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用"自嘲"減少煩惱 學會快樂生活的四種方法
2009/05/06 19:50:48瀏覽753|回應0|推薦1

用"自嘲"減少煩惱 學會快樂生活的四種方法(圖)

2009年05月06日 13:34   來源:中國醫藥報   

 

資料圖片

 

    放下手中的堅果

    非洲土人用一種奇特的方法捕捉狒狒:在一個固定的小木盒裏,裝上狒狒愛吃的堅果,盒子上開一個小口,剛好夠狒狒的前爪伸進去,狒狒一旦抓住堅果,爪子就抽不出來了,人們常用這種方法捉狒狒。因為狒狒有一種習性,不肯放下已經到手的東西。人們總會嘲笑狒狒的愚蠢:為什麼不鬆開爪子放下堅果逃命?但審視一下自己,也許就會發現,並非只有狒狒才會犯這樣的錯誤。

    因為放不下到手的職務、待遇,有些人整天東奔西跑,荒廢了正當的工作;因為放不下錢財,有人費盡心思,結果作繭自縛;因為放不下對權力的佔有欲,有些人熱衷於溜須拍馬、行賄受賄,不惜丟掉人格的尊嚴……

    卸下你沉重的慾望包袱吧,用嶄新的眼光來重新省視你自己,讓自己的靈魂掙脫無止境的需求,你便能擁有快樂。不能扛著船走路一個青年背著個大包裹千里迢迢跑來找無際大師,他說:“大師,我是那樣的孤獨、痛苦和寂寞,為什麼我找不到心中的陽光?”

    大師問:“你的包裹裏裝著什麼?”青年說:“裝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後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時的煩惱……靠著它,我才能走到您這兒來。”於是,無際大師帶青年坐船過河。上岸後,大師說:“你扛著船趕路吧!”青年很驚訝,“它那麼沉,我扛得動嗎?”“是的,孩子,你扛不動它。”大師微微一笑,說:“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能使生命得到昇華,但刻意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吧!孩子。”

    儘管生活中有許多不幸,但也有許多樂事。我們為何不忘掉那些令人煩惱的事,生活得輕鬆簡單一些,去尋找和發現一些讓人高興的事呢?

    
憤怒時先數到十

    有位修行者,脾氣很暴躁,但他卻很用心,想將這壞脾氣改掉。於是他花了許多錢,蓋了一間廟宇。特地找人在大門口的橫匾上,刻了“百忍寺”三個大字。這位修行者,為了顯示自己的誠心,特地一一向前來的進香者說明自己的意念,大家也都十分敬佩他。此時,有位過客向修行者問廟宇橫匾上的字。修行者說:“百忍寺。”過客再問一次。修行者口氣略有不耐:“百忍寺。”過客故意又問了一次:“請再說一遍。”修行者已經按捺不住,暴躁地回道:“百忍寺,你聽不懂啊!”過客笑道:“你才說了三遍就受不了了,還建什麼百忍寺呢?”

    處於情緒低潮中的人們,容易遷怒週遭所有的人、事、物,情緒的控制,有待智慧的提升。很簡單的三個字:“不遷怒!”幾千年來,能做到的,又有幾人?

    法國名將拿破侖,曾統兵數百萬,所到之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是他說:“我就是勝不過我的脾氣!”

    我們能夠做到“忍”是很難的。當我們忍不住時,就試試美國前總統傑弗遜的方法:“生氣的時候,開口前先數到十,如果非常憤怒,就數到一百。”

    
用自嘲減少煩惱

    美國著名演說家羅伯特,頭禿得很厲害,在他頭頂上很難找到幾根頭髮。在他過60歲生日那天,有許多朋友來給他慶賀生日,妻子悄悄地勸他戴頂帽子。羅伯特卻大聲說:“我的夫人勸我今天戴頂帽子,可是你們不知道光頭有多好,我是第一個知道下雨的人!”這句嘲笑自己的話,一下子使聚會的氣氛變得輕鬆起來。

    自嘲是一種特殊的人生態度,它帶有強烈的人性色彩。自嘲作為生活的一種藝術,它具有干預生活和調整自己的功能。它不但能給人增添快樂,減少煩惱,還能幫助人更清楚地認識真實的自己,戰勝自卑,應付周圍眾說紛紜和評頭論足帶來的壓力,擺脫心中種種失落和不平衡,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成功。

