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15 22:13:15瀏覽923|回應0|推薦1 | |
引用文章11歲小記者 專訪歐巴馬 11歲小記者 專訪歐巴馬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08.15 02:56 pm 美國佛羅里達州11歲非洲裔男孩達蒙.韋佛去年以訪問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拜登,在網路一炮而紅,13日晚,他成為訪問歐巴馬總統最年輕的記者,有模有樣地在白宮專訪總統,令全球許多專業記者稱羡。他現在可以自豪地宣稱,歐巴馬與拜登都是「我的老友」。 韋佛一直爭取訪問歐巴馬的機會,今年1月還到華府想要參加歐巴馬的就職典禮,但未能如願。穿著整齊西裝的兒童記者韋佛,13日晚到白宮「獨家訪問」總統10分鐘,全程錄影送上YouTube網站。韋佛詢問歐巴馬籃球技術如何、當總統是何滋味,但大多數問題集中在教育,包括學校教師的教學品質、教育經費、學校午餐、學校惡霸等。 歐巴馬向這位小記者詳細述說了他的教育計畫,包括州政府經費、學校資源等細節,並向他透露,他將在學生結束暑假返校上課後,於9月8日發表重要教育演說。 談到學校午餐,歐巴馬說:「我記得也曾在學校吃午餐。我必須承認,有時午餐實在不好吃。我們至少要設法讓學校午餐更健康一些,因為現在太多學校午餐提供炸薯條、披薩、馬鈴薯等,營養不大平衡。」韋佛則藉此「推銷」他的主張:「我建議,我們每天午餐吃炸薯條和芒果。」 韋佛還問歐巴馬:「您在學校唸書時有沒有被人欺負過?」歐巴馬答道:「你知道嗎,我在學校不太會有人欺負我。以我的年齡看,我的身材相當高大。」 談到當總統的滋味,歐巴馬說:「非常興奮。工作很繁重,有時你會覺得有點累,但你知道,你每天都可能幫助別人。」 二人相見時,歐巴馬開場白是:「哇,你穿這身西裝真好看。」結束訪問時,韋佛問道:「既然我有訪問您的緣分,我可以稱您為老友嗎?」歐巴馬欣然允諾:「當然可以。」 【2009/08/15 聯合晚報】 相關新聞 美國11歲男童採訪奧巴馬 兜售午餐計劃 2009年08月15日 11:08:3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一名來自美國佛羅裏達南部的少年記者,終于實現他的夢想:採訪美國總統奧巴馬。他提出各種問題,包括奧巴馬的籃球技術、教育資金和學生是否可以每天午餐享用芒果等等。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訪問在白宮進行,並拍成錄像放在網上。十一歲的小記者達蒙.韋弗問總統,可否幫助改善學校午餐。奧巴馬說:“我記得當年讀書吃學校午餐,有時味道並不好。我們確實在想辦法,看能不能使學校午餐更健康。” 接著,韋弗向奧巴馬兜售自己的計劃。 他說:“我建議,我們每天午餐都有炸薯條和芒果吃。” 韋弗去年曾訪問了現在成為副總統的拜登。他訪問完畢時,加了一句:“現在拜登參議員是我的哥們。”在訪問奧巴馬快結束時,韋弗問奧巴馬,願不願意成為他的哥們。奧巴馬說:“當然願意。” 韋弗對奧巴馬說,他注意到奧巴馬“常受人欺負”,並請教奧巴馬如何處理負面評論。 奧巴馬說:“我覺得,當了總統,就要對很多事情負責。很多人遇到困難,他們不好受。我要做的,是全力集中于做好我的工作,理解有時候人們會在一些事情上失去理性。” 韋弗就讀于卡納爾波恩特小學,同時擔任校內電視臺的主播。 相關新聞 奧巴馬接受11歲記者採訪 險被難倒 [2009-08-15]【文匯網訊】上任以來接受過不少國際知名媒體採訪的美國總統奧巴馬,本週四經歷了一次特殊的採訪體驗,因為採訪他的是一位小學五年級的小學生。面對這位兒童記者古怪而刁鑽的提問,美國總統還真是頗費了一番功夫。 韋弗:「大家好,我是韋弗,我現在位於白宮,準備就教育問題採訪美國總統奧巴馬。」 