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6/23 03:16:12瀏覽4492|回應20|推薦165 | |
(本篇文好但真不算短;若受限於時間,建議先讀最下方的第七節和結語。) 本文精簡、編排和部分改寫自梁孝:抗美援朝、“156项工程”和新中国工业奠基 2016.6.19 【音樂欄】__《絲綢之路 Silk Road》/喜多郎___ (查選曲目,請點擊左上角) 曲目編選 ~ reaizuguo* 1950年的“抗美援朝”是共和國的開國第一戰,歷時三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憑著鋼鐵般意志,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畔擊潰至漢城以南,並牢牢地釘在“三八線”上,打出了國威軍威,就此確立了新中國軍事強國的地位。然而,一直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觀點認為,經歷了長期戰爭,中國要休養生息,要進行經濟建設,而抗美援朝消耗了國力,影響了中國的經濟建設。這種觀點是只看見眼前的經濟利益,沒看到一個國家的戰略利益,更沒看到戰略利益向實際利益的轉化。再說白一點,沒有看到抗美援朝的“戰爭紅利”。這裡,僅就從奠定新中國工業基礎的“工業156項”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但是,新中國不可能延續歷史慣例。西方的堅船利炮,把中華民族幾乎陷於亡國滅種之地。因此,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李鴻章、張之洞要搞洋務運動,就是要進行工業化,製造自己的“堅船利炮”。新中國的經濟建設的核心任務,甚至於現代化的核心任務,就是致力於工業化,能夠生產自己的“堅船利炮”,否則,就根本無法維護國家的獨立和統一,無法長治久安,無法真正的實現富裕繁榮。 新中國要進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趕超戰略。工業使用機器生產,而重工業是能夠生產機器的工業。但是,進行工業化是有條件的,不能憑空進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化,需要大規模的工業投資。工業投資從哪來來呢?
二)沒有地位就沒有相應的援助 經常看網友議論,如果中國不向蘇聯一邊倒,不抗美援朝,就能和美國搞好關系,就會得到美國援助云云。 這想得太美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在1917年加入協約國,是戰勝國,結果巴黎和會,根本沒有說話的份,自己的權益被大國出賣。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只是象徵性出兵,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說中國是東方大陸主戰場,應該不為過。中國拖住、消滅了大量日軍,是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力量,是四大戰勝國之一。但是,即使如此,美國仍然可以背著中國,劃定其在中國的勢力範圍。說到根本,實力不足,分量不重,利益空間自然有限。 新中國也並沒有擺脫這個局面。中國要貸款,要援助,只能找蘇聯。 1949年12月,毛澤東率領代表團訪蘇。應該說,中國領導人對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抱有極大的期望,但是,從實際結果來看,中國實際得到的援助並不多。中國領導人還感受到了蘇聯領導人身上的大國沙文主義。但是,中國領導人還是得到了兩個重要的成果:
三)抗美援朝打出了中國在社會主義陣營中及國際上的地位 朝鮮戰爭最初是朝鮮國家內部的統一戰爭,南北雙方都想統一朝鮮,在戰爭爆發前,也是各種小衝突不斷。朝鮮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一直打到釜山。美軍在釜山構成環形工事死守最後的立腳點。緊接著,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在仁川登陸,攔腰截斷朝鮮人民軍,人民軍大敗。朝鮮戰爭攻守之勢瞬間逆轉。金日成向中蘇求救。中國是否出兵?新中國領導人面臨著極其艱難的選擇。 戰自然有戰的理由:
但是,不戰更有理由:
