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2/12 16:28:22瀏覽1864|回應14|推薦51 | |
在過年之前,怡克納米斯(鍾文榮)力推城邦黨聚會活動時,筆者就已經感受到情人節的氣氛了,當時他曾問了這麼一句話:「你願意捨棄情人而來跟朋友喝咖啡、聊是非嗎?」從社會學看,這個問題就有包含這樣的社會學意義:你(妳)與愛侶建立的情景規範,是否允許情人節當天不跟愛侶共度,而跟朋友聊天聚會的行為呢? 就此,如果硬要預測這場聚會「後果嚴重的」社會效應,那麼筆者認為,最有可能的是這個:因為違反平常跟愛侶建立的情景規範,而發生摩擦、衝突甚至斷絕愛情關係。就此,在情人節當天選擇跟朋友聚會,與愛侶發生摩擦、衝突甚或關係斷裂的風險,可能與愛侶對情人節當天「隨侍在側」之期望的程度之間,存在統計顯著正相關。情人節當天做陪朋友或陪愛侶的選擇時,切記,一定要考慮這點。 然而,怡克納米斯(鍾文榮)最近討論的另一個話題:情人節送玫瑰花還是送新台幣?筆者認為,除了跟你平常與愛侶之間建立的情景規範有關,或者,跟愛侶對你行動表達的情感預期有關之外,可能也跟你與愛侶建立的社會關係,或者說直接一點,可能也跟你與愛侶建立的情感交換關係之性質有關,在這當中,雙方對彼此的情感預期或情感交換公平性的期待是關鍵,玫瑰花與新台幣的差異也與它們有關。 把範圍拉大一點,除了前段列舉的玫瑰花與新台幣外,金飾、鑽戒、項鍊等同樣具代表性的情人節禮物,作為接受者的女性朋友,之所以會有不同的反應,除了物品本身的貴重程度之外,女性朋友從小經過社會化運作機制而形成的兩性愛情觀,特別是男性對女性愛意表達的認知、態度與期望,也可能造成她們對不同的情人節禮物,乃至情人節當天的愛意表達,有著不同的觀感及反應,這也值得探討。 準此,筆者認為無論是情人節當天「與愛侶共度」及「與朋友喝咖啡聊是非」,或者情人節當天對愛侶表達心意的方式(送禮物、請吃情人節套餐算是當中比較具體的),不只是經濟學範疇的議題而已,它可能也有社會學在微觀層次的討論空間。然而,如果把範圍再擴大到宏觀層次,那麼筆者認為,社會結構因素,如社會階層、階級、年齡(在社會學的論述中,年齡也是被階層化的),以及人口統計特性,如收入、教育程度、婚姻狀態,可能也都會影響每年情人節的愛情表達方式。 另外,社會行為態度甚至社會變遷方面的相關因素,也都可能影響情人節時刻的愛情表達方式。其中,就社會行為態度而言,筆者以為,大眾傳播媒體和商業廣告對情人節禮物的鼓吹、行銷,可能也會改變女性對男性愛情表達的期待,就此,玫瑰花、鑽戒、金飾、項鍊、金條,或者偶像劇套餐、燭光晚餐等,如今會被跟情人節聯想在一起,大眾傳播媒體與相關業者配合無間地大加宣傳,是不可忽視的。 就社會變遷而言,筆者在此提議一個思考方向:假定台灣社會對七夕情人節與西洋情人節的認知、態度和實踐沒有顯著差別,又不考量婚姻狀態,那麼不同的世代,例如戰後嬰兒潮世代、X世代、Y世代、Z世代,或者現在的網路世代、e世代,在情人節時刻會不會有不同的愛情表達方式呢?之所以會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筆者覺得,這些世代身處的社會情境可能不同,畢竟,代際衝突是有被報導過的。 至於筆者的親身經歷,老實講,真的沒有,因為筆者到現在依舊沒女友,每次被親戚朋友問到這個問題,筆者的臉上都會不自覺地冒出三條線,並且精神耗弱地唸著:「情侶去死......情侶去死......情侶去死......!」故此,就情人節時刻愛情表達或訴衷情的議題而言,筆者目前的身分,仍是單純的觀察者,而無參與者的成分。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