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6/17 01:33:31瀏覽1380|回應21|推薦61 | |
由於爹娘昨天剛從青島回來,因此今天下午鳥妻與我回家陪陪他們,順便問問青島親戚的近況。由於大姊、二姐有事無法今天回家,因此我們三個也無法打牌,因為鳥妻不會打。剛好,免得又多一個人在牌桌上浪費生命。於是我們聊天聊一下午。 爹跟我在客廳聊,娘跟鳥妻在飯桌聊。 很久沒有跟爹這樣聊天了,尤其他一直問我工作的事,讓我很煩,因為他聽不懂「做生意」這回事,而且直覺就是希望我趕快往「軍公教」走,因此開口談話常沒幾句話就不歡而散,我也趕緊閃開到臥房看電視。 今天,順著他剛從青島回來的記憶,於是問問大陸親戚的近況。點了根來自青島的「泰山牌香菸」,抽著濃濃的要死的菸,聽著老爹談著山東的回憶。 其實,這些親戚過得實在很好,三個堂兄弟,每人都有老婆、小孩、房子,生活都過得去。叔叔是教職員退休,因此也有月退休金。隨著大陸經濟發展與生活水準的提升,現在每個月還有兩千元人民幣的薪資。在青島這種非重點國際城市,實在太好過了。 五年前去大陸探親時,曾經跟大堂哥聊過生活費的事,一個人在青島活,每個月只要花費一百元的食物費,由於爹已經買了一棟房子,現在由叔叔、嬸嬸住,未來假如我跟鳥妻去住,可以免除房租費用,也因此,一個月的生活費,含食衣住行,總共不超過三百元。 我問爹:「咱家怎麼當初不把地給賣了到青島住?」 爹說:「咱家沒有做生意的命,爺爺、老爺爺們多是翰林、進士,沒有人懂做生意。」 「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地?還被共產黨指明第一個鬥爭的對象?」 「你老爺爺們有聊過這事兒,要算到雍正的頭上。中國古代的稅制是人頭稅,因此貧富都根據人頭數來繳稅,而不是以財產為基準。雍正的時候,改以土地為基準徵稅,所以窮人都把地賣了,寧願作富翁的佃農,也不想自己有土地。我們家的地也越來越多,因為周圍的窮人家、或者家道中落的人家,都把地賣給我們,然後來作佃農。就這樣,成為大地主。有些還有從黃河沿岸的水災地區跑過來的,挑根扁擔,一邊放著微薄的家當,一邊坐著小孩,就這樣挑啊挑的到我們家來找當佃農的機會。」 這段話,有關稅制的部分,我沒詳查,算是聽老爹的一面之詞,各位也姑且聽之。只是爹的意思是:是人家不想有田地,寧願來當佃農,怪我? 然而咱家也將這些賣地投靠的佃農們、或者外地跑來當佃農的民眾們集合起來住在一區,並且幫佃農蓋房子,每年以「二八制」收租,也就是佃農拿八成,咱家拿兩成。 「誰幫他們蓋房子?」我好奇。 「家裡本來有幾個佃農,他們會招呼這些事,因為他們也算是佃農頭了。每次有人來的時候,這些頭兒就會吆喝其他佃農來幫忙蓋房子,他們有他們的規律。」 爹說:「以前收租的時候,妳奶奶交代在倒各種作物進我們袋子的時候,千萬不准抖晃袋子。」換言之,不會將租收實。因為一抖晃袋子,麥子便會下滑減少空隙,收的租更多。所以,這種模式,也成為日後被共產黨鬥爭的護身符之一。 而由於世代皆出翰林、進士,因此成為鄉村的知識重鎮,想當然爾,也成為不成文的「民事糾紛和解中心」。因為衙門都在省城,從鄉下地方走到省城,也要花幾天,而且一進衙門,要是被判敗訴,大家也怕刑罰,所以許多鄉下偷雞摸狗的糾紛事兒,全都找上我們家來解決了。 爹說:「那時候你老爺爺常說這些糾紛故事給我們小孩子聽,大家都笑得肚子發疼!」「有一次,一個佃農的雞被偷了,他懷疑是隔壁鄰居偷的,結果跑來找八爺爺(就是我的老爺爺)。」據說,那時佃農們質樸到來我們家裡處理民事糾紛的時候,都是蹲在門口牆邊下聽八爺爺的教訓與裁判。 「嗄??