因此,中國大多數領導人是不願意出兵的。毛澤東力主出兵,並且作了大量的思想和說服工作。最後,中共中央做出了出兵決策。本來與蘇聯商定中國出兵,蘇聯提供裝備和空軍。但是,就在將要出兵的時候,斯大林擔心與美國發生衝突,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決定不出動空軍。這就意味著,中國在沒有制海權、制空權的情況下,獨立與美國作戰。對於蘇聯的決定,中國政府最初的反應是,如果蘇聯不出動空軍,中國也不出兵朝鮮。 這就意味著,美國人將飲馬鴨綠江。在斯大林領導的社會主義陣營中,朝鮮將名存實亡。而美國的軍事力量,將直接面對蘇聯國土。斯大林支持金日成統一朝鮮,結果卻捅了一個大窟窿,眼看就要又輸面子,又輸裡子。 就在朝鮮戰爭就要以金日成在中國建立流亡政府而結束的時候,毛澤東致電在蘇聯談判的周恩來,並通告蘇聯政府,“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中國毅然決定出兵,保家衛國。【毛澤東也因此稍後有理由把蘇聯勢力和影響力排除在東北國境之外】 完全出乎各國意料之外,中國志願軍在朝鮮打得非常漂亮。第一次戰役小試鋒芒,第二次戰役打得最精彩。志願軍先示弱誘敵深入,再大範圍迂迴穿插,分割包圍【彷彿又見霍去病身影】。美軍大敗,一直退過三八線。二戰時在歐洲赫赫有名的悍將巴頓將軍的第八集團軍被打得潰不成軍,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在撤退中車禍身亡,美國二戰英雄麥克阿瑟經此一戰名譽掃地。如果不是志願軍的武器裝備後勤給養與美軍差距過大,這一戰就能決定朝鮮戰局。第三次戰役志願軍越過三八線佔領漢城。在第四、第五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又以強悍的戰鬥意志挫敗美國的反攻,把戰線死死地釘在三八線上。
這一戰,軍威大振,民心大振,國威大振。二次戰役勝利後,原先大多數不贊成出兵的領導人都讚歎毛澤東的膽略和眼光,稱抗美援朝決策英明之至。 美國霸道怎樣? 志願軍示好樣, 四)蘇聯要倚重中國,對中國的援助不斷增大 蘇聯自建國始就被資本主義列強包圍,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面臨著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付出了慘重代價才獲得勝利。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兩大陣營又開始對峙,冷戰開始,又面臨著東西兩面臨敵的戰略態勢。就在這時,在東方出現了一個4億5千萬人口的社會主義大國,而且是敢於抗擊帝國主義的大國。這是蘇聯的強援,也是一個安全屏障,是和平的保障。中國需要蘇聯的工業技術,反之,蘇聯也需要中國。 就在抗美援朝的同時,新中國經過了三年經濟恢復,經濟達到了抗日戰爭前最佳水平。1953-1957年,中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安排大中型項目694個,實施施工的921個。“一五”計劃的骨架是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經歷了百年憂患,新中國開始真正有計劃地、全面地進行工業化建設。這是中國工業化開天闢地的大事。 五)“156項工程”的形成是分三批逐漸確定的 抗美援朝後,蘇聯加大對中國的援助力度。在1953年5月,雙方確定,蘇聯在1953-1959年內援助中國新建和改建91個規模巨大的工程項目。連同1950年簽訂的50個項目共141個。這些項目將在1953-1959年期間分別開工。據當時預測,當這些項目建成後,中國的工業水平將會有很大提高,達到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水平,達到日本1937年的水平。 斯大林逝世後,赫魯曉夫成為蘇聯領導人。相對其他蘇聯元老,赫魯曉夫資歷淺。為此,赫魯曉夫要尋求中國的支持。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當中當之無愧的第二大黨。1954年,赫魯曉夫率團訪華,簽署向中國交還旅順港和中長鐵路的正式協定。雙方又商定,蘇聯向中國提供5.2億盧布長期貸款,再新添15個工業項目,追加提供總價值為4億盧布的設備等。這是第三批確定的項目。實際上,簽訂的經濟援助項目,遭到了蘇聯領導層內部的激烈反對。但為了贏得中國的支持,赫魯曉夫把這些反對意見硬壓了下去。 這些項目加起來,總共156項,因此被稱為“156項工程”。後來又根據實際情況,去掉2項,因此實際上是154項。而真正實施興建的是150項。但是,人們還是習慣地稱之為“156項”。 