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農二代”的糾結進城路
2010/11/27 17:53:41瀏覽175|回應0|推薦0

2010/11/24 16:10:10

“農二代”的糾結進城路








更多編輯薦讀的文章 »






投稿
打印
轉發
MSN推薦
博客引用


































劉罡


國古時候有句非常有名的勵志話──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雖然歷史上能夠如此迅速完成角色轉換的幸運兒屈指可數,但田舍郎如果只是想到天子腳下去居住還
是比較容易的,只要你能夠在那裡維持生計就行,並不存在什麼制度性的障礙。據說唐朝詩人顧況看到農村青年白居易遞上的名片,曾打趣說“長安米貴,居恐不
易”,及至看到他的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又讚嘆說,有這樣的文筆,居長安不難。可以說,中國古代農民考慮是否定居城市時,主要想的是能否在
那裡解決生計,而不必顧慮什麼社會地位和個人財富的取舍。



對於當今中國許多有機會獲得城市戶口的農村青年來說,他們卻越來越需要在這方面做出艱難取舍。前段時間有報道說,重慶不少在校大學生出於就業難、農村土地
佔用補償等擔憂拒絕將戶口轉到城市,這讓不少十幾年前還將獲得一紙城市戶口作為實現自己“大學夢”首要動力的人驚訝不已。按照中國目前的規定,被正規大專
院校錄取的農村學生會自動獲得城市戶口,畢業後將獲得“國家幹部”身份,如果他們想考公務員或成為國有企事業單位的正式員工,這一身份是必不可少的。在當公務員和進國有壟斷企業已經成為相當多大學生第一擇業選擇的當今,這些重慶大學生的行為似乎讓人有些不可思議。


問題是,對大多數“農二代”大學生來說,他們從錄取比例遠低於高考的公務員考試中脫穎而出的可能性十分渺茫,而要進那些油水豐厚的國有企事業單位,說實
話,別說是在城市缺乏背景和根基的他們,就是有門路的城市青年,不花上一筆數目可觀的錢恐怕也難進去。對於大量既不夠出類拔萃、又缺乏關系和財力的農村大
學生而言,他們畢業後城市生活的最現實選擇或許就是蝸居在城鄉結合部的出租房裡,
拿“只比農民工高300元”的起步工資,一紙城市戶口對他們在城裡的就業和生活確實意義不大。


另一方面,這些年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土地的價值日益凸顯出來。近兩年在許多大中城市的周邊農村,因拆遷致富的農民大有人在,有些家庭甚至拿到了上
千萬元的佔地補償款。這種情況下,誰要是在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重慶郊區農村擁有一塊承包地或宅基地,他幾乎等於握有了一張搭乘致富快車的單程票,而根據
中國現行政策,農村籍大學生一旦取得城市戶口,就需放棄自己在農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對重慶籍“農二代”大學生來說,一邊是看不到前途的城市“蟻族”生活,一邊是已非遙不可及的財富,一些心態現實的人選擇了後者,雖然這意味著他們將自動放棄當公務員、“登天子堂”的機會。


上面這一事例可以看出,“農二代”決定拿不拿城市戶口的選擇過程雖然糾結,但卻理性,很少有人僅僅為了獲得“城市人”的名頭而放棄實實在在的利益。中國這
些年在實現城鄉居民自由遷徙方面之所以邁不開步子,據說一個重要理由是擔心農村人會因此而大舉湧入城市。但在筆者看來,這一說法站不住腳。中國歷史上的絕
大部分時間並未實行戶口控制,但太平年間也並沒有出現人口大規模向城市集中的現象,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後農民之所以普遍有了向城市遷徙
的沖動,這首先是因為此前的農業集體化和人民公社化剝奪了農民從土地上直接獲得個人經濟利益的權利,這樣他們才在城鄉生活水平落差的驅動下一門心思往城裡
遷,而從重慶“農二代”大學生拒領城市戶口的事例看,只要農民在鄉村的財產權得到切實體現和保障,他們其實並不熱衷於到城裡當盲流。既然中國上世紀50年
代初的農村土地改革、80年代的“二次土改”以及近些年不斷加速的城市化進程已經產生了讓農民把根留在農村的足夠吸引力,政府還有什麼必要讓“農二代”們
的進城路走得那麼糾結呢?

(本文作者劉罡是《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編輯兼專欄撰稿人。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ogon&aid=464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