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字體:
訪客簿  我要留言 本訪客簿限好友才能發表留言! 共有 134 則留言
☆ 本部落格訪客簿 歡迎我的好友留言唷!
   

真空妙有
格主公告
『從今日起,願身口意業所起一切言行、心行,悉求解脫,不求生滅的福報。』
「當下既已懺悔,當改往修來、勤修福慧,早求解脫生死輪迴之苦,生生世世無有疲厭!」
 
頁/共 14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真空妙有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0/10/06 08:40
寶積經說:「云何聖財?謂信、戒、聞、慚、愧、捨、慧。
真空妙有(arongshu9) 於 2010/10/06 08:45 回覆:

報恩經說:「七聖財為信、精進、戒、慚愧、聞捨、忍辱、定慧。」

真空妙有(arongshu9) 於 2010/10/06 08:41 回覆:

「七聖財」,是成就佛道的七種聖法。據《法句經》記載,出世間的法財有七種,稱為七聖財,亦即聖者的財富:

1.信仰-華嚴經:「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仰是一切善行的根據,我們能對佛法生起信仰,自然能夠依照佛法指示的去行善,自然能夠引道人生的正確目標,獲得無上的利益。

2.聽聞-學佛要聽聞正法才能契入佛道,所謂「以聞思修入三摩地」,因此學佛的第一步要「多聞薰習」。而聞法要有「如地植於種,如器受於水,應離三種失」的心態,不能用輕慢心、不能有成見、邪見,更不能有妄想,應該用虔誠心、恭敬心、謙卑心、清淨心聞法,才能受用。

3.精進-凡正當、有益於人我的事,努力去做,就是精進。經云:「在家懶惰,失於俗利;出家懈怠,喪於法寶。」懶惰懈怠是人生大病,應該常行精進以對治之。

4.持戒-戒是一種軌範、規矩,是行為依循的準則,譬如火車的鐵軌,能將我們的身心導入道德的正軌,邁向涅槃解脫的大道。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只要不侵犯而利益別人,就是持戒,這就是佛教止惡行善的根本精神。

5.慚愧-自慚而不造諸惡,於不善法心生羞愧,是為慚愧。能夠慚愧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足、有所不淨,道德、人格才能昇華。

6.布施-將自己所有分享他人,就叫布施。如,對貧病無依者,給予食、衣、藥、錢等,稱「財施」;將自己的技術、經驗傳授給人,讓別人明理,獲得智慧,稱「法施」。勿加諸別人痛苦、害怕,進而幫助他遠離一切憂怖,稱「無畏施」。

7.定慧-攝心不散,照了諸法,是為定慧。定是慧體,慧為定用,兩者如燈與光,相輔相成,不即不離。學佛的人常生清淨心,自然定心而生慧,慧中而有定,有了定慧才能解脫生死。

信仰佛法本身就是財富!世間的財富有限、有量、有漏,而且終有消失的一天;唯有出世間的聖財,才能永存不滅,因此求財當求「七聖財」。


真空妙有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9/22 08:17
「五時判教」之論述: 「華嚴最初三七日, 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談(談般若), 法華、涅槃共八年。 」 是為世尊悟道後之駐世弘法五十年。
真空妙有(arongshu9) 於 2010/09/22 08:21 回覆:
(1)華嚴時︰佛於初成道三七日間說《華嚴經》,以自證之法試機的時期。

 (2)鹿苑時︰佛於鹿野苑等地,十二年間說阿含 


(3)方等時︰其後八年間說《維摩》、《思益》、《楞伽》等經 


(4)般若時︰其後二十二年間說諸部般若,淘汰大小別見之執情的時期。


 (5)法華涅槃時︰最後八年說法華,由前四時之教化,開會純熟之機緣而令入實,更於入涅槃前夕說《涅槃經》,為未受前時化益的眾生說眾經,隨而泯之令入實相的時期。


真空妙有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7/29 11:13

圓緣時,上人期勉人人都能成為「就地產生無量種子」的菩提善種,也要擔起「菩薩農夫耕耘福田」的使命。此外,上人特別教示「六法」歸於「六度」,並與《無量義經》經文相呼應,籲眾謹記在心,用心落實——

真空妙有(arongshu9) 於 2010/07/29 11:13 回覆:

圓緣時,上人期勉人人都能成為「就地產生無量種子」的菩提善種,也要擔起「菩薩農夫耕耘福田」的使命。此外,上人特別教示「六法」歸於「六度」,並與《無量義經》經文相呼應,籲眾謹記在心,用心落實——

第一、佛心師志,拔苦予樂;

第二、恪守十戒,內修外行;

第三、大愛感恩,自律相成;

第四、四門四法,慈悲道場;

第五、身心淨化,做中體悟;

第六、力行法門,弘揚覺道。

「佛心師志,拔苦予樂」:佛心乃是大慈悲心,念佛不是求佛加持、保佑,而是要把佛心念入己心,讓己心與佛心會合。除了以佛心為己心,尚須以師志為己志,秉承靜思法脈、深入慈濟宗門,力行「布施」——財施、法施與無畏施;引導更多人發心立願,為苦難眾生付出。

「師父的志願就是『為佛教,為眾生』。」上人指出,世間苦難偏多,需要更多人間菩薩聞聲救苦。社區的慈濟人愈多,即能改善社區;社會上慈濟人愈多,即能改善社會;整個國家慈濟人愈多,即能改善國家。

