐杖扶鳩:景好留泥爪,城荒話石頭,何當凌絕頂,極目海天秋。」

Chinese Rubbings 

Source:

http://fieldmuseum.org/explore/our-collections/chinese-rubbings-collection

CHINESE RUBBINGS COLLECTION


For more than 1,500 years rubbings have been a vital medium for preserving China's art, culture, and history. These beautiful works are made by pressing thin sheets of wet paper into carvings or inscriptions cut in stone or other hard materials and carefully inking the surface to create a copy of the original. The resulting rubbing has white impressions where the paper was pressed into the carving surrounded by a typically black ink field.

For more than 1,500 years rubbings have been a vital medium for preserving China's art, culture, and history. These beautiful works are made by pressing thin sheets of wet paper into carvings or inscriptions cut in stone or other hard materials and carefully inking the surface to create a copy of the original. The resulting rubbing has white impressions where the paper was pressed into the carving surrounded by a typically black ink field.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amillawu2004&aid=7635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