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李明璁如果這麼優秀,為何要自我抄襲送升等及國科會?兼論台大學術倫理標準低落與台灣社會「葉公好龍」
2020/07/31 18:35:40瀏覽3528|回應3|推薦13

李明璁升等的博士論文自我抄襲問題不只顯現出學者研究走捷徑,也顯示其自我要求的低落,有人看到前文後詢問,為何一位這樣優秀的學者,可以寫出不錯的博士論文,不腳踏實地「再寫一篇」,卻「剪下貼上」混充新研究?這一點,要從「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對「自我抄襲」的介紹談起。

「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對「自我抄襲」有不錯的圖文說明,有諷刺意味又易懂,以下引用介紹之:

李明璁應該屬於上述圖片四、圖片五的狀況,但問題還不止於此。

撇開李明璁升等的問題,李明璁拿自己的博士論文“Absorbing ‘Japan’: Transnational Media, Cross-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Identity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剪裁,然後將其剪下貼上於申請國科會獎助的論文“Discoursing ‘Japan’ in Taiwanese Identity Politics”之上,當時的台大社會系系主任曾嬿芬對此事表示「…一直到校外審查委員送回的審查意見明確指出之後,本人和系教評會委員,才知道這篇論文與李老師的博士論文有八成以上的重疊。」,這種「有高度的文字重疊」的情況也就是「自我抄襲」定義中「呈現自己先前出版之作品當作新的學術成就」的狀況,並且讓這些教授也陷入「沒有加上適當的引用資料來源,讓讀者誤以為他們所讀到的這些資訊都是全新的、首次呈現的學術創見」((APA, 2010;Bonnell et al., 2012;Fisher & Partin, 2014)轉引自「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對「自我抄襲」的說明)。

面對這種情況,台大社科院送請外審,根據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107 年訴字第 526 號判決,審查委員均給予及格分數(分數:80分、80分、90分、90分),但也是這些審查委員之一舉報「這篇論文與李老師的博士論文有八成以上的重疊」。

如果涉及違反學術倫理,怎麼會有80分乃至90分可拿呢?這難道不是和稀泥作爛好人?

果不其然,在判決中,我們可以發現李明璁以此作攻防,他在接受聯合報採訪時還說「這一個微小的行政疏失,卻被無止盡地放大為他的諸多問題,導致於他升等無法通過,乃至於工作權也被剝奪」,並且「感謝司法」。

如果在「外國」的學術倫理,會允許學者「自我抄襲」嗎?

根據林雯瑤「學術論文作者之自我抄襲:臺灣 TSSCI期刊編輯的觀點」(圖書資訊學刊 第17卷第2期,2019.12,頁35-70),其提到2014年7月8日國際學術出版社 SAGE 公告在經過 14 個月的調查後,決定撤回 60 篇旗下期刊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先前已刊登或是預行本( in-press )狀態的文章,而這些文章均與特定一位臺灣學者有關連( SAGE Press Room, 2014 )。從其新聞稿與撤回的文章清單中可觀察到,此個案明顯涉及的學術不端行為,就包含「自我抄襲」(註1),作者並認為:

「國家科學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科會)時期,在 2013 年 2 月 8 日首次公布「國科會對學術倫理的七點說明」、「研究人員學術倫理規範」,以及修正過的「學術倫理案件處理及審議要點」,….在他國的學術倫理規範或守則中,均未見如我國科技部的倫理規範特別針對學術著作之自我抄襲有如此詳盡的定義、說明與解釋,可見在我國學術環境中與自我抄襲相關議題的重要性且極可能有其嚴重性。」(註2)

但從李明璁的「犯後態度」認為「這一個微小的行政疏失,卻被無止盡地放大為他的諸多問題」來看,即使擔任台大教職,「自我抄襲」沒什麼大不了!?

根據林雯瑤的研究,像李明璁「這篇論文與李老師的博士論文有八成以上的重疊」的情況,她指出:

「雖然沒有期刊直接提到對於自我抄襲的規範,但有一種期刊說明若「稿件內容與已出版或投稿中的期刊論文內容重複性過高者,本刊保有退稿之權利」,此描述應可列入對自我抄襲行為的規範。此外,有7 種期刊提及當投稿文章為學位論文改寫時與指導教授有關的規範。有 3 種期刊要求作者必須註明指導教授,一種要求提供口試委員名單,另有兩種甚至直接規範學位論文改寫的文章,指導教授不得列為第一作者。有一種期刊則要求碩博士論文改寫的文章,撰稿人如為 2人或 2 人以上,需敘明撰寫比例及重要內容。」(註3)

李明璁在那篇重複80%的論文中,顯然並未提及指導教授、口試委員名單或說明該論文為博士論文「改寫」。

那李明璁重複80%的行為,在TSSCI期刊編輯的觀點「合格」嗎?

