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字體:
訪客簿  共有 33 則留言
☆ 本部落格訪客簿 不開放留言唷!
頁/共 4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雪心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0/11/05 21:38

洛哥還在嗎?

小妹剛寫一首不知能否算詩

想請你指正一下

別笑哦!

寒夜孤影妝檯前.

鏡中脂粉帶愁顏.

空閨孤枕把君念.

盼君早歸共枕眠

月神洛(aristotle146) 於 2010/11/05 21:40 回覆:

雪心~

妳客氣了...

這首詩寫得很好,該去投稿了..真的!


雪心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0/11/05 21:33

洛哥安

你的文章都好好喔

不像小妹我

只會塗鴉

ㄏㄏ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2010/11/05 15:47

洛兄很有閒情雅緻喔,哈哈...改變文風啦

不錯~忙裡偷閒....

音樂不錯聽 

月神洛(aristotle146) 於 2010/11/05 17:26 回覆:

哇~你更閒喔,還沒下班你就....呵

沒改變啦,只是隨便寫寫而已,好久沒寫了,筆都生锈了

一生只有兩天:「第一天」和「最後一天」。

一生只有兩天嘛,總得試試不同的

對了,不要那麼吝嗇嘛,都不讓人留言的嗎?

呵~開玩笑的啦,加一下好友總可以吧


月神洛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0/10/29 08:40


月神洛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0/10/28 14:42

大物理學家的華嚴境界
一粒沙裏有一個世界,一朵花裏有一個天堂。把無窮無盡握于手掌,永恆寧非是刹那時光。這是詩人所沒有寫出來的感受。是一種莊嚴感,一種神聖感,一種第一次看見宇宙的秘密的時候的畏懼感。我想這就是哥特式建築的建築師們在建造哥特式建築的時候所要歌頌的崇高美,靈魂美,宗教美,最終極的美。
          ——楊振寧 清華園演講
 
A Grain of Sand 一粒沙子
William Blake/威廉.布萊克
翻譯:陳之藩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一粒沙裏有一個世界,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一朵花裏有一個天堂。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把無窮無盡握於手掌,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永恆甯非是刹那時光。

月神洛(aristotle146) 於 2010/10/28 14:54 回覆:

楊振寧觀點:一粒砂裏有一個世界 什麼是唯象理論?

一粒砂裏有一個世界
    楊振寧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範圍很大,包括基本粒子、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領域。對理論結構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貢獻。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知名物理學家賽格瑞認為,在這幾十年中可以稱得上全才的理論物理學家只有三個,他們是:費曼、朗道和楊振寧。

    楊振寧深深地沉醉在物理學這個廣袤無垠的世界,他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探尋著物理學的美、物理學的意義和物理學的未來。

    記者:在大多數人眼中,理論物理是高深莫測的,甚至是枯燥的。但是聽您的物理學演講,卻如同在讀著一首優美的詩,在欣賞氣勢恢弘的交響樂,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其中無以言傳的和諧與美。

    楊振寧:物理學可以分為實驗物理、唯象理論和理論架構三個領域。雖然,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美,但物理學最後的精華在於理論架構。牛頓的運動方程、麥克斯韋方程、愛因斯坦狹義跟廣義相對論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伯方程,以及另外的五六個方程,合在一起就是整個物理學的理論架構。

    這些方程用非常濃縮的語言把廣大的宇宙之間包羅萬象的物理現象都準確地描述出來,並且隨著物理學的發展,時間的推移,它的內涵會產生新的當初完全沒有想到的意義。這與詩有著類似的地方。小時候學會一首詩,對於它的認識、瞭解與欣賞,跟到了中年、老年是不一樣的。理論架構與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我說它們是“造物者的詩篇”。

    關於理論架構所具有的詩一般的深意,W•Blake寫下了著名的詩句: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後來臺灣的陳之藩教授把它譯成了中文:

    一粒砂裏有一個世界
    一朵花裏有一個天堂
    把無窮無盡握於手掌
    永恆甯非是刹那時光

    關於掌握理論架構之間所產生的威力,A•Pope也寫了一首詩:

    Nature and nature's law hid in night
    God said,Let Newton he!And all was light

    我把它翻譯成:

    自然與自然規律為黑暗隱藏
    上帝說,讓牛頓來!一切遂臻光明

    然而,我認為這兩首詩還不足以描述理論架構的美,它們缺少的是:莊嚴感、神聖感和初窺宇宙奧秘的畏懼感。

    理論架構的美是籌建歌特式教堂的建築師們所要歌頌的:崇高美、靈魂美、宗教美和最終極的美。

    記者: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發展規律,作為物理學大師,您認為在研究中,應當如何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楊振寧:確定研究方向,首先要抓住一個好的題目。因為只有抓住好題目,才會出成果。這就如同下圍棋,在關鍵部位下一著,必會受益無窮。

    科研機構向什麼方向走,這是國內外都面臨的問題。我一直認為,青年學者應該不斷地把目光投向新的領域,投向目前尚未成型但在未來五六年內有發展前途的專業。在中國,我尤其建議大家朝著共同感興趣的方向走。一個題目最好由兩三個背景不同的人來一起工作,人不要多,但可以互相討論。

    一旦確立了方向,又會發現新的問題,即有關這個方向的文獻多得不得了,令人眼花繚亂,不得要領。當然,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傳統,自己的價值觀,但是這時最重要的是自己去想,去做,而不必看太多的文獻,諸多文獻中,有的文章根本不是錯的。所以,有些文章只需流覽,不要鑽研。

    我還建議年輕人不要鑽牛角尖。一個學問的前沿方向是很多的,最好投入到那些有生氣的方向。趙午是我的博士生,他曾經想在高能物理方面一顯身手。我對他說,如果選擇了這個方向,那麼到了六七十歲,他一定不會對自己感到滿意。我建議他去搞加速器原理,經過反復考慮他接受了我的意見。不到兩年,現在他已經是世界上研究加速器原理最大的專家。

    記者:您一生鍾愛物理學研究,但您並不主張現在的年輕人去研究高能物理,這是基於什麼樣的考慮?

    楊振寧:半個世紀以來物理學發展很快。但是,早在70年代我就講過,高能物理的發展會越來越困難。一方面,高能物理實驗規模越來越大,經費越來越昂貴,實驗週期又很長;另一方面,只有用實驗驗證的理論才是正確的。所以,物理實驗的諸多限制已使研究工作大大遜色。

    科技的發展名目繁多,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不可能在各個領域齊頭並進。如果說20世紀是物理學的世紀,那麼21世紀就將是生物學的世紀。生物工程的發展,跟物理學、化學的發展歷程相比,不僅花費較少,而且帶來的經濟效益無法計算。

    所以,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人應該組織起來,不惜成本,走入生命工程的第一線,走向世界科技的最前沿。


月神洛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0/10/27 00:25
月神洛(aristotle146) 於 2010/10/27 01:05 回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2muY-lTzt0
月神洛(aristotle146) 於 2010/10/28 15:24 回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CHkjFJ4hJ4