蹲著?有沒有搞錯?」我蠻吃驚地問。 「是啊,因為我們小孩子都坐在裡面靠著牆邊站著聽,看他們是蹲在門口旁邊聽。」 「那這案子怎麼判?」 「你八爺爺問:『你怎麼知道是隔壁鄰居偷的?』那人說:『因為他家廚房有雞毛!』『可是他家也養雞啊!』」 我猜八爺爺當時聽了這理由一定覺得很無力。「那結果呢?」我好奇。 「通常你八爺爺都是將兩邊的人各自恐嚇的一下,再好言相勸鄰居以和為貴。而且,八爺爺有時候也會說:『你們今年收成是不是太好了?不用種田了?沒事幹是吧?』」 「這不是很鄉愿嗎?」我不解 「這種地方,那種環境,大家光活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搞這小把戲?會有這種紛爭,也是幾個不對眼,或者也是沒有惡意的行為。」爹這樣說,我想想自己在台灣參與的社區營造事務。 三年前執行一個「社區營造條例(草案)試行計畫」,以宜蘭某社區以及台北的某社區為實驗社區。當時許多學者大喊這草案條文有些地方會造成地方分裂,因為當居民有直接權力立法的時候,有關懲罰的條款,容易造成社區的不合。 後來經過實際驗證,在一次說明會上,我親眼看到純樸民眾的智慧,遇到不合作的、不配合的,甚至不參與的,常會撞一下胳臂,說「喂,稍持一下(台語發音為:修記幾雷)」。意思是:幫個忙啦,別不配合啦,稍微控制一下情緒啦。 就這樣,原本不配合的人也摸摸鼻子算了。 這種行為完全打破都市學者的疑慮,也讓我看到最純樸的解決之道。當然,我不住在那裡,也不是長在那裡,不會瞭解這種居民相處的情感。能看到這種純樸的運作模式,想到回歸人類本性與日常生活,其實很簡單的一個動作,便能解決很多事。 或許,我們已經複雜到不知道什麼是簡單了。 然而聽著爹說以前故鄉的純樸故事,鄉野奇談,也讓我不斷思索百年前的「人」,其實跟現代人沒有什麼差別,一樣的七情六欲、一樣的悲歡離合,一樣的柴米油鹽生計問題,好像什麼都一樣。 不過,五年前我回去老家的時候,看到荒涼的鄉村,破舊的茅房,小院子裡養著羊與狗,茅房裡看到以前的「炕」,上面舖著毯子,可以想像晚上這家遠房親戚是窩在一起的生活景象。 有趣的是,電話鈴響,「鈴~來電是某某號」嚇我一跳,這「不文明」的鄉村,電話居然這樣先進。他們看我這樣驚奇,很得意的說:「你看,這電話挺好不是?我們現在生活都好很多啦!」 看著破舊的房舍,想想,或許這也是一種悠哉與幸福,每天看著田野與山丘,世界與我如浮雲。只要變化,哪怕是不起眼但看起來好玩的變化,就像這電話一樣,也是一種生活樂趣。 生命,不就是這樣嗎? 回到爹的回憶世界。爹帶回一本青島一中的紀念冊,我很好奇地翻閱著。 「以前是二十五個人取一個喔!」爹很自豪的說。 「爸,那學生都說一樣的山東土話囉?」 「山東話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發音。」 據說青島外圍屬於「吉米縣」,爹說來自這縣的人說話都怪腔怪調,開口前兩個字大概都是「我說~」、「我說~」。尤其女人,裹著小腳,扭啊扭的,爹說「第一次聽他們說話,真是笑死我了。」 還有一個地方的口頭禪非常有趣,叫萊陽縣。 據說這地方的人說話第一句是「我*你*給客客」(*表示大家應該知道是哪兩個字)。 爹說:「第一次聽聽不懂,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後來問來自萊陽的同學,他們才解釋內容。」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你*對你客氣了」。各位可以看懂我在寫啥了吧? 這是什麼地方?怎麼一天到晚想欺負人家的媽媽?一天到晚說這種粗話呢? 