林雯瑤研究發現:

在引用或與先前文獻重複的程度是否有門檻值方面,受訪者 G 與 K 皆直接提到的是50% ,除此之外,該引用的時機也必須適當引用,受訪者 J 則認為 25% 應該是個門檻,受訪者 M 則提到用段落的數量來判斷。」(註4)

J編輯更說:

「同樣是英文的,同樣是中文的,你去對比他的相似性,我認為啦,至少你今天問我,我認為大概超過25% 以上、四分之一以上,我認為就很有問題了⋯⋯」( J: 202-204, 210-211 )(註5)

換言之,像李明璁這種「八分像」的行為,應該沒有任何一個TSSCI期刊編輯能接受,何況李明璁根本沒有「事先告知」。而A編輯說:

我覺得它是一種 corrosion[ 衰敗、侵害 ] 啦,就是說如果這樣子的人他在這個系統裡面,因為說他沒有傷害到任何人,所以我們⋯⋯我們允許這樣子的人,我覺得它⋯⋯它是一個就是說對整體的環境來說,它就是一個警訊啊,它也許 ok ,沒有對知識造成傷害,可是知識怎麼可能會受傷呢?我覺得根本就是這個社群的整個的就是說操守,我覺得是操守的敗壞呀,我不同意這樣的看法。」( A: 1194-1199 )(註6)

奇怪的是,根據當時台大社會系系主任曾嬿芬的說法(註7),他們在發現李明璁論文自我抄襲後:

「本系教評會在審理會議中,經過非常困難的討論。最後基於以該篇論文不是唯一的一篇代表作,決議通過此案的申請,讓李老師有機會進入院教評會,得到更周延與充分的評斷。…」

為何台大社會系不認為這是corrosion?竟未擔任「把門人」的角色,反而「讓李老師有機會進入院教評會」?要是院教評會也「失守」呢?

曾嬿芬說「李老師於2005到本校任教,直到2016年,總共有11年的升等時間」(註8),這11年來,李明璁竟然提出了一份自我抄襲的論文,不可議嗎?若再從李明璁的投稿時間與他以此申請國科會計畫的意圖來說,是否他根本就想以此論文升等,或至少要利用此論文「賺取」國科會補助?

承前所述,不會有任一TSSCI期刊編輯在明知投稿論文與已出刊論文有80%以上重複的情況下還「來稿照登」,即使成了漏網之魚獲得刊登,被發現了仍會「撤稿」,林雯瑤該文提到一位編輯的意見:

「如果有發現自我抄襲,你的補救措施裡面有改寫,我們不可能⋯⋯一定撤稿,這沒有第二個選擇⋯⋯如果說是非常 minor[ 輕微 ] ,有可能會說你:『啊你這一段重寫』,但是這種情況,我知道真的會去抄,其實我覺得啦,以臺灣的角度,我講剛才講的那個我們有一段跟人家一樣,就被人家用那個有點像剽竊的字眼。」( I: 173, 175, 181-184 )(註9)

延續前文對國科會的質疑,「國科會對學術倫理的七點說明」從2013年的版本開始都明令禁止「自我抄襲」,如果學者違反「被抓到」,你們會撤回補助嗎?你們做了什麼?

由於李明璁的「網路聲量」及「媒體喜愛度」都遠勝於「對手」台大社會系,他的一方說法也就被放大,本文重新看了李明璁的萬言書(註10),他表示他係改寫一篇博論從未發表的一章而無「自我剽竊」的疑慮。然而,經過同儕審查、台大社會系教評會台大社科院教評會亦已認定「論文與李老師的博士論文有八成以上的重疊」,李明璁難道「有資格」自我審查論文有無「自我抄襲」嗎?

李眉蓁論文疑似抄襲案爆發後,整個台灣社會「突然」關心起「學術倫理」,本文向來質疑台灣對此類議題的「關心」是「葉公好龍」,就像林萬億教授師生戀不斷乃至於與指導過研究生不倫,甚至被同儕質疑「社工系應要輔導別人,而不是自己陷進去,他這樣對社工系是很大諷刺」的他還可以「榮獲」「榮譽教授」及被范雲等教授認為是私事,#METOO呢?性雙重關係降低學生實際上自由選擇權的「學術倫理」呢?

