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類迎來第41個世界地球日
2010/04/23 03:19:56瀏覽1439|回應0|推薦0

人類迎來第41個世界地球日

 2010年04月22日 10:06:33  來源: 中國日報網站

人類迎來第41個世界地球日 美展示地球照片助宣傳

第一張從太空中拍攝的地球照片,由美國氣象衛星泰洛斯1號在1960年4月1日拍攝

據美國媒體報道,今年4月22日,人類將迎來第41個世界地球日。許多國家的民眾都在籌備大大小小的慶祝活動,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也展示了一批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呼吁各國同胞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世界地球日起源于美國。1969年,一位美國出版商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為人類地球母親設立一個節日,讓全世界的民眾在每年的這一天擱置分歧、關注我們共同的需要——寶貴的自然資源。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緬甸外交家吳丹批準了這項提議。

最初選定的地球日並非4月22日,而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每年3月21日前後。因為這一天全世界任何角落晝夜時長均相等,它象徵著世界的平等,也象徵著人類拋開彼此間的爭議,和諧共存。很多國家都有慶祝春分節氣的傳統。早期聯合國也在每年的春分舉行世界地球日的活動。

人類迎來第41個世界地球日 美展示地球照片助宣傳

阿波羅8號從月球上拍攝地球升起

真正讓地球日走向世界並將其固定在每年4月22日的,是來自美國威斯康辛州的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他1969年在美國各大學舉行演講,選中了25歲的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作為助手。在兩人和一些環保人士的共同努力下,1970年4月22日,近2000萬美國人首次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地球日”活動。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

這次活動大大推動了人類環保事業的發展:美國環境保護署隨之成立,各國立法保護環境的進程加快。在一片保護環境的呼聲中,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于1972年召開。

這次運動的成功使得在每年4月22日組織環保活動成為一種慣例。發源于美國的地球日也從春分日移動到了4月22日,地球日也漸漸走出美國,走向世界。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個國家、2億多人同時在各地舉行多種多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這項活動得到了聯合國的首肯。其後,每年的4月22日被確定為“世界地球日”。

相關新聞

以"地球日"為契機 讓全民將"低碳"變成習慣(圖)

2010年04月22日 07:46   來源:紅網   龍敏飛

 

資料圖片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倡導低碳生活”。其權威解釋為:消除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性,致力於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創造一個“無碳”的未來;承諾個人消費習慣與可持續發展要求相符合;建立“綠色經濟”,通過為貧困人群創造“綠色崗位”使其脫貧,並將全球教育體系轉變為環保型。這給“地球日”注入些與時俱進的新元素。

    環境的惡化與污染眾所週知,專業人員的擔憂波及大眾,給社會敲響足夠的警鐘。西南大旱中頻出的“人禍因素”儘管暫時無跡可尋,卻並不意味著其乃“空穴來風”。

    恩格斯早就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對於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的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每一個成果又取消了。”這句話可謂真知灼見,如今,深處災難哀悼中的公眾恐怕更能透徹地理解這句話中蘊藏的深意,潛伏著的環保意味。

    “低碳生活”是一種時尚,也是一種環境保護的期望,和植樹節一樣,承載著甚多希冀的節日。當我們逐漸意識到生存環境惡化時,當我們感覺到大自然在報復我們時,當我們領會到唯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才能共建美好家園時,“地球日”便隨之誕生,成為環保文化的外在表現。如今,人民生活水準提高了,高科技產品的使用率也增多了,理所當然地空氣污染來了,噪音干擾也緊隨著,一切都似乎在訴說著一段悲愴的現實。有利必有弊,唯有協調好二者的關係,才是長遠發展之計。


    一直以來,公眾過分在節日當天關注節日承載的文化內涵,而節日一過,立馬就將其拋之腦後。我們有愛眼日,可青少年近視率與日俱進;我們有植樹節,可未見森林覆蓋率有所提升;更詭異的是,我們有艾滋病日,可對艾滋病人本身的排斥與歧視似乎從未減少過。“地球日”如不出意外,也很快淪為“過場”,聲勢浩大地來,悄無聲息地走,沒給公眾生活帶來一絲一毫的影響。