    環境常有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問題在於怎樣面對。人力不能改變時,要面對現實,與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惱,不如適應環境,在既有的條件中去發掘機會,其實柳暗花明的時刻就在你的行動中。

 

    (來源:健康時報網)

延伸閱讀→

科學家研究發現:人們的快樂心情會相互傳染(圖)

2008年12月05日 12:54   來源:中國經濟網綜合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網站報道,科研人員研究發現,快樂不僅僅是個人現象;我們可以從朋友、家人那裏獲得快樂,仿佛快樂就像情感病毒一樣在傳播。當群體中有一個人變得高興時,這個人的快樂居然可以傳染給“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專家稱,平均統計來看,社交網路中一個快樂的人讓其他人變得快樂的可能性是9%,而且這種快樂可以持續一年。研究人員發現,當一個人變得快樂時,他的朋友變得快樂的可能性是25%,朋友的朋友變得快樂的可能性是10%,而“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變得快樂的可能性是5.6%。這意味著一個陌生人良好的情緒比5000美元更能讓一個人高興,而5000美元只能增加一個人2%的幸福感。

    快樂是一種社會情緒。我們從社會活動中獲得這種情緒,這種情緒同樣又能增進我們與其他人的社會關係。另外,快樂的人在一起可以讓這裡的每一個人保持健康。最近幾份醫學研究表明,快樂與健康有聯繫。但這也並不意味著快樂與健康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即快樂不一定使人變得更加健康。

    不過,不要期望從電話裏獲得快樂。研究發現,快樂對夥伴的影響僅僅局限在一英里的範圍內。對感情這東西,距離的確很重要。朋友距離近了,就會有影響;距離遠了,就沒有影響。與朋友聯繫越多,當然你抓住的快樂也越多。“一英里”的發現對某些生活在兩地之間的朋友來說會聽著很奇怪。不過關鍵的問題要看看望朋友的頻率。反正近距離的人總是經常見面的。

    相反,如果你感到悲傷,那麼只能怪自己了。悲傷不像快樂那樣容易感染社交群體。在某些朋友圈子裏,悲傷可能對圈內一些人有影響,不過對其他人影響微乎其微。人一旦悲傷,不會把自己拉進社交圈子,相反他們總是把別人推開。即使我們知道社交幫助對悲傷的我們有幫助,當我們需要時,我們反而更有可能把別人推開,只因為這是私事,是不能隨便與人分享的個人情感。不過,生氣可能是另外一種外向型情感,它可能和快樂一樣會在人群中傳播。

 

    (來源:網易探索 小爾)

延伸閱讀→

你快樂嗎?科學家為您支招:你的快樂你做主(圖)

 2008年02月01日 13:16

科學研究顯示,人是否快樂一半決定因素來自基因,另一半則可通過自己的生活態度和日常行為控制和調節,這一半所佔比重高達40%。

 

 

        圖注:一個人如果每天花半小時安靜地思考一些愉快而美好的事情,並且心生憐憫,他的大腦會在兩星期內發生明顯變化。

    當你感到快樂的時候,你的大腦內部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科學研究顯示,那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化學反應過程。人的大腦有“快樂型”和“憂鬱型”之分,一半決定因素來自基因,另一半則可以通過自己的生活態度和日常行為控制和調節。

    大腦情緒天生有別

    理查德·戴維森博士畢生致力於“快樂大腦”的研究,他領導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實驗室一直在探索一個人的快樂多大程度上在出生時即已決定,人們能多大程度控制自己的快樂。

    美國廣播公司新聞部記者比爾·韋爾在戴維森的實驗室裏做了一項測試。他戴上裝有128個感應器的頭套,工作人員給他看不同的照片,有的賞心悅目,有的令人痛苦。感應器會接收到韋爾面對不同照片的反應,從而判斷出韋爾的大腦是“快樂型”還是“憂鬱型”。

    戴維森通過研究韋爾額葉皮層對照片的反應,認為韋爾的大腦反應比較“積極”。他解釋道:“這並不表明你(韋爾)沒有消極情緒,只是這些消極情緒不會長時間停留,揮之不去。”

