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千億湘茶/傳統作坊走向機械化 40年老茶人轉戰茶廠流水線
2024/05/13 08:42:49瀏覽36|回應0|推薦0

千億湘茶/傳統作坊走向機械化 40年老茶人轉戰茶廠流水線

記者蔡儀潔/湖南報導

從傳統手作到現代化生產,小小茶葉在湖南創造了千億級產業規模,近10年來農民人均年收入激增逾60倍。隨著茶農「解放雙手」,更多「茶二代」、「茶三代」朝專業化隊伍邁進,要帶湘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殺出血路」。

湖南茶葉全產業鏈2023年實現綜合產值1062億元,位居大陸第四位,全省茶園面積達352萬畝,年產茶葉33.8萬噸,五大省級公共品牌分別為湖南紅茶、安化黑茶、瀟湘茶、岳陽黃茶及桑植白茶。

▲神秘谷茶葉工廠內部的作業機器。(圖/記者蔡儀潔攝)

機械製茶「揚長避短」

現代化茶園是茶產業發展的基礎,《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日前實地前往湖南湘西多間茶廠,了解從傳統作坊走向規模化的湘茶經濟。其中古丈縣牛角山村曾是一個「老、少、邊、窮」的純苗族聚居村,如今開發有機茶園逾萬畝,生產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古丈毛尖」。

當地的牛角山茶廠已建成年產1000噸茶葉現代化生產線、5000平方公尺的廠房及配套設施。一位張姓師傅介紹道,一台揉捻機器能揉20公斤到30公斤的茶葉,相當於40名茶葉作業,機器揉捻較人工更均勻。

▲擁有40年經驗的張姓茶人。(圖/記者蔡儀潔攝)

隨著自動化生產普及,製茶超過40年的張師傅如今每天工作是到茶廠監控機器,僅有客戶訂製少量精品茶時才會手工製作,收入也跟著翻倍。

牛角山茶葉負責人龍玲芝用「揚長避短」形容人工加機械的製茶模式,譬如「殺青」環節,手工作業可能會因不同師傅、不同火候,導致茶葉炒得老嫩不均,機械化只需將參數調到最佳值,就可實現省工省力和標準化量產。

▲牛角山茶葉負責人龍玲芝。(圖/記者蔡儀潔攝)

茶農「解放雙手」聚焦專業化

機械化生產同時帶來就業機會減少的疑慮,對此,神秘谷副總經理王蝶受訪表示,任何行業革新都必須經歷機械化取代手工的過程,茶葉市場化需求上升,新設備擴大產能才能將產業做大做強。

龍玲芝表示,茶人脫離傳統手工勞作後,一方面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收入增加至每月7、8000元,同時帶動了青年返鄉就業,另一方面能專注茶葉品牌化。

王蝶介紹道,如今許多「茶二代」、「茶三代」投身茶領域,經過當地政府展開的專業培訓,考取茶藝師、評茶師等執照後反哺茶產業,也有部分加入電商直播做銷售,因此機械化不但沒有減少從業人員,相反推動茶人朝專業隊伍擴展。

▲英妹子茶業公司的茶工們在整理茶葉。(圖/記者蔡儀潔攝)

品牌國際話語權不高

不過,中國茶園面積、茶產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但未能掌握太多話語權,主要制約因素之一是國際知名品牌缺少,出口茶葉的附加值低。

對此,「英妹子」茶廠董事長、德明茶鋪第四代傳承人龍自剛認為,不同地區消費者喝茶方式與生活節奏不同,若能打造出符合不同生活模式的飲茶方式,銷路自然可以打開。

另外,大陸茶葉品牌多聚焦本土市場。龍自剛表示,大陸仍是茶葉的消費大國,公司在國內的銷量佔比就達9成之多,「文化上不需要去教育別人(海外消費者)。」

對內方面,河南信陽毛尖、福建武夷岩茶、浙江龍井茶等名聲響亮,湖南茶要如何「殺」出大道,挑戰執政者和茶人智慧。

對此王蝶認為,首先發揚已有名氣在外的安化黑茶等,其次民眾選茶仍認准大品牌,因此龍頭企業要逐步宣傳推廣,「很多人不了解就不太敢於嘗試,但是若有大企業大品牌背書,相信很多人會想願意嘗試,繼而成為忠實的消費者。」

    分享給朋友:



    原文網址: 千億湘茶/傳統作坊走向機械化 40年老茶人轉戰茶廠流水線 | ETtoday大陸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40513/2737450.htm#ixzz8a42Hp6Gc
    Follow us: @ETtodaytw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ogon&aid=180605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