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2/14 17:39:20瀏覽37|回應0|推薦0 | |
2020.02.13 (來源:Dreamstime)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可能造成供應鏈斷鏈。台灣製造業平均存貨約30天,然而美國製造業平均存貨約60天。我們強調成本優勢,卻忘記一旦意外發生,存貨就是救命丹!」 上面這段文字,是這兩天我在某家媒體上看到的報導。 起因是:中國製造業在2月10日陸續復工,但由於各省疫情持續延燒、外地員工返工需隔離14天、物流關務加嚴等因素,許多製造業產線的稼動率僅有20-30%水準。更常聽到的情況是,大量企業苦於缺乏原料,導致即便有人,也無法開工。製造業真的應該多囤原料嗎?庫存天數高,到底是優勢還是劣勢? 歷史不斷重演,卻敵不過人性的焦慮這幾年,我協助台灣許多企業降低庫存、消除浪費,甚至因此讓台灣某知名食品大廠因為推動「精實管理」,而將完成品庫存天數從45天降至15天以下。因此該篇報導一出,馬上就有朋友轉貼給我並詢問我有什麼想法? 第一個浮現在我腦海的,就是「歷史總是不斷重演」。因為不到十年前,也有一隻黑天鵝曾飛越日本,為日本製造業供應鏈體系帶來極大的災情,那就是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311大地震)。 「看吧!你們玩TPS(豐田生產方式)不是說要零庫存?現在缺料停線了吧。」 當時,大量類似的言論考驗著許多下定決心且認真推動「精實管理」或「豐田生產方式」的企業。甚至接下來幾年間,每當我帶著台灣企業參訪團到日本愛知縣拜訪Toyota集團時,這個問題都還是熱門考題。 當大家都想要在生產效率跟風險管理間取得平衡時,Toyota汽車認知到沒有平衡點,只有取捨而已。 提高庫存絕對不是條可行的路,因為會存在三大問題: 1. 庫存要拉高多少,方能真正對應風險?如果你現在庫存量是2小時,那我準備兩個星期的庫存就能夠對應武漢肺炎造成的問題嗎?大家往往容易過度關注短期現象,卻忽視長期效益。不可諱言,短時間來說一旦遇到突發事件,庫存水位較低的廠商缺料停工問題肯定來的比其他人快。但如果黑天鵝是十年一遇、百年一見,那我們究竟該怎麼估算呢? 2. 庫存水位一旦拉高,現金水位降低的問題?企業經營本來就不是件輕鬆事,如果你想要拉高庫存水位以備不時之需,優點是因應像是武漢肺炎這樣的突發狀況就能夠相較其他人順利,但庫存拉高後你可能面臨接踵而來的問題像是現金水位不足、產品生命週期短造成的舊世代產品積壓、倉儲管理費用增加等。這些都是企業經營不可忽視的風險項目。 有備無患?多備反而帶來更多問題3. 常備庫存會讓企業內部及供應鏈失去危機意識前兩個問題跟外部環境與客戶相關,然後公司內部如果有太多庫存,最可怕的事就是會讓員工、供應商喪失危機感。 今天產線組裝品質有問題?沒關係,倉庫裡還有庫存可以交貨。 上週設備異常出狀況,明明現場寫了報修單,卻見不到工務單位影子?沒關係,倉庫裡還有庫存可以先做。 諸如此類的安逸感,就像是家財萬貫的二世祖,無法認真投入工作,因為錢還很多。而庫存就像是企業的家產一樣,太多反而會讓組織變得安逸,失去持續改善的動力。 我曾在台灣北部輔導過一家鍛造業者,開始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公司整體、上至老闆下至員工,大家都十分仰賴自動倉儲系統內的庫存。還記得有次開會,一進到公司,課長就跑過來說「顧問不好意思,今天可能沒有辦法到現場巡視。因為我們有台設備壞掉,產線已經停擺三天了」我聽了有點替他們擔心,於是接著問「這樣不會有問題嗎?」課長這時好像很驕傲似地說「顧問,你放心,我們庫存有兩個月。」我後來到不同產業輔導時,幾乎都會拿這個小故事跟大家分享。 「顧問,聽你這麼說好像有點道理。但像現在這種非常時期,我們應該怎麼做才好?」一位傳產業老闆曾這麼問我。 Toyota集團認為,問題不在「庫存量的多寡」,而是當突發狀況發生時「我們可以花多少時間重建並站起來。」 舉例來說,當競爭對手挨了一拳需要趴在擂台8秒才站得起來,而我們只是膝蓋跪地就能馬上起身,我相信這樣的抗打能力甚至贏面絕對會比較大。 今天之所以寫這篇文章,其實就是想讓推動「精實管理」的企業們知道,大家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短期現象造成的焦慮或疑慮在所難免。但因為歷史不斷重演,所以做最壞打算、行最足準備,就是這陣子大家應該要好好思考並調整的功課。 接下來可以預估的是,台灣電子業、汽車業、工具機等產業,都會因為武漢肺炎這個2020年開春最大隻的「黑天鵝」,而打亂過往兩岸供應鏈的佈局。 庫存天數高是優勢?端看你在意的是短期事件,還是長期效益。 畢竟,我是沒聽說有人一年365天24小時會揹著急救箱在身上啦! 資料來源引用: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management/blog/3001724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