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22 10:05:29瀏覽2355|回應6|推薦96 | |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對於國內孑孓館(也就是將來可能成為蚊子館的公共建設)的檢討,這幾天成為媒體報導的題材。然而在我印象中,國內蚊子館的問題,輿論可以說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拿出來報導,每次的評論也多辦離不開,政治人物愛亂開支票之類的批判。 對此,我回想起之前有媒體評論臉書現象的時候,曾以高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中的觀點來評論臉書使用者的貼文、分享行為。其實,若說贏得選舉是許多政治人物在其生活當中,其職業生涯(也就是國內一般常講的政治生命)、生計維持的關鍵,那麼像這種政治人物開公共建設支票的行為,在我看來才真正是高夫曼所論述之劇場表演的經典實例。 台灣社會至今仍存有兩種很明顯的主流價值觀,就是將感性看得比理性重要、具體的表象看得比抽象的內在重要,這種價值觀除了讓許多小市民容易被誇大不實的商業廣告迷惑外,在選舉投票時也很容易被政治人物的表演所迷惑,開支票畫大餅就是其中一項;另外,我覺得另外一個關鍵,就是政治人物常將一個地區某種公共建設的有無,跟台灣人根深蒂固的面子觀念牢牢綁在一起。 換言之,在台灣的選舉活動裡,我認為也可以很常見到,政治人物在競選時要麼訴諸族群、省籍、地域、性別、階級等的情感,要麼就是大開公共建設的支票,並以「別人有我們也要有」這種明擺著就是將公共建設跟「輸人不輸陣」這種面子觀念綁在一起的論述,來說服選民支持,再不然就是以對許多選民來講,眼前就可以看到的利益來加以誘惑。 這種社會現象,若是以劇場的表演來比喻,那麼各個選舉造勢場合或其他大型活動場合乃至鎂光燈聚焦的地方,還有政治人物經營的社群網站就是舞台,而政治人物就是表演者、政治人物及其競選團隊的總稱為劇班、選民就是觀眾。然而,以上談論的一些政治人物與一些選民間的互動現象,則構成了政治人物選舉表演的「情境定義」,其中的主流價值觀則成為這種表演的劇本。 另外,我也發覺這種選舉活動中,還存在一些的誘客者。比較常見的就是有頭有臉的公眾人物、派系大老、樁腳、媒體人等,就廣義來講,他們也都是選民的一部分,故在這表演中跟市井小民一樣都有觀眾的身分,但他們對候選人的支持或吹捧,不僅只是個人立場的表達,也可能會引誘其他選民去支持該候選人,甚至個別民眾對親友也會有此效果。 再來,政治選舉的表演也可能會有些表演分裂的狀況。以台灣媒體的報導而言,其中之一就是政治人物在選舉造勢場合脫稿演出,或者當場做出其他一些原本不在安排中的姿態、舉止,再不然就是有人趁機扒竊、性騷擾,或者在選舉表演區中嗆聲、質疑。面對這些狀況,表演者(政治人物)、觀眾(選民)通常是都會加入挽救的行動,這也就是印象管理。 總之,政治選舉既然來自於人類社會,那麼其中行使政治人物、選民之角色的人,無論各自的言行或兩造間的互動,由於都是根據社會當下的慣例、習俗、價值觀等在進行,因此也都可以算是在表演。所以,台灣近年來常被提出來批判的孑孓館、蚊子館,其實也就是這種表演的產物。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