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偏差
2008/09/08 05:38:28瀏覽179|回應0|推薦4
我們走路的時候,不但方向不可以偏差,甚至太左太右,都會失去中道。人生,有時候太過冷漠嚴肅,或是太過熱中玩樂,都是生活上的偏差。說起我們人生偏差的言行,還真不少,例如:

一、語言的偏差:有的人講話太過誇耀,有的人太過謙卑,如果過分,都叫偏差。說話太過大聲,或是聲音太小,都是偏差。對你好的時候,百般讚美,對你不好的時候,百般挑剔,這也是偏差。所謂語言的偏差,就是觀念、看法產生了偏差,所說的話自然失之公道,別人就會批評為「不公平」。當一個人說話偏差,被人感到不公、不正、不平的時候,自己所遭受的損失,真是難以估計。

二、行為的偏差:時下的青年,行為偏差的問題最為嚴重。有的人從小不好讀書,有的人四、五十歲了,還不肯服務社會,一直賴著讀書。有的人不喜歡家庭,在外閒蕩;有的人賴在家裡,不肯外出,都是行為的偏差。尤其性格偏激、任性、不合群,自己獨來獨往沒有朋友,這都是行為的偏差。更有甚者,好吃、好玩、好遊樂,這許多行為的偏差,如果沒有師長、家人,或者朋友幫忙,加以糾正,偏差的行為對一個人的人生造成的傷害,難以估測。

三、認知的偏差:知識能夠像日光一樣,就成為智慧;知識病了,就是愚癡。佛陀成道的時候,隨即就想進入涅槃,因為世間人的看法跟悟道者的認知不同。五欲六塵是煩惱痛苦的因,但是一般人卻百般追逐,以此為樂,反而佛陀證悟的涅槃之樂,凡夫認為是虛妄不實的。一般的社會也是如此,你講道德、人格,他反問:道德、人格值多少?你告訴他聲色貨利是火坑,他說:縱使如此也甘願!世間上的知識、思想所以分歧,一件事情生出了多少問題,一種學問生出多少學派,都是由於認知不同。例如,人生從那裡來?生物學家、物理學家、歷史學家、宗教學家,都有各種解說,這就是認知的不同。像現在兩岸的統獨問題,也有認知的差異。乃至對於經濟、限武,舉世都有很多意見。認知能統一,凡事能達成共識,必能為人類帶來利益。

四、待人的偏差:社會上,有的父母棄養兒女,讓幼小的生命乏人照顧,失去關懷。相反的,也有的父母過分溺愛兒女,這都是偏差。對老人也是如此,有人置父母於不顧,也有人為了父母,什麼職業也不就,只有在家裡侍候雙親,這都是偏差。父母當然要孝養,但也不能不顧事業;不顧父母的願望,只是形式上的孝順,對父母的精神、心理需要,都不能給予滿足,這都是偏差。

除上所說以外,有的人待人好,好得過分,待人差,差得離譜,這也都是偏差。就如過去佛陀的大弟子須菩提,托缽乞食只「乞富不乞貧」,大迦葉則「乞貧不乞富」。兩位尊者各有各的想法。須菩提認為貧窮的人自身三餐都難溫飽,怎能再向他乞食,增加他的負擔呢?大迦葉認為今生貧窮就是因為過去沒有修福,所以今生要給他機會布施。雖然兩位尊者各有想法,但佛陀批評他們「心不均等」,也就是待人有偏差。

在一個修行人的眼中看來,貧富不可以有偏差的看法;能用「人人是佛」的平等心來看待世間一切眾生,自然就不會產生偏差了。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z90123z&aid=2199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