藉著李眉蓁論文案,本文重新探討了現在台灣社會「似乎」關心的「學術倫理」,並以近日又重新回到媒體視野的李明璁為例,國科會轉型的科技部究竟還要不要追究此事不得而知,媒體也可能將本文呼籲當狗吠火車,而本文最後把「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對學術倫理的說明引述如下,供台灣社會「真正的有心人」重新思考:

若研究者做出違反社會規範或普世價值的行為,不僅將使個人的誠信遭受質疑,更可能斷送自己的研究生涯。而就社會的角度而言,忽視倫理所產出的研究成果,可能致使國家做出錯誤的決策,甚至誤導其他研究者,使未來的相關學術發展都植基於錯誤的研究之上。以國家的角度而言,研究者違反研究相關倫理,除了會破壞臺灣在國際上的觀感,也會使國際研究社群對我國的研究成果產生較高的質疑。因此,基於研究工作之特殊性與重要性,以及違反倫理會產生的影響,研究倫理規範的建立實有其迫切性與必要性。

李明璁

附註:

註1:林雯瑤「學術論文作者之自我抄襲:臺灣 TSSCI期刊編輯的觀點」(圖書資訊學刊 第17卷第2期,2019.12,頁38以下)

註2:林雯瑤「學術論文作者之自我抄襲:臺灣 TSSCI期刊編輯的觀點」(圖書資訊學刊 第17卷第2期,2019.12,頁39)

註3:林雯瑤「學術論文作者之自我抄襲:臺灣 TSSCI期刊編輯的觀點」(圖書資訊學刊 第17卷第2期,2019.12,頁50)

註4:林雯瑤「學術論文作者之自我抄襲:臺灣 TSSCI期刊編輯的觀點」(圖書資訊學刊 第17卷第2期,2019.12,頁51)

註5:林雯瑤「學術論文作者之自我抄襲:臺灣 TSSCI期刊編輯的觀點」(圖書資訊學刊 第17卷第2期,2019.12,頁52)

註6:林雯瑤「學術論文作者之自我抄襲:臺灣 TSSCI期刊編輯的觀點」(圖書資訊學刊 第17卷第2期,2019.12,頁54)

註7:台大社會系曾嬿芬的聲明:回應李明璁https://www.facebook.com/notes/chia-ling-wu/%E5%8F%B0%E5%A4%A7%E7%A4%BE%E6%9C%83%E7%B3%BB%E6%9B%BE%E5%AC%BF%E8%8A%AC%E7%9A%84%E8%81%B2%E6%98%8E%E5%9B%9E%E6%87%89%E6%9D%8E%E6%98%8E%E7%92%81/2377695798915229/?comment_id=1718872054810263,last visited at 2020/7/30

註8:台大社會系曾嬿芬的聲明:回應李明璁,last visited at 2020/7/30

註9:林雯瑤「學術論文作者之自我抄襲:臺灣 TSSCI期刊編輯的觀點」(圖書資訊學刊 第17卷第2期,2019.12,頁60)

註10:李明璁的萬言書,https://www.slideshare.net/camduck/ss-85445625,last visited at 2020/7/30

獨/升等未過 李明璁告台大勝訴:感謝司法

2019-04-11 13:14 聯合報 / 記者馮靖惠╱即時報導


台大社會系前助理教授李明璁,因升等未通過,向教育部訴願未果,因此提請行政訴訟,主張審定辦法有疑義且評議過程有程序瑕疵,欲撤銷處分。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日前出爐,判李明璁勝訴,原處分撤銷,台大應讓李明璁重新選定代表著作,台大校方也必須重聘審查委員。


李明璁受訪時說,當時他的升等審查質量都很ok,也因此四名外審委員都給了高分,但卻被指其中一篇著作跟博士論文雷同度高,不符規定,因此校方所有實質審查都沒有啟動。


李明璁表示,這一次法院判決釐清的很清楚,並不認為所有過失,包括意圖動機,都歸咎於他,包括台大表格設計也有問題,代表台大有行政上的疏失。


李明璁說,這一個微小的行政疏失,卻被無止盡地放大為他的諸多問題,導致於他升等無法通過,乃至於工作權也被剝奪。


「我的內心非常複雜」,李明璁說,很感謝司法能有這樣的釐清,也希望這個釐清讓事情回到本質,讓他重新得到一個公平的升等審查重新啟動的機會。


根據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主文,再申訴評議決定、申訴評議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李明璁就台大105學年度的升等申請案(升等為副教授)為妥適的處分。另,訴訟費用由被告台大負擔。