「這地方天天械鬥嗎?天天不做事光打架嗎?」我好笑地問,因為很難想像以這類口頭禪作日常生活用語的地方,每天生活是怎樣的精彩,動不動就來個「欺負你媽算對你客氣」~老天。 以上這段落純屬敘述,沒有任何對山東萊陽、吉米縣貶抑的意味。 這也是老爹的記憶,事實可能與這段記憶有很大的差距。若各位真的有來自萊陽縣的伙伴,就當這一段是鄉野奇談,就像各位也可以取笑我老家的土與俗。反正就是好玩。若有覺得家鄉受到侮辱~鳥人馬上道歉! 「爸,我們當初為何不放棄土地加入共產黨?」我蠻好奇的,因為既然爺爺奶奶對佃農都這樣好,應該不是貪財之人,為何不放棄土地? 爹說:「有想過,但是共產黨不接受啊!說放棄土地的地主,還是要鬥!」 唉~創造內部敵人進行奪權鬥爭,好一個共產黨。 當初爺爺在青島教書,奶奶顧家產,共產黨在農村裡吆喝著眾人來鬥奶奶,結果鬥了三次都鬥不起來。因為佃農說咱家對人很好,對佃農很好,沒有對不起他們。 後來共產黨說要貼封條,要奶奶自己拿東西走,其他人不准幫忙拿,奶奶就拿她的結婚衣服走了。接收的共產黨工作人員不解地問:「你就拿這些?不拿其他值錢的嗎?」 奶奶說:「我只拿我家的東西,不拿這一家的!」說完,就帶著她的結婚衣裳來青島找爺爺。 超酷!古代女人有這骨氣,了不起!其實爺爺比奶奶小四歲,所以奶奶在家裡有一定的高度,但她也相當知道分寸拿捏。當初爹的姑姑,就是我的姑婆,就是爺爺的姊姊,跟奶奶有一段精彩的家庭鬥爭。這又是鄉野奇談了。在鄉下,女人被壓抑、被拘束情形是很嚴重的。想在鄉下作「女強人」,強出頭的方式,只會招來災難。唉~ 回到青島。 當時爺爺看到奶奶只拿結婚衣服,無力的說:「妳怎麼只拿這個?多拿一幅字畫也可以夠我們吃不完的。」爺爺也不敢對奶奶怎麼樣。一來結婚後就很尊重彼此,二來奶奶長年在老家顧著家產,也很辛苦了。爺爺知道奶奶的苦。 聽說家裡有很多老字畫、明朝的瓷盤、瓷瓶、宋朝印的資治通鑑、還有好多好多東西。連外面拴馬的地方,餵馬的大石槽,爹說那石槽的石頭很特別。小時候夏天常躺在裡面睡覺,迅速消暑。 然而,儘管爹常將老家講得天花亂墜的,娘、大姊、二姐、我還有叔叔的太太(我的嬸嬸)、堂哥們,都認為:不過就是小鄉村裡的小仕紳,農地也沒他們講得那麼龐大。 五年前去大陸探親時,跟嬸嬸還有堂嫂們在廚房包餃子(我進廚房幫忙的舉動,讓她們覺得不可思議),嬸嬸說的更絕:「那時我去鄉村老家一看,哪來的大莊?根本只是個小地主,唉,聽你叔叔亂講。」堂嫂們也附和著說:「沒你爹講得那麼廣大啦,不過就是個小村莊罷了,現在很荒涼的,我們沒人敢回去去住。」「住那幹嘛?不文明!」 然而每次爹在講老家故事的時候,臉上的意氣風發、得意洋洋的樣子,倒是讓我感傷,儘管我外表笑得合不攏嘴,但心理完全可以理解他對故鄉的思念與親人的眷戀。 但蠻奇怪的,我怎麼一點故鄉記憶與情感都沒有?是時候未到?還是怎樣?算了,有些事,不必鑽牛角尖。就讓時間慢慢證明一切吧。 山東的菸很濃,就像老爹的脾氣、老爹的情感,也像他對故鄉、童年的記憶一樣,濃到散不開、化不開。 結語: 中國歷史五千年,就算砍一半,兩千五,也很久了,相信每個人的家庭往上追溯脈絡,都可以追出很多名門望族的歷史資料。 現在路上蹲在旁邊撿垃圾的老人,誰知他家在兩、三代以前,甚至兩三百年以前,可能是某個地方的大宅門呢? 然而有輝煌的家族史又怎樣?「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預言,以及白手起家的故事,大家也耳熟能詳了。因此,有沒有顯赫的背景,也不重要了。不過當作鄉野奇談來嗑花生聊天罷了。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