「國家無災難、社會能祥和、家庭能和睦,人心中有佛菩薩,這都是我的志願。既是師父的弟子,就要與師父同志願。」

「恪守十戒,內修外行」:「慈濟十戒」是除佛教基本五戒外,再加上日常生活的行為規範;須做到六度中的「持戒」——堅守慈濟十戒,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

「大愛感恩,自律相成」:心胸開闊,大愛無疆界——大愛就是大慈悲心,心懷慈悲,還要時時感恩,有感恩心者才能時時自律反省,原諒別人、顧好己心。

常聞有人開始投入慈濟時,做得很歡喜;承擔幹部後,卻常「踢到鐵板」。上人教示:「莫強硬地要求別人改變,而要改變自己,以柔軟的身教影響別人。故云『自律相成』,而非『自律律人』;達到『大愛感恩,自律相成』,就是『忍辱』功夫。」

「四門四法,慈悲道場」:以六度之「精進」,時時力行「四門四法」——「合心總持門」:總一切法,持一切善;「和氣和合門」:和聖賢心,合菩薩道;「互愛觀懷門」:內觀自在心,懷抱眾生苦;「協力力行門」:力持諸善法,行遍人間道。   

「身心淨化,做中體悟」:慈濟人是「做」中體悟,而非「坐」就能悟——「做中學,學中覺;心中有佛、行中有法」。人人身心若能淨化,心靈自然安定,則挑柴運水無不是禪;此即力行六度之「禪定」。

「力行法門,弘揚覺道」:即六度之「智慧」。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第一功德」中,即言「四心六度」——

無慈仁者,起於「慈」心;

好殺戮者,起大「悲」心;

生嫉妒者,起隨「喜」心;

有愛著者,起能「捨」心;

諸慳貪者,起「布施」心;

多憍慢者,起「持戒」心;

瞋恚盛者,起「忍辱」心;

生懈怠者,起「精進」心;

諸散亂者,起「禪定」心;

於愚癡者,起「智慧」心。

上人強調,慈濟法門包括「四門四法」、「六法六度」,與「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皆含納於《法華經》的精髓《無量義經》之中;故以經典來見證慈濟法門,絕對是正法。

守好心門,以善相待

拜科技所賜,板橋和三重兩地的慈濟人,皆能同時聽到上人開示;而人文真善美志工的用心記錄,更是為時代作見證、為慈濟寫藏經——將全球慈濟人返台精進的歷史,永傳於慈濟世界。

「大家要將這幾天來吸收的善法,留在心坎裏;時時提高警覺,守好自己的心門,防止惡法入心。」上人表示,「靜思法脈勤行道」,要認真勤行;「慈濟宗門人間路」,要走入人間。「在人群中見善法,要時時吸收、和人分享;看到惡法,則要自我警惕。」

在全球近七十億人口中,慈濟人仍相當有限,善惡拔河實力懸殊;上人勉人人都要發大心、立大願。「『福從人群中修,慧從人群中得』——修福與慧,都不能離開人群。但在人群中,一定要把心調好,與人人結好緣,引人走上正確的方向。」

為學員進行「皈依」儀式時,上人再勉,既然有緣共聚,期待人人都能相傳靜思法脈,走入人群弘揚慈濟宗門。「皈依是皈向光明善道、背離黑暗無明。今後要去除偏差的觀念、懈怠的心念,放下恩怨、淨化心靈;在人與人之間以善相待、精進行善。」

皈依佛——佛陀是宇宙大覺者、人天大導師,佛陀來人間是為教導眾生發大慈悲心;故皈依佛,就要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皈依法——要深入經藏;並非只是讀經念經,「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要「行經」才能實際體會。慈濟人已行在菩提大道上,周遭每個人都是學習對象;「無量法門,悉現在前」,能吸收、運用每一個法門,才能得智慧如海。

皈依僧——僧眾捨離小家、小愛,走入如來家庭、荷擔如來家業,負起傳法責任與使命,故對僧眾要起恭敬心。

除了皈依「有形三寶」,上人強調更重要的,是向內發掘「自性三寶」。「人人心靈自有一片法海。在家居士只要自愛,守戒律、行六度,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也能以身教、言教傳法,導人行正途。」

自愛就是報恩,付出就是感恩。上人表示:「弟子人人自愛、守規律,師父就安心了;人人守護這條清淨大道,不讓師父擔心,就是最好的報恩。」

佛教法門開闊,千江萬水同歸大海。上人感恩大家無論是基督徒、天主教徒或穆斯林,都能放寬心融入慈濟大家庭,皈依於慈濟宗門。「但願每個宗教都能彼此尊重、合和互協——『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方能拯救世間苦難


真空妙有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6/17 07:55

個來看  的朋友聰明病人及家屬就醫送醫必看的保命技巧


真空妙有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6/12 09:45

調伏三法,達到無為清淨之境。

真空妙有(arongshu9) 於 2010/06/12 09:46 回覆:

有三種方法,既能調伏一切眾生,也可調伏自己,達到無為清淨之境。

第一、以至誠懇切心對治口業,不亂說話;

第二、以慈悲堅固心對治剛強難伏的身業;

第三、以智慧除滅一切愚癡、執著的心念。

如果能運用這三種方法來調伏自己,就能度脫一切,遠離三塗惡道,成就道果,不再受生死輪迴之苦,不再有憂愁苦惱。」

頁/共 14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