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時和自由這場仗
2010/05/04 13:48:05瀏覽276|回應0|推薦0
中時和自由這場仗

* 2010-05-04
* 中國時報
* 【張景為】

放大
圖為旺旺中時民調中心,針對設定的問卷議題展開電訪。(鄧博仁攝)

圖為旺旺中時民調中心,針對設定的問卷議題展開電訪。(鄧博仁攝)

 《中國時報》與《自由時報》最近的交火,對於身為媒體人也是時報人的我來說,其實是既傷感,又有著微妙的快感。傷感的是,曾幾何時,媒體之間竟要視如寇讎,搏殺至此?快感則是,長久以來,《自由》慣以攻擊媒體同業成性,有時甚且顛倒黑白,挑釁找碴;所謂「予豈好鬥哉,予不得已也」,如今適時反擊匡正,差可稍解心中塊壘,兼正社會視聽。

 除非事關重大等罕見特例,過去媒體之間向例極少互相攻訐,這不是鄉愿,而是我入行以來所體認的行規與信念;其原因有二:一是在共同的行業或領域中,彼此雖有競爭關係,有時報導犯錯難免(並非蓄意),但總有些體諒相惜之心,所謂山不轉路轉,市場與司法自有制裁,媒體之間自有公論,倒也不必過度相逼。其二是,媒體本就是旁觀的報導者與監督者,無須浪費讀者的時間與公器的版面,把自己變成新聞互攻的主角。

 猶憶我初當記者之時,姑且不論當年前輩風範,在我從業的廿年間,媒體同業雖不時有筆鋒交戰之事,但都是為了新聞內容的專業之爭。其情況就像金庸小說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華山論劍,比的總是真才實料;分高下、求勝負之外,彼此仍是相互尊重,斷不像如今的意識形態攻伐,惡言毒語,動輒扣人「統媒」賣台紅帽,陰招頻出,幾無是非公道可言。

 問題是,《自由》平日汙蔑同業時吃人夠夠,卻似乎渾然不覺若以相同邏輯來看,該報早已淪為特定立場的「黨報」,即使在民進黨執政時,也仍以維護民進黨、批判在野黨為主,完全顛覆媒體監督、批判執政當道的基本職志,變成其當年所痛恨的「御用媒體」而不自覺。

 其實《自由》在許多新聞類別與領域上,的確表現傑出,備受同業肯定;只不過一涉政治,從新聞版面到社論專欄投書,對同業攻擊之偏頗扭曲,文句之粗鄙不堪,簡直不忍卒讀。在政治新聞與評論上,該報顯然並不把自己全然當成是公器或媒體,而往往更像是參與實際政治的武器,有時甚至是導引民進黨派系鬥爭、檢驗台獨忠誠度的工具。

 這次的ECFA民調真假之爭,正好是擺脫口水,檢驗專業的開始。外界或以為這次是《中時》主動質疑,但其實仍是《自由》得意忘形而自取其辱。五年來該報只選擇性地發布三次大選民調,○五年台北縣長兩次民調固然大錯特錯,當時外界並未因此責難;○六年高雄市長以其結果「最準」而自我表揚倒也罷了,卻還要大肆譏諷其他長期進行民調的媒體同業,沒想到欺負同業隱忍為善,以言論汙蔑謾罵可矣,但濫用民調之名,終究難逃專業的檢驗而慘踢鐵板。

 民調的準確度與公信力,需要長期的檢驗與專業的操作規格,絕非單發點放,信手拈來,胡謅蒙混。面對種種質疑,《自由》至今仍然未能提出任何實質的回應;《中時》與《自由》這一仗是不了了之?還是大戰的開始?雙方各自得到了什麼教訓與經驗?社會大眾又看出了什麼門道?答案難料,就等著瞧吧!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ogon&aid=40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