判決書表示,李明璁以專門著作送審申請升等,經社科院送請外審,審查委員均給予及格分數。一場「原告不知該如何提出文件,而評審也不知如何進行審查」的著作送審,是起因於台大所屬社科院未踐行行政程序法第九條,就李明璁有利及不利的情形,一律注意,未應盡告知義務,就交付外審委員的審查意見表的注意事項。因此原處分有違誤,申訴評議決定、再申訴評議決定遞於維持,李明璁訴請撤銷原處分有其理由,應予准許。


李明璁原以專門著作送審申請105學年度升等為副教授,經台大社科院送請四位校外專家學者審查,系教評會決議通過升等副教授申請,送往院教評會審議,社科院教評會則決議不通過申請。前年10月間,社會系教評會公開說明理由,指升等代表著作與博士論文有高度的文字重疊,違反教育部規定,因此經院教評會依照規定「不通過其教師資格審定」。


科部誠字第 1060079934 號函修正科技部對研究人員學術倫理規範

科技部對研究人員學術倫理規範

102 年 2 月 25 日臺會綜二字第 1020011018C 號函訂頒

103 年 10 月 20 日科部綜字第 1030075189 號函修正

 106 年 11 月 13 日科部誠字第 1060079934 號函修正

1. 研究人員的基本態度:研究人員應確保研究過程中(包含研究構想、執行、

成果呈現)的誠實、負責、專業、客觀、嚴謹、公正,並尊重被研究對象,

避免利益衝突。

2. 違反學術倫理的行為:研究上的不當行為包含範圍甚廣,本規範主要涵蓋

核心的違反學術倫理行為,即造假、變造、抄襲、研究成果重複發表或未

適當引註、以違法或不當手段影響論文審查、不當作者列名等。

3. 研究資料或數據的蒐集與分析:研究人員應盡可能客觀地蒐集與分析研究

資料或數據,不得捏造竄改,並避免對資料或數據作選擇性處理。如需處

理原始數據,應詳實揭露所做之完整過程,以免誤導。研究人員應根據研

究內容描述研究方法與結果,不做無根據且與事實不合的詮釋與推論。

4. 研究紀錄的完整保存與備查:研究人員應當以能夠使他人驗證和重複其工

作的方式,清楚、準確、客觀、完整記錄其研究方法與數據,並於相當期

間內妥善保存原始資料。

5. 研究資料與結果的公開與共享:研究人員在有機會確立其優先權後,應當

儘速公開分享其研究資料與結果。用國家研究經費所蒐集之資料,應公開

給學術社群使用。

6. 註明他人的貢獻:如引用他人資料或論點時,必須尊重智慧財產權,註明

出處,避免誤導使人過度認定自己的創見或貢獻。如有相當程度地引用他

人著述卻未引註而足以誤導者,將被視為抄襲。此節有以下四點補充:

(1) 如抄襲部分非著作中核心部分,例如背景介紹、一般性的研究方法敘

述,或不足以對其原創性構成誤導,應依該領域之慣例判斷其嚴重性。

(2) 未遵守學術慣例或不嚴謹之引註,也許是撰寫者草率粗疏,其行為

應受學術社群自律(或由本部學術司去函指正),雖不至於需受本部處

分,但應極力避免,並應習得正確學術慣例及引註方式。

(3) 同一成果如為多人共同研究且共同發表,當然可算做各人的研究成

果。如為多人共同研究成果但分別發表(例如同樣調查數據,但以不

同方法或角度分析),則應註明其他人的貢獻(例如註明調查數據的來

源),如未註明則有誤導之嫌。

(4) 共同發表之論文、共同申請之研究計畫、整合型計畫總計畫與子計畫,

皆可視為共同著作(全部或部分),對共同著作之引用不算抄襲。如依

該領域慣例所指導學生論文由老師及學生共同發表,則指導老師可視

為所指導學生論文之共同作者,但援用時應註明學生之貢獻。

7. 自我抄襲的制約:研究計畫或論文均不應抄襲自己已發表之著作。研究計

畫中不應將已發表之成果當作將要進行之研究。論文中不應隱瞞自己曾發

表之相似研究成果,而誤導審查人對其貢獻與創見之判斷。自我抄襲是否

嚴重,應視抄襲內容是否為著作中創新核心部分,亦即是否有誤導誇大創

新貢獻之嫌而定。此節亦有以下兩點補充:

(1) 某些著作應視為同一件(例如研討會論文或計畫成果報告於日後在期

刊發表),不應視為抄襲。計畫、成果報告通常不被視為正式發表,亦

無自我引註之需要。研討會報告如於該領域不被視為正式發表,亦無

自我引註之必要。

(2) 同一研究成果以不同語文發表,依領域特性或可解釋為針對不同讀者

群而寫,但後發表之論文應註明前文。如未註明前文,且均列於著作

目錄,即顯易誤導為兩篇獨立之研究成果,使研究成果重複計算,應

予避免,但此應屬學術自律範圍。

8. 一稿多投的避免:一稿(論文及計畫)多投將造成審查資源的重複與浪費,

應該避免。研究計畫亦應避免以相同內容重複申請補助。同一研究計畫若

同時申請不同經費,應於計畫中說明。如果均獲通過且補助內容重疊,應

擇一執行。若計畫內容相關但有所區隔,應明確說明。

9. 共同作者列名原則及責任:共同作者應為對論文有相當程度的實質學術貢

獻(如構思設計、數據收集及處理、數據分析及解釋、論文撰寫)始得列

名。基於榮辱與共的原則,共同作者在合理範圍內應對論文內容負責,共

同作者一旦在論文中列名,即須對其所貢獻之部分負責,以下為原則性提

示,惟共同作者列名應依其個案情形、領域特性及投稿期刊要求而有差異:

(1) 共通原則:共同作者之列名原則、排列順序、責任歸屬等應依研究人

員所屬專長領域之規範或學術慣例為準。

(2) 列名原則及責任歸屬:

A.必須參與研究或對論文有實質貢獻:

a.主題構思、理論推導、實驗設計(或執行),或資料蒐集分析與詮釋;

b.論文撰寫,或修改論文之重要內容;

c.同意論文的最終版本(需審閱論文初稿);

d.同意研究中的所有論點,確保研究資料之正確性或完整性。

B.共同作者應具體敘明自身貢獻,並同意排列順序後始得列名。

C.排列順序:依貢獻度,或依約定。

D.責任歸屬:列名作者均應負相應責任,

a.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作者)為主要

貢獻者,應負全責(或相應責任);

b.共同作者須對其所貢獻之部分負相應責任。

(3) 列致謝欄(acknowledge):其他貢獻人員,如提供技術諮詢、技術操

作人員、模擬平台、資料庫等。

(4) 不當列名:包括受贈作者(gift author)、榮譽作者(honorary author)、

掛名作者(guest author)、聲望作者(prestige author)、影子作者(ghost

author)、強迫掛名(coercion authorship)、相互掛名(mutual support 

authorship),或僅提供研究經費、僅編修或校對論文、或為一般事務管

理或行政支援人員等。

10. 同儕審查的制約:研究人員不得有影響論文審查之違法或不當行為。研究

人員參與同儕審查時,應保密並給予及時、公正、嚴謹的評價,並遵守利

益迴避準則。審查中所獲研究資訊,不應在未獲同意之下洩露或用於自身

之研究。

11. 利益迴避與揭露:研究人員應揭露有可能損及其計畫或評審可信性之相關

資訊,以落實利益迴避原則。

12. 違反學術倫理行為的舉報:若發現涉嫌偽造、篡改、剽竊或其他違反學術

倫理的研究行為,研究人員有責任向適當主管單位舉報。

13. 違反學術倫理行為的處理:研究相關工作的機構、出版社和專業組織,應

建立完善機制,以受理違反學術倫理行為之舉報,予以及時、公正、專業、

保密的處理,並對善意舉報人保密與保護。

14. 學術機構對學術倫理的責任:學術機構須加強對研究人員的學術倫理規範

之宣導,以維繫研究成果的品質與學術界的高道德標準。

科技部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8/01 19:32
連教育部長蔣偉寧也遭波及去職

學術界應誠實看待自己「不高尚」的這一面

【聯合報╱社論】 2014.07.15 02:35 am

      學術論文造假事件擴大,國際間鬧成「台灣之恥」,國內則連教育部長蔣偉寧也遭波及去職。但社會的質疑聲浪未止,最值得追究的是:這僅僅是一個程序疏失問題,還是蓄意作弊問題?是個人道德問題,或竟有結構共犯存在?