實際上,蘇聯對中國的援助不斷加大,後來簽訂的項目遠遠超過了156項。 1956年4月7日,中蘇再次簽訂協議,增加55個援助中國的建設項目,其中新增工業為49個。同年9月又簽訂12項。截止至1957年3月,中國與蘇聯簽訂的協議項目共255項,其中工業項目244項,非工業項目11項。 總之,蘇聯援建的項目最高時達到了291個。據估算總額達到26.5億-30億美元。是最初援助貸款的9-10倍。其實,這還沒有反映出蘇聯援助的規模。據中國社科院中估算,截止蘇聯撕毀援助合同,撤走專家時,援助規模超過3億美元的150多倍。 這確實是蘇聯的援助過程,但是,這也是抗美援朝“戰爭紅利”的變現過程。如果不是抗美援朝打出了國家地位,打出了中國在社會主義陣營僅次於蘇聯的地位和巨大威望,赫魯曉夫也就不會指望、倚重中國的支持,人家也就不會咬著牙頂著壓力給你援助了。 六)“工業156項”為新中國的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同時,在工業布局上,主要考慮以下幾點,第一要靠近能源,第二要能夠改變落後地區的工業面貌,第三要考慮安全問題和軍事需要。除造船廠修建在海邊,其他軍事工業要修建在敵人飛機炸不到的地方。這在客觀上平衡了中國的工業布局。 156項工程是世界工業發展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轉移和技術轉移。在項目援建的過程中,蘇聯為中國培訓技術人員,並派遣專家安裝、調試、講解設備應用,與設備而來的還有生產工藝和設計圖紙。在這個過程中,也是我國科技人員學習、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過程。從工業體系的角度來說,我國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基礎工業體系。 同時,也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技術體系,獲得基礎技術,填補了部分基礎技術的缺失環節,為其他技術和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礎,得到了中國過去沒有或基礎很差而又急需的技術,填補了汽車、拖拉機、採油煉油設備、化肥、化學纖維、光學儀器、照相膠片、噴氣式飛機、航空發動機、坦克、核武器、火箭、計算機、半導體、精密儀器等技術領域的空白,從而形成了我國自己的技術研發體系,建立了比較系統的科學體系,開展了技術科學理論和實驗研究。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除了少數軍工體系,蘇聯援建的項目在當時還是比較先進的,是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水平。工業156項不是簡單地買設備,而是掌握核心技術的過程。這個工業體系是具備升級能力的。 從1950年第一個項目開始建設,到1957年年底,156項工程中有一半以上項目按期完成或部分建成投產。截至1960年年底,156項工程完成133項,17項正在建設。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突然照會中國政府,決定自1960年7月28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華專家,單方面撕毀對華援助合同。在這之後,中國開始獨立自主完成餘下的項目。到了1969年,實際實施的150項工程全部完成。 這裡還要再強調一點,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只是骨架,我國還有相應的配套工程1000餘項。 156項工程為新中國建立完整的、獨立的工業體系,為迅速提高工業水平,打下了堅實地基礎。 如果回顧一下歷史,想一想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張之洞興辦漢陽鐵廠的艱辛與無奈,想想中國沿海民族企業在日本侵華的戰火中煎熬,部分西遷內陸的民族工業顛沛流離,再看看新中國浩大的“156項工程”,做為一個中國人如何能不為之動容! 七)一些需澄清的觀點
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成就,是在工業156項的基礎之上的! 【重要的話需要重複,再說一遍:中國的工業化沒像西方列強掠奪,殖民、販賣鴉片或養黑奴等,以快速地累積工業化的資本;值得自豪!】 從農業窮國到工業大國,1950~1970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