    據美國廣播公司報道,科學實驗證明,一個人的性情脾氣很大程度上由基因決定。科學家在對基因相同的雙胞胎進行性情測試後發現,基因可控制50%的快樂情緒。剩餘的50%中,40%由一個人的日常所思、所為決定,10%與他的生活環境有關,比如他住在哪、賺多少錢、婚姻是否幸福、相貌如何等等。

    戴維森說,一個人如果擁有一個“快樂的大腦”,應該感謝他的父母。這不僅僅因為他們給了他快樂的基因,同時也給了他美好的童年。研究顯示,易怒嚴苛的父母會改變孩子對快樂的體驗,這種影響力會一直延續到16歲。

態度決定快樂指數

    長期以來,大多數心理學家更注重研究什麼因素導致人們憂鬱,醫藥公司也因此而成功開發了多種抗抑鬱藥,以此來提升人們的快樂感受。但是近年來,積極心理學領域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如何通過改變人們的日常行為和思維方式來提升快樂的感覺,而不是通過藥物。

    加利福尼亞州河岸大學心理學教授新力婭·柳博米爾斯基在其新書《如何快樂》中說:“抗抑鬱藥不能讓人感到更加快樂,它們只是降低和抑制了消極情緒。既然40%的快樂可以由我們通過‘有意識的活動’來控制,那我們就應當積極地改變自己的日常思維和行為。”

    何為“有意識的活動”?柳博米爾斯基認為,快樂的人會在生活中有更多積極、善意的舉動,這些行為使他們樂在其中,從而避免陷入痛苦和煩惱。

    基因相同的雙胞胎在同一屋檐下成長,但對快樂的體驗不盡相同,它從某種角度證明了那40%的快樂可以人為控制。卡羅琳·約翰遜和卡特·邦內爾就是很好的證明。她倆是同卵雙生的雙胞胎,但柳博米爾斯基在對她們進行測試之後發現,兩人的快樂指數差別很大。測試滿分為7分,約翰遜的快樂指數為5.5,而邦內爾的得分只有3.25,低於平均指數。

    柳博米爾斯基說:“她們擁有幾乎完全一致的DNA,因此要解釋為什麼一個比另一個快樂,就必須從別的地方找原因。”

    其中一個原因是她倆對生活的態度不同。約翰遜是一名小狗餵養員,自己經營一家店,近來生意不太好,但她仍積極向上,相信自己能夠成功。“我很樂觀,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約翰遜說,“明年夏天之前,我一定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邦內爾則不同。她說:“我覺得在工作中並沒有取得我所期望的成績和相應的收入,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難以擺脫。”

    柳博米爾斯基解釋道:“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兩人的樂觀等級不同。卡羅琳更為樂觀,而卡特更多地沉湎于不太愉快的事情。”

    快樂就在你心中

    還有其他諸多因素影響著兩人對快樂的感受,比如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約翰遜已婚,有3個孩子;而邦內爾是名單身母親,37歲了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另一半。

    “沒有人會幫助我,因為我的狀況很糟糕,”邦內爾說。對於開始新的婚姻生活,她顯得沒有信心:“我感覺自己真的想放棄了。”

    此外,有明確的的生活目標也能讓一個人快樂起來。在柳博米爾斯基眼裏,可以有很多種方法對那40%的快樂施加影響。

    柳博米爾斯基說:“獲得快樂並不需要做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向別人表示感激,原諒別人的過失,培養親情、友情和愛情,珍惜當下,甚至靜默冥想,都可以是快樂的。”

    戴維森曾對佛教徒的大腦做過研究。實驗數據顯示,一個人如果每天花半小時安靜地思考一些愉快而美好的事情,並且心生憐憫,他的大腦會在兩星期內發生明顯變化。

    戴維森認為,這可能是神經科學領域近20年來最重要的發現。“我們的大腦可以被改變。我們應當擔負起責任,使大腦向著更積極的方向變化。”

    柳博米爾斯基也說,科學研究證實,快樂就在我們心中。“快樂取決於我們的行動,我們做什麼,怎麼做,我們如何看待每一天的生活。”

來源:新華網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iss02&aid=2922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