      傳統的士大夫階級,是社會的智識領袖和道德表率。但檢視台灣學術界現況,從稍早的國科會研究費詐領事件,到建築教授蔡仁惠幫遠雄行賄葉世文,到今天的論文審查造假風波,大學教授們真該誠實面對學界並不怎麼高尚的這一面了!

      論文抄襲,或研究資料造假,這類事件古今中外有之。近年最「經典」的例子乃南韓的生物學家黃禹錫,對幹細胞的研究使他成為南韓的民族英雄,在首爾大學成功培育出全球第一隻複製狗,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二○○五年最令人讚嘆的發明」榜首,甚至被捧成有望為韓國拿下諾貝爾獎。這種等級的學者,最後卻被揭發多項研究結果造假,甚至私人挪用了政府投資的巨額研究經費。黃禹錫後來被判刑十八個月遭緩刑。只能說,各個領域裡都有走捷徑、鑽漏洞、利欲薰心、不擇手段的敗類,學術界也不能倖免。

      這次陳震遠事件爆發,檢視其中造假的過程,稱得上程序複雜、精心策劃,絕非「疏失」二字就能解釋。結果,不僅他個人名譽掃地,還牽連到期刊主編下台,蔣偉寧難逃下台去職,仍未獲社會諒解。其間,蔣偉寧確有交代不清的情節:與陳震遠是否熟識、見過幾次面,其實無關緊要;關鍵的是,自己署名的論文,到底研究上親力親為到什麼程度?是隨便掛名的「搭便車」行為?還是混入其他共同作者來「雨露均霑」?這種問題不可能用「不清楚」、「不知情」就矇混過去。蔣部長一開始還堅稱自己是無辜受害者,最後辭職下台,顯見自知必須扛起責任。

      這次事件是因國際學術期刊的嚴格調查才告曝光,弊情俱在,當事人只能「認了」。但一葉知秋,其中情節反映出學界的一些黑暗面,其實眾所周知。例如論文共同掛名之「不可說的祕密」,從研究助理到名牌教授,都可謂習以為常;至於「同儕審查」流於派系相互包庇,「我罩你,你罩我」,乃至學閥壟斷研究經費之「包山包海」、「大包轉小包」等行徑,哪一個不是學術界的「約定俗成」?不願同流合汙的學者,在申請研究經費補助時只好「斯人獨憔悴」;但更普遍的則是,學界眾人慢慢也就臣服於這樣的「潛規則」了。

   
blackjack(blackjack) 於 2020-08-01 19:32 回覆:
   學界陋習,凸顯出弱肉強食、權力傾軋的風氣,不管是出於名利競逐的私心,或環境壓力之情非得已,事實上,和政壇鬥爭、企業界「人吃人」的景象並無二致。這本是人性軟弱的一面,有些人甚至會用「適者生存」來解釋。但社會對知識分子到底有不同期許,知識分子「心懷天下事」的自我期許也應該標準更高一點。前兩年的國科會詐領研究費事件爆發後,很多不堪的情節才公諸於世;例如,研究儀器費用變成液晶電視搬回家,助理費變成自家親友的人頭充數,甚至還有廠商協助報假帳、開假發票等情節現形。雖有人諉稱這是緣於學界的「歷史共業」,最高法院對相關案件也作出「教授不具授權公務員身分」、不成立貪汙罪的認定,但部分學者原來也是「能貪就貪」的形象也已無可挽回。再加以台大等校在教育部「五年五百億」計畫下,僅碳粉墨水匣費用就花了一億一千多萬元經費,而遭監察院糾正等事件為例證,知識分子曾幾何時已淪落到花納稅人錢「先天下之樂而樂」的境地?

