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健康烏托邦? 為台灣醫療健康把脈
2010/04/07 16:20:07瀏覽223|回應0|推薦0

健康烏托邦? 為台灣醫療健康把脈









taiwan dep. of Health


灣行政院衛生署主管業務包括全民健保⼂醫療救護⼂藥物管理⼂防疫監測及公共衛生等事項




日前台灣僑務委員會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華裔醫療相關領域人員,前往台
灣參訪以擴展多方交流,時值目前台灣社會中討論的沸沸湯湯的二代健保(全民健康保險)改革方案的氣氛下,此次會議的進行,正可藉由國際間資訊的相互交流,
達至共同學習以為台灣醫療把脈。


事實上整體來說,台灣近年來不論是在硬體與軟體運作上,已具有國際標準且在某些醫療研究領域上,甚至蚩
聲國際。


而自1995年以來實行的全民健康保險,已有超過97%的民眾納入被保範圍,此與健保實施的初衷
----即集合社會多數人的力量,來共同解決少數弱勢民眾的就醫障礙,期以照顧全民健康的目標大致吻合。


但這個被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稱許為全世界最好的制度,在實施十五年後仍累績超過一千三百億台幣 (約合42億美金) 的負債,故健保被送上手術台實是不得不為。


醫療資源的利用


台灣醫療健康要面對的課題,當然不只健保改革如此單純,長期下來包括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與醫療浪費,皆是
顯而易見的。


因為未有如同歐美般的家庭醫生把關係統之設計,就算在相對單純的病情狀況下,民眾也因有著對王牌醫生的
迷思,而一窩峰地前往大型醫院就診,使國家級醫院的龐大資源被稀釋,未能進行有效率的規劃分配。


一名服務於台灣一級教學醫院----台大醫院的醫生即表示,在一天約八小時的問診時間內,看一百名左右
的病患,實為常態;這種換算下來每位看診的時間,僅有五至六分鐘的就醫品質,實堪憂慮。


而就一般民眾而言,在已繳了保費的概念下,竟以類似前往自助餐那種吃到飽,吃回本的概念,來對健保醫療
作出非理性的「消費」;甚且在某些極端的案例中,有病人於一年內前往醫院就診超過四百次,即每天平均看醫生超過一次的情形,實對於醫療體系造成嚴重的負
擔。


醫病關係


雙方溝通不良也是台灣醫病關係中常見的爭執點,就病人而言,常認為醫師未能花更多的時間與耐心對其講述
病情,但醫生也埋怨部分病人就醫時常問不到重點,徒然浪費雙方的時間。


就此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劉梅君女士即建議民眾,於就診前先行利用網絡查詢相關病理資訊,獲得些許
基礎知識,以建立更有效的雙向溝通;而醫生如能花簡短數分鐘,對病人提供基礎衛教,在長期大量影響下,也會對醫療體系作出極大貢獻。


而此種溝通不良的因素影響如未被有效看待,在目前民智較開的社會氛圍下,民眾也較為勇於挑戰以往高不可
攀的醫生權威,而衍生出的「醫療糾紛」也是層出不窮。就此點劉梅君執行長即明言,唯有將資訊更公開與更透明化,方為解決此類醫療資訊不平衡的良藥。


向外輸出??
際醫療觀光


或許因有國際媒體以健康烏托邦的美譽為台灣的醫療加持,近來,本地的政府也像鄰近的諸多亞洲國家般推動
國際醫療觀光。在推廣國際醫療觀光不遺餘力的私立新光醫院即明白指出,此種的醫療概念就算台灣不做,臨近的香港新加坡也早已是現在進行式了。



taiwan,nurse

相對歐美先進國
家,台灣的醫療可說是"物美價廉"




以台灣目前擁有與歐美國家不惶多讓的先進設備與醫療技術和相對便宜價格的優勢下,台灣實有更強的競爭
,但主管台灣醫療服務國際化的吳明彥執行長仍坦言,本地醫師在與以英文溝通的國際病客上仍有待加強語言的訓練
或許目前旅居全球的華語外僑以及人口眾多的中國病客,因亦屬同文同種,反而是更具潛力的消費者


事實上,以目前台灣現有的醫療資源飽和程度,推動此類以營利為導向的觀光性醫療,在民間社會中自然也引
起了正反兩極的討論。


在包括來自英法荷的歐洲團隊參訪成員,即對此政策展現不絕對樂觀的態度;其中一位來自法國的陳姓醫師即
認為,即便一位法國病人仍列名在本國的等候醫療名單上,但因醫療過程中事涉語言溝通及對專業的顧慮,其應更會於熟悉的環境中就診,更遑論在本國已提供免費
的醫療服務情形下,自費前往他國就診。另外來自澳州的張姓醫師更指著自費「全身健康檢查」表格中的某些項目,質疑在受檢過程中,反或會引起健康風險,而對
其必要性提出疑慮。


醫改會的劉執行長直言,醫療的目的應為「治病救苦
」,太過強調營利的醫療概念是否悖離了醫療本質?就此她冀望政府對此類項目進行更重的課稅,並要求其繳納一定百分比的所得,來回饋社會,以善盡社會責任。


畢竟此些進行醫療服務的醫生,其在養成訓練中,亦與其它日後在一般醫療機構中看診的醫師般,同樣汲取豐
富的國家資源,到頭來卻未等同比例回饋社會,如此是否符合社會總體公平正義的原則,劉執行長對此提出了她的質疑。


國際醫療援助


台灣目前的醫療資源是否真的過盛而足以提供給予有錢的外國消費者來台享用醫療服務,或許仍是個可受公評
的話題。


但是在國際醫療援助上,台灣的諸多民間團體卻從未缺席,位於台北近郊的路竹會即是其中一個由醫護人員組
織的非營利慈善組織,每當各地天災頻傳,散佈各地的台籍醫生護士,基於人道精神自費前往災地,以自身的醫療專業為不分國籍的災民救命,已在國際醫療社群中
建立良好之聲譽。


台灣僑委會吳英毅委員長在接受BBC中文網專訪時即表示,在日前智利及海地發生天災時,台灣的諸多慈善
團體及位於鄰近國的僑民即立刻前往救援,以實踐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


綜觀台灣目前的醫療水平實在水準之上,且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後更實現了「福利國家」全民照顧的理念,但世
上從來就沒有「完美」的政策與「特效藥」,與時具進及深切面對問題的負責態度,才是改善醫療的真正良方。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ogon&aid=392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