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0/23 19:18:24瀏覽360|回應4|推薦13 | |
過去,求學路上最痛苦的是『聯考』的關卡。今日,『多元入學』更甚於洪水猛獸。台灣的政策,一向熱衷於西方文化的平行移植,而忽略台灣文化的垂直影響。教育部『多元入學』的實施,是為了取消『聯考』應運而生。多元入學的立意是——升學不再受限於單一標準(聯考以分取人、一試定江山),讓學生有更多揮灑自己的空間(適性發展)。然而,此舉竟衍生出比聯考更多的弊端:申請資格作假、錄取評斷不公、課業和才藝的補習加重(聯考制度還存在時,只要課業的補習)......於是,許多人要求恢復聯考,教育部對這個要求解讀成對舊制度的懷念。 對舊制度的懷念?令人不禁想起中國清朝的兩次變法失敗,還有民國成立後的憲政體系。說我們是中國人也好,台灣人也行,一直重複同樣的錯,以為把其他國家的制度一字不漏的照抄下來(可能稍加修正,像國父引以為傲的五權分立,現在看來卻是四不像,既無三權分立的簡單有效率,還拖著大而不當的尾巴),就是解決現況的方法;可是,不論是作古的還是失勢的抑或當權的政治決策者,都沒有在『做』之前看清楚大環境的現況就貿然進行,當然落得連嚐敗果的下場。捨棄不適用的政策,有人說是『懸崖勒馬』(即時回頭),也有人說是『開倒車』(對舊制度的懷念)。問題是:『舊』的就一定不好嗎?西方語言中的『tradition』(傳統)有負面的涵義,有『守舊』、『不知變通』之隱喻;反觀中文的『傳統』、『舊』二字,卻是中性的字眼,事物本無對錯,是人賦予其意義的(因為有人,才有價值的判斷)。在對『舊』的評判,我寧取中文的看法;舊,不一定不好,得視情況而論。 聯考,雖然是僵化的制度。但是,人卻是可變動的。當今,台灣教育發展的瓶頸,不在於『升學的方式』,而是,人們對於『教育的認知』。《多元入學才是怪獸中的怪獸》的作者提出一個關於華人父母與子女的論點,我覺得滿有趣的,雖然有些人會認為有失公道,甚至是不道德的想法;可是,養兒防老,是華人普遍的觀念,父母養育子女,不脫延續家族、老年有個依靠的『實用』目的。升學,也有其『實用』目的,一方面是光耀門楣,令一方面是保障父母的未來(因為,兒女擁有好的學歷,對於求職、任職會比較有利,工作有了保障,父母的供養才不成問題)。當然,還是有家長重視『教育的精神』甚於『實用的目的』,但,畢竟不是主流觀點。所以,多元入學或聯考的採用,都只是形式的改變(換湯不換藥)。如果大眾看重的始終是教育的『實用的目的』,那不論是什麼樣的教改(永遠都是升學主義掛帥)都不會有成效的。根本的錯誤,如何能導向正確的結果?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