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常規思維 英國最新研究稱自信可以遺傳(圖)
2009年05月31日 10:3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綜合
資料圖片
據《新科學家》雜誌報道,你認為自己比多數人聰明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的孩子同樣會對自己的智力水準充滿自信。一項針對數千對雙胞胎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對自身智商的自信可以遺傳,而這種自信與本人是否真才實學無關。
此外,英國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心理學家托馬斯·卡莫洛-普雷姆茲克(Tomas Chamorro-Premuzic)還表示,這些遺傳差異可以預測孩子們在學校中的學習成績。卡莫洛-普雷姆茲克的研究小組發現,學習成績在學校名列前茅的7歲到10歲兒童往往對自身能力的評價更高。
天生還是後天?
心理學家長期以來便清楚,智力並非預測一個人學習成績的唯一因素,對自身智力的自信很大程度還可以準確預測一個人的學習成績。卡莫洛-普雷姆茲克說:“教育心理學非常反對推崇智商這種概念。這種反對一定程度上基於這樣一種看法,即自我認知比真才實學更重要。”
大部分研究人員認為,環境因素(即父母、老師和朋友的影響)可以說明一些學生認為他們比其他學生聰明的原因。卡莫洛-普雷姆茲克指出,這種說法並不全面,兒童自我認知能力之所以存在差異,大概一半是因為環境影響,另一半則可能是遺傳。比如,在身高差異的原因上,遺傳佔到大約80%。
挑戰常規思維
卡莫洛-普雷姆茲克的研究團隊通過對1966對同卵雙胞胎和1877對異卵雙胞胎的智力、學習成績和個人評價進行比較,得出了這一結論。同卵雙胞胎的基因幾乎完全相同,而異卵雙胞胎的基因只有一半相同。根據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的相同基因數量上的差異,研究人員可以評估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分別對智力自信差異的影響。
卡莫洛-普雷姆茲克表示,確定特定基因如何影響自我感知能力絕非易事。其中很多基因可能同真正的智力有聯繫,而有些基因則沒有。同個性有關的基因或許也能解釋為什麼一些孩子的自我評價比其他孩子高。個性是另一個可以部分遺傳的特徵。
美國佛羅裏達大學心理學家蒂莫西·朱迪(Timothy Judge)說:“這些研究對有關學生心理的常規思維提出了挑戰,或許表明僅僅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做法是錯誤的。”
(來源:新浪科技 孝文)
延伸閱讀→
幫助孩子樹立自信 天才的秘密是不小看自己(圖)
2007年10月29日 12:48
記者: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心理:“優秀的人天生就優秀,平庸的人天生就平庸。”家長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呢?
淩志軍:有人說,自信來源於成功的暗示;自卑、恐懼來源於失敗的暗示。這話是有事實根據的。你心中的圖像千千萬萬,它在無形之中釋放出力量,引導你朝著自己內心深處潛藏著的那個方向走去。如果你抓住的是“自信”,它就會引導你走向成功;如果你捉住的是自卑、恐懼,消極的結果就會產生。
沈向洋13歲就經歷了高考失利、自信心喪失、消極悲觀混日子的一段時期,後來是老師的鼓勵、同學的幫助才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奮鬥,他如願以償地考取了學術名流的研究生,消極的圖像才離他遠去,積極的圖像才回來了。經過這些挫折後,他說:“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學會尊重你自己,能不能發現自己的價值在哪。”
“微軟小子”周明小時候也是一個自卑的孩子——家裏窮,父母沒有地位,自己經常被人欺負,始終直不起腰來做人。他說:“我原來一直是沒有自信心的,但是10歲的某一天,我刷了108個瓶子,得了勞動競賽‘第一’,這件事給了我自信。就是從那天起,我知道無論什麼事情只要我肯幹,就一定可以幹好。我發現了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實只有6個字——‘不要小看自己’。這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經驗。它散發著一種迷人的力量,一直持續到今天。”