    要讓“地球日”的理念深入人心,僅有官方的努力是不夠的,僅有愛心人士的汗水也難以湊效,唯有全民參與,每個人都參與,並且深刻地領會到節日的內涵,才能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口口相傳,互相監督與影響,繼而發揮出節日本該傳承的精神。之前的疏忽後悔莫及已無實際用處,把握好現在依然能改變態勢,扭轉乾坤。從現在開始,以“地球日”為契機,少隨手扔垃圾,珍惜資源,多坐公交車,少開私家車,拒絕用一次性筷子……這些隨手可做的小事,要屑于去做,更要認真地去做,讓其成為生活習慣,那麼低碳生活也必將成為一種“社會習慣”。

延伸閱讀

2010年世界地球日最佳自然照片:雙影北極熊(圖)

2010年04月22日 07:4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綜合   騰訊科技 編譯/亮亮

 據國外媒體報道,為迎接2010年世界地球日,國際保護攝影師聯盟(ILCP)挑選出史上40幅偉大的自然攝影照片,收集了20世紀到21世紀百年間的最佳攝影作品。據報道,佳士德拍賣行將在4月22日拍賣這些作品,下面是其中的部分自然攝影作品。

 


    雙影

    雙影——這幅圖片拍攝于2006年,拍攝地在世界第五大島巴芬島的最北端。

    倒影是北極熊在冰水中形成的。北極熊經常在水中穿梭,採用這種策略突擊獵物,科學家擔心,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北極熊在某個時候會滅絕。



    網中的長尾鯊

    網中的長尾鯊——偷獵者為了獲得長尾鯊的鰭,在加利福利亞州墨西哥灣的長尾鯊每年有1億頭被偷獵,重量達到1億噸,對長尾鯊來說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睡蓮

    睡蓮——攝影師拍攝于南非共和國博茨瓦那奧卡萬戈三角洲。攝影師通過特殊的方法,讓水看起來只有幾英尺深,而睡蓮仿佛已經和天空連為一體。


    嬉戲的海獅

    嬉戲的海獅——這幅圖片拍攝于1986年,攝影師拍攝到在澳大利亞小霍普金斯島海草草甸上正在嬉戲的海獅。

    海獅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物種,會用鼻子來碰觸鏡頭。攝影師稱,當他拍攝這些海獅時,這群海獅的頭領直立起來並環顧四週,然後快速的往前游去,其他的海獅緊隨其後。澳大利亞海獅是稀有而頻危的動物之一。

 


    極地舞蹈

    極地舞蹈——數百年來,北極熊在10月下旬到11月初會聚集在哈得遜灣的西部沿海岸,等待哈得遜灣結冰。當冰面堅硬後,北極熊來到冰面上度過整個冬天,並獵食海豹。

    在這幅圖像中,兩隻北極熊做出人類的跳舞姿勢,正在較量力量的大小。兩隻“跳舞”的北極熊以及周圍的風雪所構成的意境,為圖片增添了誘人的色彩。

 


    晨霧

    晨霧——拍攝于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西南富蘭克林河岩島拐彎處。

    這幅標誌性的照片最早刊登在《澳大利亞新聞報》上,時間是在1983年澳大利亞聯邦選舉前,上面寫著標語“你將為一個可能破壞這幅美景的政黨投票嗎?”。現在,這條河流仍然在靜靜的流淌著。


    黎明時分的巨龜

    黎明時分的巨龜——1984年拍攝于厄瓜多西部加拉帕哥斯群島。

    原產于加拉帕哥斯群島的最大的動物是巨龜。圖片中的巨龜一動不動,正在一個池塘中休息,附近夾雜著硫磺蒸汽的薄霧以及火山灰向西飄去。攝影師創造了一個由爬蟲類動物主宰的島上的景象。

 


    黃昏的大象

    黃昏的大象——在1989年于南非共和國的博茨瓦那丘比國家公園( Chobe National Park)拍攝。

    黃昏時分的大象就像影子一樣在水邊移動。大象每年都會經過博茨瓦那北部,這些在博茨瓦那自由漫遊的大像是一幅自然風景畫,對人類來說,是關注地球上野生生物命運並作出保護措施的時候了。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iss02&aid=396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