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05 12:14:27瀏覽775|回應0|推薦0 | |
從市場價值的角度看來,這位記者之所以會看到這種現象,恐怕有一部份的原因,是因為大家對於侯佩岑的愛情世界,早就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因為邊際效用的緣故,而使類似的描述不再具有新鮮感;至於蔡依林的英語工具書,恐怕是因為,國內本來就一直有英語學習的狂熱,英美的文化霸權早已深入國內的緣故,由是,兩位作者的參考團體,也就有了外在客觀因素的差異。 因此,可以換句話說,侯佩岑的參考團體,是那些對她愛情觀有興趣,或是覺得有新鮮感的觀眾與粉絲,至於蔡依林的參考團體,則可能包括所有對於輕鬆認識英語,感到興趣的學生與社會人士。從這兩本新書的名字,就可以把兩位作者的寫作精神與寫作目的推測出來。 侯佩岑的新書【Patty’s about love】,一看就知道,她這本書關於形象互動的性質,是以【態度】為主,書的主要內容,是多位名人對於愛情的【態度】,另外,書中的生活寫照,如照片、心靈點滴等,其實也是作者在與讀者的形象互動當中,一種關於【態度】的表達,至於受社會團體影響而產生的【觀點】,如果她有根據這些名人的愛情態度作總結,提出自己的看法,那這本書就有包含這種互動的性質。 另外,從文本的角度來看,侯佩岑所用的文本,其實就是她本身;根據Tony Bennett與Janet Woollacott以【龐德及其他】一書為研究例子,所得的觀點來說,侯佩岑這本新書的主角,也就是她本人,其實就已經具備了【交互文本性】的特質。所謂的文本,是指與他人互動時,所給予的各種客觀的決定因素,包括理解、閱讀過程與解碼的參考;至於交互,則是指作者自身的本體,與其客體,也就是生活週遭事物之間的關係。 雖然在一本書當中,把各種文本連接起來,成為一種形象互動的,不是作者而是書本的主角,但是這本【Patty’s about love】,主角卻與作者合而為一,那麼這本書的作者,所能夠成就的互動就更廣泛。至於蔡依林的新書【J1-Jolin的24堂英文日記課】雖然也有類似的互動,但它是比較偏向英語工具書的性質,是以【觀點】這個形象互動的種類為主,這是有別於侯佩岑以形象互動的【態度】一類為文本的互動,一種作者跟讀者之間的互動。 因此,從形象互動論,乃至於從整個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侯佩岑與蔡依林其實是沒有任何輸贏可言的,只是在社會體系的形象互動當中,有所差別而已。至於這位記者所作的比較,則純粹是從【新自由主義】的觀點,也就是市場價值主導一切的思想,來作【資本主義】的競爭式描述。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