奧巴馬:「你好!很高興認識你!」 在美國總統面前,年僅11歲的韋弗起初顯得有些拘謹。不過,採訪一開始,一身職業裝的小記者就拋出了一個專業的問題。 韋弗:「我聽說你會就教育問題發表一個聲明,可以具體談談嗎?」 奧巴馬:「好的。在9月8號,當全美國的年輕人開始陸續回到校園時,我將就教育的重要性發表一個全國性演說……」 談教育當然難不到奧巴馬,但如果談校園午餐,美國總統就有些生疏了。 韋弗:「你能幫忙改善校園午餐嗎?」 奧巴馬:「事實上我們正在考慮使學校的午餐變得更健康,因為很多學校的午餐放了太多的炸薯條。」 韋弗:「我建議每天的午餐都應該有炸薯條及芒果!」 奧巴馬:「這對你來說也許是美味的,但卻不一定能確保你健康和強壯。」 韋弗:「我超喜歡芒果!」 奧巴馬:「你喜歡芒果?我也喜歡。但是我不確定每個學校都能有芒果。」 炸薯條和芒果似乎令採訪氣氛輕鬆下來,卻不料韋弗話鋒一轉。 韋弗:「我注意到作為總統你經常受到一些人的侮辱,對此你有何評價?」 奧巴馬:「作為總統我受到了什麼?」 韋弗:「經常性的侮辱。」 奧巴馬:「哦,你是說人們對我說一些刻薄的話?你知道,當你成為總統時 你必須要承擔很多事情。」 沒等奧巴馬擺脫尷尬,韋弗又再將一軍。 韋弗:「你會灌籃嗎?」 奧巴馬:「已經不行了。我曾經可以,在我年輕的時候。但我現在差不多50歲了。」 在短短十分鐘的訪問中,曾經專訪過副總統拜登和的肯尼迪女兒卡羅林等眾多政治明星,並且已經提前拿到某大學全額獎學金的[韋弗]天馬行空,無所不問,不過最終,他還是給了美國總統一個不錯的評價。 韋弗:「我剛和奧巴馬進行了交談,他很高很友好,是個大好人。他說他希望到我們小學和我以及我的朋友打籃球。」 相關新聞 原文:Damon Weaver, an 11-year-old student journalist from Florida followed his dream and landed an interview with President Barack Obama at the White House on Thursday. Weaver had interviewed Vice-President Biden on the campaign trail last year and he declared Friday that “President Obama is not much long-winded as Biden”. 翻譯:佛羅里達州11歲的小小記者戴蒙‧韋佛努力追夢,週四在白宮訪問到歐巴馬總統。他曾在總統大選期間訪問副總統拜登。他週五說,「歐巴馬總統講話沒拜登那麼又臭又長」。 字辭解析: *POTUS(專有名詞) 美國總統;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的縮寫,白宮官員和保護美國總統安全的人員較常稱他們的老闆為POTUS(發音像「波塔斯」)。 當總統抵達某個會場時,一般會有人高聲說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這是要宣布美國總統駕到。用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未必只是為了聽起來響亮,而是因為president有很多解釋,包括總裁、會長等等,加上 of the United States,大家一聽就知道是國家的元首,而不是別人。 同樣的用法,也出現在法國,他們會稱總統為 le president de la Republic(共和國總統)。 Damon Weaver 在佛羅里達州凱瑟琳康寧翰小學(Kathryn Cunningham Elementary)就讀,這所學校有個小小電視台,而他是電視台的記者,之前曾經訪問歐普拉(Oprah Winfrey)等名人。他跟白宮爭取了好幾個月,終於得到專訪歐巴馬的機會。 