       學術界以往受光環效應籠罩,享受了不少尊榮禮遇,甚至「學而優則仕」的便利。但如今證明此輩「也是凡人」,醜聞接二連三爆發,揭開了學界並不比別人高尚的這一面;就算難期待學界應有高人一等的道德使命感,但至少應受專業倫理和法律底線的規範。社會上對學者們「仰之彌高,望之彌堅」的崇敬已漸褪去,學界實應自清和自律,不要留下「象牙塔裡到底有多少黑暗祕密」的疑問。

***


論文迷思 光怪陸離

聯合報╱呂健吉/華梵大學哲學系主任(宜縣礁溪)2014.07.15 02:35 am

      教育部長蔣偉寧終因論文掛名案請辭,從此事件應該讓台灣的高等教育好好省思,學術論文到底在整個教育中占有什麼意義與作用。

      台灣長期迷思學術論文在大學中扮演著最主要角色:教師升等要以論文為主、教師評鑑也非以發表論文數多寡來算不可、系所評鑑更是要看所有教師所發表論文篇數予以評鑑等級,當然教育部最在乎的世界大學排名更是以整個學校論文發表數和被引用數做為量化分析。於是乎,在大學最被重視的就是論文。

      台灣教師長期迷思論文發表數之下,就有很多光怪陸離的現象發生,隨意引用是常見的現象,相互掛名更是學術近親繁殖的普遍作為,更甚者利用研究生的研究成果或能力,強行掛名或作為教授自己研究成果者,已是一些研究生心中永遠的痛。

      尤其一些研究能力強的博士生常常被要求延後畢業,主要就是指導老師不願意放人,希望這些博士研究生充當自己的研究生產機器,特別是在那些頂尖大學的學校更是如此。

     個人就曾碰到幾位博士生跟我抱怨,找錯指導教授,如今要換也來不及了,只能繼續充當廉價勞工。有些大學教師為了搶學生研究成果,而相互控訴或彼此放話的情事也時有所聞。

      另外,針對台灣過度重視論文發表數的現象,也延伸了幾個新興行業,即是代寫論文、代翻譯論文或是保證投稿期刊論文等行業。而在近日也發展出一種新興學術詐騙集團,表示要在海外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只要有繳註冊費就予以刊登發表並予以某種形式審查,發表人可以不必親自參加,事後會寄送一份發表會的論文成果給投稿者。其實這個學術發表會是虛擬論文學術研討會,根本就沒有舉辦,但是投稿者只要花錢買論文發表成果,有個量化數字,誰會管他在哪裡發表呢?

      論文何其多,能用者有幾篇?孔子述而不作,老子只寫了五千字的道德經,西方的哲學家的經典著作有幾人是以量化來做為其成就呢?中小學教師何人不是以教學為主,把學生教好是當一位教師的本職,何以到了大學就變成要以研究學術論文發表為本位呢?

      一位教學優良和輔導服務優良的大學教師不能升等,而是一位只著重研究升等教師可以升等,其對大學教育意義何在?

      在此次蔣偉寧部長辭職事件中,不要只把它看成是單一個案,而是要好好反省整個高等教育重心在哪裡?學生學習為重,還是教師升等為重?該破除學術論文至上的迷思了!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8/01 12:16

理科其實可以造小,寫下小論文登在沒有人看的小期刋,甚至登在掠奪性期刊,

「指出版商純粹以獲利為目的,發行的低品質期刊或舉辦的研討會。這類期刊、會議常謊稱有專業編輯、同儕審查、高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等引誘作者投稿,只為收取昂貴的稿件處理費。掠奪性期刊不僅傷害個別學者的金錢與研究心血,也為學術環境帶來偽科學風氣。(資料來源:中研院、成大醫學院)」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4471

這樣的學術風氣能夠出人頭地?

blackjack(blackjack) 於 2020-08-01 14:21 回覆:

掠奪性期刊的存在也有很多原因,教師為了升等,博士生為了達到畢業的發表門檻

當年馬英九時代的蔣偉寧部長掛名陳震遠論文,後來發現陳震遠論文審稿造假案,楊泮池的論文問題,這些層出不窮的案例都顯現出,台灣人對學術倫理的自我要求出現了許多問題

錢.謊言.假論文Ⅰ:楊泮池的發達之路|天下雜誌www.cw.com.tw › 政治社會 › 社會現場

2017年4月11日 - 論文造假,是個人鬼迷心竅,還是一場集體犯罪?一個校長的辭職,讓國家兆元產業夢醒?以楊泮池為核心的「學閥」,如何能把持國家經費分配?

台大論文造假案楊泮池為何全身而退?|天下雜誌www.cw.com.tw › 政治社會 › 社會現場

2017年2月26日 - 號稱台大史上因論文造假最大的懲處,背後代表什麼意義?為什麼擔任共同作者,甚至第二作者的楊泮池,能全身而退?

