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24 09:46:59瀏覽6464|回應14|推薦146 | |
這陣子,國家公園門票收費的議題再次被主管機關與媒體提及,先前焦點圍繞在要不要收費,這次則是要不要差別收費,不過這一回,倒是又有新聞媒體質疑說,國家公園是大陸與其他外地觀光客來台的熱門景點,若是收門票錢怎麼落實拼觀光的目標。 我發覺,台灣不光是一般民眾,連新聞媒體都可能存有一項誤解,那就是國家公園是純粹的觀光旅遊地區。其實若按照台灣現行的【國家公園法】,國家公園的選定、區域劃分很明顯地都包括自然生態、人文景觀、研究等面向,而不是只有觀光旅遊而已,可惜談論政治人物、政治事件喜歡講法令的媒體,在觀光旅遊方面鮮少考量過。 首先,根據【國家公園法】第6條的規定,國家公園的選定,是要考量景觀特殊性、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棲地、文化資產及史蹟、自然及人文環境有無文教意義、天然育樂資源特異性等。另外,本法第12條也有規定,國家公園得按區域內現有土地利用型態及資源特性,劃分成一般管制區、遊憩區、史蹟保存區、特別景觀區、生態保護區等,不一而足。 所以,國家公園收門票這件事情,我認為還可以去關心國家公園收了門票之後,它們裡頭的一般管制區、遊憩區、史蹟保存區、特別景觀區、生態保護區等,其內部的建成環境、自然人文生態景觀環境、解說等相關服務的品質有沒有提升,而這些,台灣媒體目前似乎仍不太關心,而僅聚焦收門票後,台灣與外地遊客對前往該處旅遊的心理及結構性阻礙問題。 而說到這阻礙的問題,我認為不同國家地區、教育程度、年齡、可支配所得、旅遊態度、環境價值觀等的遊客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沒有說一定都能接受或不能接受。另一方面,我認為將台灣從官方到民間那種普遍的拼觀光思維套進國家公園是不恰當的,除可能妨礙生態保育之落實,另外有些遊客本身也可能會因人潮擁擠、環境破壞而拒絕前往旅遊。 旅遊或休閒阻礙的問題,除了輿論最常提的價格提升,另外像人潮擁擠不堪、環境破壞污染、髒亂、家人親友的負面意見、自身先前不愉快的旅遊經驗、不清楚的資訊、不方便的硬體設施或交通等也都會是個人前往特定旅遊景點從事活動的阻礙因素,而有些時候,後面這些品質的問題若很嚴重,即使收費便宜或不收費,遊客也可能會拒絕造訪。 至於台灣人與外地人的差別收費,我覺得也差不多,有些人會覺得合理,有些人可能覺得不合理。更進一步來看,除了遊客聽到要收費,或者聽到自己要收的費用比在地人多,除了一開始便會有不同的態度、旅遊阻礙感受之外,產生阻礙感受者日後也可能會有不同的阻礙協商狀況,而這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國家公園環境、設施與人員服務的品質了。 所以,國家公園門票收費,我認為除了主管機關對收費標準的確立外,往後還可以密切關注,台灣各國家公園內之空間設施、自然生態環境、文化資產(如金門國家公園裡的)的管理維護是否提升,以及遊客對國家公園的觀光旅遊印象的正面態度有沒有提升。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