他跟歐巴馬的訪談實況,可以在這裡看到:http://www.youtube.com/watch?v=rP-695ATg-c *landed(動詞,過去式) 得到; To land a big contract是指公司或某個業務員談成一筆大生意。此外,land還可以用來指「導致」、「使某種情況發生」,例如:That kind of behavior could land you in jail.(做那種事,有可能讓你坐牢。) *long-winded(形容詞) 講話贅字很多的、又臭又長的; 例句:People got tired of his long-winded comments and gradually stopped inviting him to their parties.(他愛長篇大論,大家覺得煩,慢慢的就不邀他參加聚餐了。) 延伸閱讀 英國少年"分析師"震動傳媒界 2009年08月15日 07:59:17 來源:新華網 15歲的英國男孩馬修·羅布森是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一名暑期實習生。應公司要求,他通過了解周圍同齡朋友的媒體消費習慣,完成一份市場分析報告。報告內容多為簡單直白的描述性文字,沒有傳統報告常見的數據或圖表,卻被摩根士丹利高層評價為“我們所見過最清晰、最發人深思的”報告之一。 本月中旬,摩根士丹利將這篇報告全文發表,在傳媒界引起不小震動,成為媒體高管、消費者和投資者熱議的話題。 少年寫報告 羅布森是倫敦一名普通中學生。今年暑期,摩根士丹利歐洲媒體分析師團隊希望了解青少年消費者對媒體發展趨勢的影響,于是要求作為暑期實習生的羅布森做一項調查,描述他周圍朋友的媒體消費習慣。 按照英國《金融時報》的說法,羅布森年僅15歲,當大多數倫敦金融城的市場分析師被英國前財政大臣奈傑爾·勞森諷刺為“幼稚的三流寫手”時,他還沒有出生。因此,要為摩根士丹利這樣的知名投行完成一份消費市場分析報告,對羅布森而言可謂頗有難度。 然而,結果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羅布森用簡單稚嫩的語言,描述分析了青少年對不同媒介的使用習慣以及可能的原因。報告不僅涵蓋電視、報紙、廣播、網際網路等常見媒介,也涉及青少年對音樂、電影、遊戲等信息載體的消費習慣。 摩根士丹利歐洲媒體分析師團隊主管愛德華·希爾-伍德認為,羅布森的報告“亮點”頻現,“盡管在代表性和數據準確度上有所欠缺,卻提供了我們所見過最清晰、最發人深思的觀點”。分析師團隊決定發表這份報告。 希爾-伍德說,報告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我們每天收到數十名基金經理和企業首席執行官的電話和電子郵件”,比分析團隊發表的其他分析報告所獲反饋量多5至6倍。 英國一些媒體報道甚至誇張地調侃說,7月13日早上,大批媒體高管和投資者因突發呼吸問題被送進醫院,緣由是《金融時報》當天頭版刊登的羅布森的報告讓他們暫停呼吸。 還有媒體報道說,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等機構均有意收藏羅布森報告的原稿。 那麼,一個15歲少年的市場報告裏,到底發現了什麼? 願嘗試不願花錢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們認為,羅布森報告中提到一個重要觀點:如今的青少年消費者樂于嘗試並使用更多不同類型的媒介,但顯然不太願意為此多花錢。 報告寫道,大多數青少年不願意花錢買報紙,原因之一是他們可以看“地鐵報”等免費報紙。 羅布森舉例說:“過去幾周時間裏,《太陽報》的售價降到每份20便士(約合33美分),我發現讀這份報紙的青少年增多。” 再如音樂。報告寫道,絕大多數青少年喜歡聽音樂,但其中大部分人從來沒買過CD,80%的人選擇從共享網站下載音樂,盡管這是違法行為。