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華生 世紀百大人物/DNA之父華生:基因序列解讀 台灣優勢
2010/04/03 18:57:42瀏覽301|回應0|推薦0
華生 世紀百大人物

詹姆斯.華生(James D. Watson)出生於1928年,今年82歲。



1953年在「自然(Scinece)」期刊發表論文,首度呈現DNA的雙螺旋結構,1962年獲諾貝爾生醫獎,曾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20世紀100位
最重要人物之一。

曾擔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轄下的國家人類基因體研究中心首席主任,展開人類基因體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啟動解碼全球人類基因序列的巨大工程。

1994年起先後擔任美國冷泉港實驗室院長及校長,2007年退休。


(記者湯佳玲)DNA之父華生:基因序列解讀 台灣優勢
基因之父、諾貝爾獎得主華生
昨天在中研院發表演說,包括中研院長翁啟惠(前排左一)、前院長李遠哲(前排左二)出席聽講。(記者張嘉明攝)
基因之父、諾貝爾獎得主華生
昨天在中研院發表演說。(記者張嘉明攝)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發現DNA雙螺旋結構而獲
得諾貝爾生醫獎、有「DNA之父」稱號的華生博士昨日指出,台灣研發力量強大,在抗體與小分子藥物的發明與治療上具有發展契機,在基因序列的解釋上,把疾
病與醫學做連結,也是台灣生技發展的潛力。

抗體、小分子藥 潛力大


生博士指出,位於舊金山灣區的美國生技大廠Genentech能夠在一九七五年竄出,就是因為其周圍有非常多的研究機構,例如史丹佛與柏克萊大學等,具備
扎實基礎科學的研發能量。他認為台灣雖然是一個小國,卻擁有優秀的學術成就,並且人力資源豐沛,如果抗體、小分子藥物能在台灣生產,將比在美國生產便宜太
多,會是台灣的競爭優勢。

面對中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基因序列研究,華生博士表示,光是定出基因序列賺不了錢,重要的是「如何解釋基因序
列」,尤其在未來的個人化醫療上更顯重要。他舉躁鬱症為例,就算是知道基因序列也沒用,更重要的是找出基因序列與疾病的關係。

支持著床前胚胎檢驗

他認為,台灣對基因體的投資趨勢是正確的方向,若能結合疾病與醫
學,提出對基因序列解釋,將是生技發展的趨勢與潛力。

至於基因檢測的倫理問題,華生博士直言表示,那些會認為有倫理問題的人是因為不喜歡基
因,而這樣的觀念也會阻擋基因研究的發展;他認為,該把基因檢測的重點專注在「治療疾病」而非「倫理」上,因此,著床前的胚胎檢驗,他個人也抱持非常支持
的態度。

華生博士在中研院開講,一開場就以「我起初以為研究員都是老人,沒想到在場的人都那麼年輕」的幽默言語揭開序幕,演講中不諱言自己
喜歡追求女生,也笑說,還好他讀劍橋的時候那裡沒有很多女生,才能專心讀書,引發現場一陣陣笑聲。

鼓勵與人交際 被喜歡

談到
「成功的五大要素」,華生博士強調,首先要找前瞻性的題目作研究先驅,才能凸顯自己,其次是盡快拿到學術成果,最好是三年內。他鼓勵研究時與人合作,互相
彌補自身缺陷,也建議要和競爭對手保持聯繫,因為競爭對手最能判斷自己的研究是對還是錯。

至於獲致成功的最後一點,華生建議要與人交際,被
人喜歡。他很幽默地舉自己為例,就是因為人際關係不佳,最終才離開了冷泉港實驗室。
















}" value="我要推薦" /> }" value="看結果" />








 








DNA之父華生:基因序列解讀 台灣優勢

生 世紀百大人物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ogon&aid=3910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