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13 02:33:40瀏覽14|回應0|推薦0 | |
進一步探究可知,匯率貶值未能產生刺激經濟的效果,原因有三:首先,是該國的經濟結構未必全然自貨幣貶值中獲益,尤其是在全球分工的前提下,貨幣貶值讓該國的出口更具價格競爭力,卻也墊高進口成本,抵消出口的競爭優勢。誠如OECD的資料指出,台灣出口商品中含進口零配件占比高達71%,位居其57個世界經濟體調查中的第2位,也高於主要貿易對手國─韓國的65%、香港的55.8%、泰國的52.8%、日本的47.7%及中國的46.1%。由此可知,台灣促使貨幣貶值或低估,帶動台灣出口及推升經濟成長的效用將有限。 第二,由於企業追求獲利最大化的考量遠大於追求市占率的增加,以致於當一國匯率貶值時,該國廠商可能不會立即調降海外售價,反而更傾向調升本幣的計價,以推升企業獲利。因此,即便該國貨幣貶值,海外消費者卻無法感受到該國產品變得更具價格競爭力,匯率貶值刺激出口數量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近年日本企業獲利受惠於日圓貶值而持續攀高,但出口數量依然衰退即是如此,顯見企業的訂價策略也會阻礙匯率貶值刺激出口的效果。 為何貨幣政策的救市藥效會出抗藥性,原因甚多。例如金融海嘯後的金融監理更形嚴格、全球出現邊際儲蓄傾向大於投資傾向的異變,經濟遂落入長期成長停滯(Secular Stagnation)陷阱,使貨幣供需面皆呈現疲弱。而超寬鬆貨幣政策在推升相關金融資產價格,催生出財富效果上,雖仍見成效,卻也由於多數金融資產集中於邊際消費傾向較低的高資產階級之手,使其財富增加多以儲蓄形式持有,對消費與投資的提升助益有限,反倒讓貧富不均問題惡化。 如此推演下來,在銀行貸放意願不高、民間部門未因資金成本偏低而擴大消費與投資、貧富差距拉大下的財富效果對經濟的幫助也不若想像中大,各國寬鬆貨幣政策刺激經濟活動的管道似乎只餘匯率貶值 一途。但真是如此嗎? 換言之,貶值救出口的簡化思考及操作對台灣較不適用,惟有正視出口產品集中在資訊電子產業,又高度依賴「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等結構性失衡問題,並改變以往由廉價及效率所驅動的成本管控產銷模式,轉向重視價值創造、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樣態,更勇於面對兩岸經貿從互補轉為競爭的趨勢,積極加入TPP等貿易夥伴協定以擴大舞台,進而抓住台灣自己的未來,才是根本之道。 工商時報【主筆室】 金融海嘯後,寬鬆貨幣政策幾乎成為唯一的救市手段,也在初期有穩定及助長經濟的極大作用。但隨著全球經濟復甦愈見牛步化,有時甚至出現衰退徵兆,各界不禁擔心,當貨幣政策也無效後,全球經濟會演變成何種狀態? 第三、匯率貶值若欲發生效果,不能僅是該國貨幣兌美元貶值而已,其貶值幅度還必須大到能對一籃子貨幣貶值才有效。以台灣為例,相比於2015年1月,2016年2月新台幣對美元匯率雖貶值5.3%,實質有效匯率卻升值0.4%,導致台灣出口 截至今年2月已呈現連續第13個月衰退,直逼金融海嘯「連14黑」的弔詭情況。 更別說有時候貶值不但無法救出口,還可能賠上一國的金融穩定。因為在主要國家執行寬鬆貨幣政策時期,許多新興國家借入大量的低利率外幣債務。若該國貨幣劇貶,將膨脹本幣計價的外債,衝擊該國的償債能力,甚至影響其金融與經濟穩定,並拖累出口,就像令金融市場頗為憂心的俄羅斯、巴西、秘魯、南非、印尼等國。再加上一國貨幣形成貶值預期時,可能會造成嚴重的資金外逃,亦不利其 經濟與金融市場穩定,一如去年8月及今年1月兩度成為全球金融市場風暴中心的中國。 回過頭來看台灣,到底貶值救出口可不可行?若單純從台灣出口占GDP比重達2/3,為驅動經濟成長之主要動能來看,似乎可行。但當各國都因為經濟疲弱而寄望透過貶值救出口、廠商的經營考量重視利潤遠勝於市占率的情況下,若要調節貿易疲弱,勢必要做出更劇烈的匯率調整,貶值的弊大過於利。再加上台灣融入全球供應鏈之深,使匯率對貿易的影響更形式微。 這也是台灣面臨季節性因素、市場出現不理性的預期心理、發生其他重大事件(如國際地緣政治事件)而造成匯率大幅波動,或偏離經濟基本面時 ,央行通常會維持新台幣匯率在合理價位,並避免匯率過度波動的原因。 IMF於去年10月發表的「匯率與貿易:已斷開關係?」(Exchange Rates and Trade Flows:Disconneted?)指出,匯率變動對出口與進口貿易仍可產生巨大的影響,且「平均而言」一國貨幣的實質有效匯率若貶值10%,會使實際淨出口約增加GDP的1.5%,而這個效果大多發生貨幣貶值後1年內。然而,2015年日本、歐元區、中國、台灣、韓國等國匯率雖貶值,出口卻依然呈現嚴重衰退來看,匯率貶值助出口的觀點似乎遭到挑戰。 >銀行小額貸款
45C0969C2FB93248 |
|
( 創作|繪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