青少年還喜歡通過手機藍牙功能或音樂播放器共享音樂。 又如電影。青少年喜歡和朋友一起去電影院觀影,尤其是在十三四歲時。但一旦年滿15歲,必須購買全價成人票,他們去影院的次數會明顯減少。 “他們可能買一張這部電影的盜版DVD,成本要比一張電影票低得多……一些青少年會選擇從網上免費下載影片觀看,但這樣觀影效果不佳,”報告寫道。 另外,青少年通常不撥打收費的查號臺查詢電話號碼或地址信息,而是更願意上網搜索,因為後者完全免費。 傳統媒介遇挑戰 羅布森的報告指出,大多數青少年對廣播、電視和報紙等傳統媒體興趣不大,沒有定期使用或消費的習慣。 “多數青少年如今不定期收聽廣播。他們可能偶爾收聽,但不會特意收聽某個節目……他們聽廣播的主要原因是聽音樂”。 “我認識的青少年中沒人天天讀報,因為大部分人沒有時間,而且一頁一頁看報太麻煩,他們可以從網際網路或電視裏看新聞摘要”。 就電視節目而言,“大多數青少年看電視,但通常集中在一年中某些時段……由于一些節目按季播出,他們會在(節目播出的)連續幾個星期裏,每天守著某個特定時段收看節目。而節目播完後,他們可能連續好幾個星期不看電視”。 “男孩們通常在有足球比賽時看電視更多,一般平均每周看兩場比賽及相關節目,觀看時間總長大約5小時。一部分青少年每周至少看5次肥皂劇,每次半小時。但鑒于很難堅持每天看,這一人群比例正在縮小”。 報告說,網絡電視的出現也是導致青少年看電視時間減少原因之一。例如,英國廣播公司推出的iPlayer能允許使用者在線點播收看他們想看的節目,且沒有頻繁插播的“煩人”廣告。 手機網絡魅力大 報告指出,與傳統媒介相比,互聯網和手機對青少年的吸引力要大得多,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青少年人人上網,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家庭電腦通常用來娛樂和社交,而學校和圖書館的網絡則用于學習,”報告寫道,“大多數人在社交網站上表現活躍,最常用的是‘臉譜’網站,幾乎人人注冊,每周訪問至少4次。” 不過,讓人頗感意外的是,喜歡追逐新鮮事物的青少年居然不愛用眼下最“潮”的微型博客Twitter。 報告說:“青少年不用Twitter。大多數人注冊賬戶,但一旦意識到需要再次升級,他們就會將賬號棄之不用。這主要是因為升級服務需要付費,他們寧願用這些錢發手機短信。他們還發現,幾乎沒有其他同齡人會瀏覽自己在Twitter上發表的內容。” 在搜索引擎方面,谷歌是青少年網民的首選,因為它“有名、方便”。 受制于沒有自己的信用卡,只有少數青少年會在網上購物。 另外,青少年“極其討厭”網頁上跳出的廣告,認為那“相當無聊和煩人”,他們“從來不看”。 手機是青少年的另一個“最愛”。報告說,“99%的青少年至少有一部手機”,出于害怕丟失等考慮,他們的手機價格通常不超過200英鎊(320美元)。 青少年最常使用的手機功能是“通話和收發短信”;藍牙功能其次,主要用于免費傳送歌曲和視頻;其他一些功能,如視頻通話、視頻短信、上網等,由于收費昂貴則基本不用。 羅布森在調查中發現,在諸多手機品牌中,“索尼愛立信”以強大的音樂功能和高性價比,成為英國青少年的最愛。 報告說,大部分青少年每兩年換一部手機,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足夠的錢自己買手機,只能等過生日時讓父母買。(張代蕾) 相關鏈接:青少年對電子媒介的“四愛四不愛” 羅布森在報告最後列出青少年對電子媒介的“愛”與“憎”。 ——什麼最“火”? 任何帶有可觸屏的產品; 能存儲大量音樂的手機; 能聯網的便攜式產品,如iPhone; 超大屏幕電視機; ——什麼最“土”? 任何帶電線的產品; 黑白顯示屏手機; 笨重的“大磚塊”手機; 電池待機時長短于10小時的電子產品。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