月神洛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0/10/07 00:42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精神健康基金會最近在台北的青少年育樂中心舉辦腦與情緒的巡迴展,我去作導覽才知道台灣有這麼多不快樂的人,有的人已經從憂鬱症中走出來了,有人還在奮鬥中。
有一個媽媽跟我說老大老二都是親生的,有同樣的基因、在同樣的環境長大,但是兩人個性截然不同,老大順利考上台大,一點兒也不讓她操心;老二卻整天逃學,讓她苦惱萬分,現在在吃抗憂鬱症的藥。她說老二若不是她自己在家裡生的,她一定懷疑是在醫院中抱錯了才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她一直檢討自己在教養上是否出了什麼問題,才會得出這兩個這麼不同的孩子。我聽了很感嘆,生物科技這麼進步,我們對基因與環境的關係的觀念仍然不是很清楚,我們雖然在嘴巴上接受個別差異,承認每個人是不同的,在心中,仍然認為兄弟姐妹都要一樣,不然就是敗家子。
研究上已看到即使是同卵雙胞胎,兩個人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大腦活化的神經迴路也是不一樣,同卵雙胞胎基因相同,大腦的結構相同,但後天的經驗不同,所以形成的神經迴路不同,而神經迴路連接的不同,就形成我們觀念的不同,所以同一個家庭會出現哥哥是國民黨,弟弟是民進黨的有趣現象。
伊朗有個二十九歲的連體姐妹,拉列和拉丹.比加尼(Laleh & Ladan Bijani),她們的頭連在一起,所以不但基因相同連後天的經驗也完全相同,因為所有的經驗,兩人都完全參與。兩頭連在一起使人形影不離了二十九年,但是這兩姐妹的個性完全不相同。拉丹在作分割手術之前對記者說:「我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個體被上天硬黏在一起;我們對事情的看法不同,我們的生活態度不同,我們的世界觀也不同。」拉列想搬到德黑蘭去作新聞記者,拉丹則想留在家鄉開業做律師;拉丹比較外向,愛交朋友、愛說笑話,拉列則否。這兩個姐妹為了尋求她們各自的獨立自我,決定去動手術分離,結果雙雙殞命,但是她們並沒有後悔,因為在手術前她們已經知道這個危險,仍然決定去做。她們希望成為獨立的兩個人,她們說如果失敗,至少個人是躺在個人的墳墓裡,不再被當作一個,可見各別差異的重要性。她們是最好的例子讓我們看到同是雙胞即便環境一模一樣,最後形成的人格也不相同,我們又如何能去要求一個基因不完全相同,後天環境也不完全相同的兄弟姐妹在功課上要完全相同呢?
台灣的父母到現在還是脫離不了「比」的心態,將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比,將孩子與自己的手足比,就是不能接受將孩子自己與自己比。每個孩子不同,優劣點也不同,沒有任何理由會做數學的就比會做物理的聰明,那麼又怎麼可以在不同的基準點上去相比呢?唯一公平的比法是將這個孩子今天與昨天比,同一個人,有不同的表現,這種比才有意義。
我們的學校制度雖然表面上尊重個別差異,實質上仍然要求每個人一模一樣。我們的教育好像一個生產線,每個人被制度的模子套,能夠符合模子的,運送出去就是建中、北一女、台大這個系列的產品,被父母師長社會所認同;不符合這個模子的就被打入回收籃倒入垃圾堆中,要從回收籃中重新回到生產線成為可接受的產品真是鳳毛麟角,但是有多少有才能的孩子就因他的個別差異與常模不同就被剔除。我很感嘆到二十一世紀,科學如此進步,人都幾乎可以複製人了,我們仍然不了解個別差異的意義,仍然逼著我們的孩子去硬套那個不適合他的常模,怎麼不叫人痛心呢


月神洛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0/10/04 19:39

一個世紀之前,美國心理學的建立者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談到心理學的狀況時曾感慨地說,心理學只是一種科學的希望,還不是一門實在的科學。一個世紀後的今天,心理學仍然處于分裂和破碎的狀態,同自然科學相比,心理學仍然缺乏一個作為學科核心的共同範式。心理學是一個復數的心理學(psychologies),換言之,有多種多樣的心理學。直到如今,也不存在一個統一、內聚的心理學。所以,若要了解心理學的進展,就必須了解各種形式的心理學,才能對心理學的全貌有一個基本的理解。

 

當代心理學的分裂

心理學的分裂首先是一種思想上的分裂。不同的心理學家由于其哲學世界觀的不同,對心理的本質、意識的特性等問題的看法存在著根本的分歧,因而他們往往選擇不同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指導思想的分裂可以從西方心理學兩大方法論的矛盾和對立上看出來,幾乎所有的西方心理學學派的對立,都可溯源到現象學與實證主義這兩大哲學方法論之間的矛盾。實證主義的經驗科學觀、觀察與實驗的方法以反對量化結果的追求,曾影響了構造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乃至現代的認知心理學,而現象學的內省直觀、整體性原則和對質的分析的強調對格式塔學派以及當代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這兩種對立的哲學方法論是導致心理學家思想分裂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心理學思想分裂的哲學基礎。

月神洛(aristotle146) 於 2010/10/04 19:39 回覆:

美國心理學家金布爾(Gregory Adams Kimble)曾作過一項調查,發理可依照六個對立的維度把心理學家劃分為兩大陣營︰(1)強調科學價值與強調人的價值;(2)決定論與非決定論;(3)客觀主義與內省主義;(4)實驗室的研究與場的研究及個案研究;(5)強調規律的一般性與強調規律的特殊性;(6)元素論與整體論。持對立維度中第一序列觀點的心理學家屬于科學主義陣營,持對立維度中第二序列觀點的心理學家屬于人文主義陣營。這兩個陣營代表著心理學中的兩種文化。而這兩種對立的文化同實證主義方法論和現象學方法論的對立有著密切聯系。