台大醫學論文造假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zh.wikipedia.org › zh-tw › 台大醫學論文造假案

台大醫學論文造假案發生於2016年11月,國外網站「學界同行審論平臺」(PubPeer)揭露台灣大學郭明良教授研究團隊涉及多篇論文涉及造假,其中校長楊泮池擔任數 ...

‎事件經過 · ‎調查與審議結果 · ‎主要相關人物

台大論文造假案:張正琪坦言跟對靠山,楊泮池隔日打破沈默首度 ...www.thenewslens.com › 社會

2017年4月4日 - 台灣大學郭明良研究團隊論文造假事件,台大校內、科技部、教育部調查結果雖都認為台大校長楊泮池並未違反學術倫理,但教育部報告則是指出, ...

楊泮池全身而退學界多難認同- 今周刊www.businesstoday.com.tw › article-content-80392-16...

2017年3月9日 - 台大論文造假案調查報告出爐,認定校長楊泮池沒有違反學術倫理,無須辭職,讓外界熱議。台大前校長傅斯年曾言,「不能立信,絕不能求真理」, ...

【楊泮池卸任前】造假論文三度勘誤台大堅不撤稿- 今周刊www.businesstoday.com.tw › article-content-145264-1...

2017年6月21日 - 中研院研究員阮麗蓉在臉書貼文中指出,教育部3月30日公布的台大確認造假論文列表上,楊泮池列名第二作者的世界頂尖期刊論文Cancer Cell ...

論文確定造假!郭明良停權10年,楊泮池僅督導不周-風傳媒www.storm.mg › 國內

2017年3月30日 - 台大教授郭明良團隊論文造假,科技部和教育部今天公布台大學術倫理案審議結果,確認郭明良等8人論文造假,台大校長楊泮池則未違反學術倫理。

blackjack(blackjack) 於 2020-08-01 14:22 回覆:
這個就是本文中提到的台灣案例


陳震遠論文審稿造假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陳震遠論文審稿造假案,2014年7月爆發的學術醜聞事件。英國賽吉出版公司(Sage Publications)發現,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今國立屏東大學)資訊科學系前副教授陳震遠,涉嫌為了讓論文能夠發表,通過假造130個人頭帳號,假造出同儕審查圈及引用圈。賽吉出版公司因此撤銷了陳震遠在《震動與控制期刊》發表的60篇論文。


一次撤消60篇論文在全球學術界是很罕見的事件,《震動與控制期刊》主編因此請辭主編,並向其執教大學申請退休。被撤銷論文中,有5篇是由中華民國教育部長蔣偉寧發表,陳震遠掛名共同作者,在受到輿論壓力後,蔣偉寧因此請辭教育部長。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31 20:06

寫爛論文不是沒有風險的,有些理科的會把論文送國外審查,如果被抓到錯誤,真的鐵面無私,罵得一塌糊塗,文科的似乎沒有這樣的危險!

blackjack(blackjack) 於 2020-07-31 22:18 回覆:

我突然發現,我這篇有夠長,要拉到底還真麻煩,辛苦草山兄了

社會科學論文存在很多陋規,以前還沒有TSSCI的時候,很多法律學者根本就是翻譯一大堆外國法制,然後講幾句話就變成一篇論文,量產能力超強

或者根本是跑去上夜間部的課,因為白天要寫論文,晚上的課隨便上就好

至於分包的更時有所聞

說到自然科學論文造假,韓國與日本都鬧的很大呢

總之,論文造假對研究公信力損害很大,值得思考的是,台灣那麼多會生產論文的教授,為何大學的世界排名沒有突飛猛進呢?

論文造假的黃禹錫現在下場如何?韓國的學術倫理有因此記取教訓嗎?

...根據媒體報導,2015年,12月14日韓國110所高校內的179名教授,因涉嫌完全抄襲他人著作,或姑息抄襲出書,遭檢方提起公訴。且又據《教授新聞報》調查結果,六百名大學教授中,竟有高達近86%的教授認為,應該低調處理或默認同事的剽竊行為,其中選擇佯裝不知道此事的人,竟然高達23.7%,與2001年的數據相比,竟然增加了六倍之多。...

日美女科學家論文造假 指導教授自殺身亡

前教育部長蔣偉寧上月因涉及假論文風波而下台,為升等與學術界地位,全球學術殿堂多少存在迷思學術論文。日本今(5日)也傳出假論文後續,日前被踢爆「新型萬能細胞STAP論文」造假日本美女研究人員小保方晴子,其論文指導教授、也是小保方的上司笹井芳樹,今早傳出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