周明由此得出結論:你能學會你想學會的任何東西,這不是你能不能學會的問題,而是你是不是想學的問題。如果你對自己手裏的東西有足夠強烈的慾望,你就會有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尤其當你是普通人的時候。
李開復也曾勉勵學生:“我建議你給自己一些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或許像我一樣,你會驚訝自己的潛力遠遠超過了想像中那樣。”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就在於使孩子的潛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接受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尋找“最真實的自己”,而一個“真實的自己”往往比“想像中的自己”更好。
由此可見,天才兒童身上那種神奇的自信心,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培養起來的。每一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質,只要家長、老師引導得當,孩子意識到了自身的價值,每個孩子都有可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延伸閱讀→
心理學家:適度崇拜名人或益健康 提高自信心(圖)
2008年09月22日 13:09 來源:廣州日報
獲得8枚北京奧運金牌的美國游泳明星菲爾普斯成為很多人的偶像
崇拜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在追星關係中,這種單方面的付出能夠令人感到心情舒暢,情緒平和,有益健康。但是繼續一邊倒的單方面付出很有可能導致追星者變得病態。
美國最新研究顯示,適度崇拜名人有益健康,因為這種崇拜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但專家同時指出,過度追星只會讓人走向病態的極端。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心理學家希拉·加布裏埃爾針對名人崇拜現象進行了三項研究,主要研究目標是崇拜名人會否對崇拜者本身的自信心產生影響。
加布裏埃爾女士說,早在七八年前,邁克爾·傑克遜因為戀童案接受審訊時,許多傑克遜的崇拜者趕去法庭現場支援他,當時她就開始思考:是什麼驅使粉絲們做出這樣的舉動?這些舉動能為他們自身帶來什麼?
加布裏埃爾認為,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普通人能通過追逐明星名人獲得那種好似融入名人生活的快感。瘋狂地單戀名人還能為粉絲們帶來一種獨特的滿足感。
追星能提高自信心
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加布裏埃爾和其他研究者一起進行了試驗。她招募了348名大學生作為志願者,其中1/5的人承認自己迷戀名人到難以自拔的地步。
加布裏埃爾讓所有學生都填寫一份有關個人自信心的問卷,問卷上有11個問題。拿到問卷後,她和其他研究者根據問卷上顯示的志願者的信心底線對其進行評分。
然後,她要求每名志願者花5分鐘撰寫一篇有關自己最崇拜的名人的文章,目的在於開啟他們心中的追星情結。最後,研究人員將同樣的問卷再次發給他們,令其重新填寫,以重新評估其自信心。
結果,研究人員發現,原先在自信心量表上得分很低的志願者在寫了一篇有關自己所崇拜明星的文章後,再次做同一份問卷時得分大大提高,幾乎接近了一開始就得分很高的志願者的水準。
“因為人們在內心深處跟自己喜歡的名人建立了一定的感情聯繫,所以能夠吸收名人身上的一些特點,從而在想到那位名人的時候自我感覺會好一些,”加布裏埃爾說,“而這一點是這些人在現實的關係中無法得到的,因為由於懼怕遭人拒絕,他們刻意與人保持距離。
過度追星壞處多
加布裏埃爾指出,這一研究結果並不是盲目承認名人崇拜對於維持精神穩定的作用,即這並不意味著人非得需要追星來提高自信心。她說,凡事都有度,過猶不及,一些人因為追星而妨礙名人生活或者產生強迫症傾向就說明過度追星的壞處。
曾有研究發現,崇拜名人會降低一個人的自信心,因為無止境地嚮往和追求超出自己生活現實的生活方式最終可能導致一個人產生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感覺,甚至對自己的價值產生懷疑,覺得自己能力太差。
還有些人會患上“名人崇拜綜合徵”,其症狀是偶像崇拜完全令其難以自拔,就像酒鬼和癮君子對酒精或毒品上癮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