以實證主義方法論為基礎的科學主義陣營和以現象學方法論為基礎的人文主義陣營只是從大的方面將現代心理學一分為二。實際上,心理學家在其他一些問題上也存在激烈的爭論與對立。這些問題是︰(1)意識與無意識;(2)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3)自然主義與超自然主義;(4)靜態的發展觀與動態的發展觀;(5)中樞論與外周論;(5)純科學觀與實用科學觀;(7)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8)機械論與活力論;(9)還原論與非還原論;(10)對象決定論與方法決定論;(11)平行論與交互作用論。上述問題只是導致心理學家爭論不休的問題中的極少一部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心理學內部思想分裂的嚴重性。

學派林立是思想分裂的必然結果。在心理學的歷史上,大大小小的學派多得不可勝數。大的學派有構造主義心理學、機能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新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學派、精神分析心理學、新精神分析心理學、皮亞杰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小的學派諸如聯結主義心理學、目的主義心理學、個體心理學、分析心理學等等。認知心理學產生以後,實驗心理學似乎大有可能統一在認知心理學的旗幟之下,但實際情況是,認知心理學內部也存在著明顯的分歧=在認知心理學產生之初,符號加工模式就同聯結主義模式處于沖突之中,符號加工模式佔據了支配地位,但近年來。聯結主義模式又異至突起,取代符號加工模式而佔據了領先地位。此外,認知研究的生活學套式也異常活躍,它強調在現實世界中研究認知過程,反對睨離生活實際的研究傾向。在認知心理學外部,學派的沖突依然存在。行為主義心理學並沒有因認知心理學的興起而銷聲匿跡,部分行為主義者雖然接受了認知的研究,重視探討內部因素,但仍堅持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被稱為認知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斯金納(Burrhus Frederuck Skinner)所創立的行為分析理論即使在斯金納逝世以後仍然十分活躍。因此可以說,認知心理學並沒有取代行為主義心理學。在心理學的臨床研究方面,人本主義心理學勢力強大,但精神分析心理學從來沒有銷聲匿跡。精神分析心理學的對象關系理論一直統治著兒童心理治療領域,精神分析心理學的第四代——自我心理學(self psychology)的影響也日漸增強,大有與人本主義心理學抗衡之勢。學派隔閡的存在是心理學分裂的又一表現。

心理學分裂的另一表現是學科內部的惡性分化。分化是科學進步的表現,通過分化,科學研究能在更深入、更細致的層次上進行,但心理學的分化趨勢卻令人擔憂。有人統計,在《心理學年鑒》(六冊)中,所涉及的領域達一百多個,而心理學家實際研究所涉及的領域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心理學家局限于狹窄的知識領域,各自為政,彼此之間知之甚少,缺乏相互交流的共同語言。完整的心理現象被分割或互不聯系的小塊,不同的心理學家各執一端,為各自的結果而爭論不休。惡性分化的直接結果是心理學的傳統領域為其他學科所蠶食,或分化出的分支領域直接脫離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中一個富有生命力的學科,但許多認知心理學家把自己稱為認知科學家,試圖脫離心理學;某些比較心理學家極力使自己成為行為生物學家;另外一些傳統上屬于生理心理學家的人也在嘗試變成神經科學家。惡性分化也導致了理論的龐雜。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的西方心理學有一百多種心理治療理論,90年代這個數字就翻了一番,出現了二百多種心理治療理論。如今,心理治療理論已經近五百種。其他領域也是如此,各種新的理論、新的概念層出不窮,卻是曇花一現,很快就被更新的概念和理論所取代。從表面上看,心理學理論十分繁榮,盛況空前,深入的分析卻表明,心理學的分裂日益加深。總而言之,心理學仍然是一門不成熟的科學。KRand,2005,P.7)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科學觀方面,當代心理學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困惑與爭論。


月神洛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0/10/04 18:54
形而上學

整個西方的哲學體系奠基於「柏拉圖」,其影響力迄今未失,雖然現代、後現代的各種學說想辦法去攻擊它要讓它倒下,但卻途勞無功,反而更確認其霸主的地位。以下說明柏拉圖的形而上學說:

柏拉圖認為任何一種哲學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須包括一個關於自然和宇宙的學說在內。柏拉圖試圖掌握有關個人和大自然永恆不變的真理,因此發展一種適合併從屬於他的政治見解和神學見解的自然哲學。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但是構成這些有形物質的「形式」或「理念」卻是永恆不變的。柏拉圖指出,當我們說到「馬」時,我們沒有指任何一匹馬,而是稱任何一種馬。而「馬」的含義本身獨立於各種馬(「有形的」),它不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中,因此是永恆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於感官世界的馬,卻是「流動」的,會死亡,會腐爛。這可以作為柏拉圖的「理念論」的一個初步的解說。
柏拉圖認為,我們對那些變換的、流動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它們只有意見或看法,我們唯一能夠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們能夠運用我們的理智來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圖認為,知識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錯誤的知識。但是意見是有可能錯誤的。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The Republic)中,有這麼一個著名的「洞穴理論」: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著洞口。他們面前有一堵白牆,他們身後燃燒著一堆火。在那面白牆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於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後,一個人掙脫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於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並向他宣稱,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
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牆上的影子而已。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型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的。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人是具有形體的動物,受理性控制,所以如此看來,形而上學當然是一切的源頭,所以人的生活及各種美學創作當然都潛意識地被「它」給控制,因此宏觀來看「人的生活都可以被形而上學涵蓋」是沒錯的。

月神洛(aristotle146) 於 2010/10/04 18:58 回覆:

英語metaphysic或拉丁語metaphysica一詞源自希臘語:μετά(metá),意思是之後或之上,而 φυσικά(physiká)在希臘語原意是「自然,自然的產物」,兩個字根組合起來metaphysica的意思就是「在自然之後」。metaphysica的出現其實由於亞里士多德把它寫於他的另一篇著作《物理學之後》。因此這編寫於物理之後的著作所探討的問題就成了現在形而上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中文譯名「形而上學」取自《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為日本人井上哲次郎(明治時期)由metaphysic翻譯而來。

形而上學的定義
形而上學是指通過理性的推理和邏輯研究,不能直接通過感知所得到的問題。形而上學是指哲學的基本法則。形而上學關注理論哲學的核心問題,如基礎、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結構,如所有真實存在的意義和目的。形而上學研究的範圍很多時是超形態的。
形而上學也叫「第一哲學」,如笛卡兒的《第一哲學沉思錄》(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稱為《形而上學沉思錄》。亞里士多德把人類的知識分為三部分,用大樹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礎的部分,也就是樹根,是形而上學,它是一切知識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學,好比樹幹;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學,以樹枝來比喻。

在西方,形而上學共有三個傳統分支:
1. 本體論——研究存在的問題。
2. 自然神學——研究神或眾神及關於神的問題。
3. 普遍科學(哲學邏輯)——研究第一原則,當中引發其他的詢問。例如:非矛盾定律。在特定的範疇下,一個客體不能同時存在又不存在。
形而上學的另外一個定義: 由於反感教條主義的只講形式,不究實質。黑格爾把形而上學作為與「辯證法」相對立的一種機械教條的研究方法來批判,因此形而上學也可以表示教條主義,指用孤立、靜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認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遠不變的。

形而上學的爭論
形而上學的問題通常都是充滿爭議而沒有確定的結論的。這一部分是因為經驗事實所累積的資料,作為人類知識的最大宗,通常無法解決形而上學爭議;另一部分是因為形而上學家們所使用的詞語時常混淆不清,他們的爭論因而只是各持己見,而又沒有交集的爛帳。
二十世紀的邏輯實證論者們反對某些形而上學議題。他們認為某些形而上學問題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形而上學的常見問題
• 什麼東西用作維持物體的性質?物體外在性質改變後,該物體是不是還是同一個物體?甚麼東西支撐着它是同一個物體,還是已經是不同的物體?
• 人如何維持其同一性?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是不是同一個我,是因為靈魂相同還是身體相同?還是有其它的原因?
• 因果關係。是不是凡事有因果關係?是不是因已經決定了果?人有沒有自由意志?第一因是甚麼?
• 世界的起源是甚麼?由甚麼組成的?地水火風、理氣?還是原子?
• 物體能否從虛無到存在又從存在到虛無?

