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7/19 09:35:29瀏覽130|回應0|推薦3 | |
陳文茜的撰文「那一年的七月」,值得大家細讀深思。 民進黨的政客們不顧國際風雲詭譎,全台2300萬人民生計,一再不擇手段不計後果瘋狂奪權,馬英九再三乎籲朝野座下來共商國事,但綠頭政客寧願發動青年造反,就是不願上桌會談,眼看四鄰各國極急的經貿部局,台灣卻這樣內鬥,到最後大家豈不完蛋!! ************************************************************************* 台灣內鬥的結果大家都完蛋!! 那一年的七月 / 陳文茜 1971年7月8日,國際政治的大棋局從那一刻起,發生了板塊性移動的大變化。那是四十三年前的深夜,一個矮小的美國人(季辛吉),佯裝肚子疼,離開國宴,找分身住巴基斯坦旅館,然後穿上風衣走向巴國機場預備好的特使飛機,飛向北京。 那一夜,台北靜悄悄。時間像往常一樣流動,從深夜替換到白日,從昨天替換到明天。台北人沉沉睡去,沒有人明白從此一連串的命運即將改寫。三個月後,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七個月後美國總統尼克森訪中;八個月後英國宣布中共升格為大使級正式外交關係;十四個月後,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北京宣布中日建交、與台灣中華民國斷交。 1972這一年,除英日外,全球共有西德、澳洲、紐西蘭、墨西哥、阿根廷、馬爾他、加納、希臘,連度假天堂馬爾地夫、馬達加斯加…爭相拋棄台灣,跟緊尼克森腳步與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歷史如骨牌…那雖已是事隔四十三年前七月的往事;但類似的場景,仍在今年七月出現。大國各自出手,進行大規模國際大棋局博弈新佈局。先是七月初習近平訪韓,接著德國總理梅克爾訪中,接著日澳簽自貿協定,接著美中戰略對話。最新消息,為了「間諜案」德國正式驅逐美國駐德情報機構。這一切自7月3日起,持續至7月10日;僅僅一周,竟只有一周。與1971年7月9日季辛吉密見周恩來的差異是:當時美國的頭號敵人是蘇聯,中國是美國拉攏的對象;43年後中國已成美國最重要的潛在競爭對手,但此次「經貿現實主義」而非冷戰思維主導了美中關係。雙方叫陣之餘,一方面建立起避免「軍事衝突」的對話關係,一方面在經貿交往上非常務實的達成互利妥協的貨幣改革、負面清單、投資、氣候變遷等結論。美國國務卿凱瑞以對著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彈吉他結束訪華,習近平以20世紀「美國」詩人摩爾詩句:「勝利不會向我走來,我必須自己走向勝利」,雙方互相表達善意。 將43年前7月往事與近日並提,除了比較其差異及巧合外,主要提醒我們習歷史必須背誦某一年某一天,歷史從此「變動了」;那種關鍵時刻時辰的靜謐與實質進行的波濤洶湧,令人害怕。一般人在當下,往往不自知;等知曉了,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世界在我們面前變形,再醒來意會時,一切已太遲。 43年前季辛吉代號「波羅行動」密訪北京後七個月,1972年2月21日尼克森訪中,那場公開的「融冰」不只衝擊了全球,依據美國國家檔案局公佈的資料,當時美中已簽下密約:「不支持兩個中國;不支持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獨立」。那場美國對台灣徹底的「出賣」,直到1998年柯林頓訪中時,才在中國要求下口頭公開宣示。 我們固然無法預測十年後,這場大國博弈下韓國在中美之間會獲得多大的經濟利益?擠壓多少台灣經濟空間?台灣會被拋得多遠?但一個詭異且遺憾的現象:我們的政治顯然對這件事情毫不關心;做為國際政治的邊陲角色,台灣本來必須更警惕世局的變化;我們是那麼的微小,必須在夾縫中求生存。可是多數政壇活躍人士腦海中浮現的是2014版圖角逐,2016大位爭奪。國會監委審查,只在意「馬王之爭」。 台灣的確是亞細亞的孤兒;但這一回我們再度成為孤兒並非強權「出賣」,而是我們對自己的「出賣」。每個人都只想要那心愛的「總統府」玩具…至於十年後的台灣、十年後的東亞、十年後此回以國際自由貿易為合縱連橫主軸的世界博弈新賽局,台灣在那裡?我們選擇自動消失了。
出處:台灣內鬥的結果大家都完蛋!! - 中華振興同心會 - udn城市https://city.udn.com/50257/5142419#ixzz37sDUPy00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