月神洛(aristotle146) 於 2010/10/04 19:02 回覆:

形而上學
 
 
  儒學無所不包,但以學道為最重要,如果捨棄了道,則儒學與普通學問便無兩樣。只可惜有很多人以為這個道與自己毫無關係,因而沒有興趣來研究,其實萬事萬物無一不在道中,只是一般人不瞭解而已。論語雍也篇:「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從孔子所說的這個比喻裡,可知我們每個人都不能自外於道,因此,道不是等閑之學。

道是儒學的精華,也是真正的國粹,世間一切學術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道可以解決。什麼是道,周易系辭傳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雖然儒學經典解釋道的意義不止如此,但只就孔子詮釋的這兩句話來研究,不必多舉其它,也能獲得扼要的理解。形而上,是指太極而言。太極是兩儀未分,渾然一體,沒有陰陽變化。既無陰陽變化,自然就沒有吉凶生滅可言。這是宇宙人生的本體。一旦由太極發生陰陽兩儀,即為形而下,然後四象八卦,天地人物,幽明死生,吉凶悔吝,變化無窮,循環無盡。這是宇宙人生的現象。論語子罕篇說:「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形而下的一切人事物,以至時間空間,無一不是逝者,無一不像流水那樣奔流不息。別說追求永恆,即使想一念暫停也不可得。人生固然渺如滄海一粟,促如電光一閃,就是天地何曾長久,仰觀俯察,一切都是瞬息萬變,同屬無常。學道的目的即在求其瞭解變與不變的原理,深研吉凶禍福之幾,解決「遊魂為變」的死生問題。這些問題人皆有之,如不求其解決則已,如欲求其解決,便非學道不可。

研究儒家的道,有知與行的次第。孔子曾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從博學到明辨,是求知的階段,最後篤行是實行的階段。求知即是明道,實行就是修道,明道之後,必須修行,明而不修,便如熟讀食譜而不一嘗其味。然而道的本體屬於形而上學,無思無為,寂然不動,從何修起。本體雖然無思無為,不可以修,但由本體所起之相則是有為可修。修到至善之境,無可再修時,便歸無修無為的本體。所以修道即從形而下學入手。形而下學極其廣泛,儒道以人倫為根本,因為五倫十義如父慈子孝等,都是出於本體,而為人類的良知良能,所以學者但能本於至誠,敦倫儘分,便是在無常的世間,守住良知良能的常道而不變。守至心善盡美時,即無往而不心安。這就是中庸所說的率性之道,可以由生滅的現象入於不生滅的理體,死生游變的問題即得解決。

儒學所講的道,理論最高明,修行卻是最平實,正如中庸所說的:「極高明而道中庸」。高明則學無止境,學者自知謙虛,不驕傲,不自滿。平實則人人可學,學者但求諸己,不須藉助於怪力亂神。這樣的道,造福中國人已經幾千年,到了現代,雖然科學非常發達,但那只能增進人群的物質享受,無補於人類心靈的需要,因此,現在以至未來,儒家的道永遠為人所必需。


——摘自《儒學簡說》 徐醒民教授著http://www.dfg.cn/big5/chtwh/rxjj/69-xrshx.htm

 
 

月神洛(aristotle146) 於 2010/10/04 19:47 回覆:

形而上是所有創意、無形、卻有邏輯的東西的表現。

""指的是"形而上的東西是無形的",是精神的傳遞、無法透過實體東西傳遞。

"形而下"指的"",是有形、現成、50年都不會變的理論。

形而""跟形而"",比較,從大前研一所說的"只要一片光碟,就可以把所有國小國中高中知識都裝在裡面。(可以藏在光碟裡的知識就是"",有形、現成、50年不會變更的理論)",而教導孩子如何適應社會、增加創意、腦筋靈活程度,才是教育關鍵(此的"適應社會、增加創意..等,為形而上的能力)

形而上的東西其實不會憑空出現,還是會被以前所看到的、聽到的東西給影響,因此還是會相輔相成,但如果一個人形而上的能力比較強時,就能激發出更強的能力、創意。

但形而下""的訓練是左右形而上""的重要關鍵

所以這句話要告訴我們的就是"道與器的相輔相成""道與器的重要性"

須要先有"",才可以把""給填進去
但光有器,沒有道,那器將一無是處
如果沒有器,道就沒有地方填進去...


月神洛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9/26 05:55
 

寂寞的對話

寂寞對孤獨說:唉,知否
好人都到天堂,
壞人才會寂寞。


沉浮著隱隱的光,秋風來了
將一朵茉莉側臥的身影
窗裡翻了身
翻出我思念的兩隻瞳仁
路燈下堅持挺立
摸索
各自逮獲半個月,半個夜。


孤獨對寂寞說:別這樣啦
天堂裡空氣好,
但地獄朋友多。

頁/共 4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