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觀看1103在水一方
2011/04/04 10:05:37瀏覽258|回應0|推薦1
觀看1103在水一方
   

   

   詩經:《蒹葭》

   

   蒹葭(詩經‧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址。

   

   @@@

   

   他喜歡在操場邊=觀看她跑步…真好看=她的步伐很大+身體輕盈…好像要飛起來一樣,、、頭髮修得短短的=好像小男生!

   

   學校的風雲人物+許多男孩的夢中情人!

   

   而且=她的個性…開朗+活潑+大方+體貼…100%善良+可愛的小姑娘!

   

   @@@

   

   他沒和她同班=沒那麼好命!、、他也不是她鄰居…不同方向;、、他之所以特別注意她,、、是因為=她也很愛畫畫,、、他們兩個都入選學校校外畫畫比
賽的選手,、、她很親切=因為他腳不好…都特定幫他拿畫具+擺畫具+端水…洗筆;、、兩人都參加畫畫班課後輔導班+都是繪畫社的成員。

   

   除此之外=他喜歡唱歌+彈琴+各式各樣的樂器;、、她喜歡跳舞+田徑、、。

   

   哈=他暗戀她…真的,好喜歡她;、、他作夢都會想像=可以自由奔跑…和她在沙灘上=藍天+白雲…大海,、、手牽手=一起跑步!

   

   @@@

   

   他的右腿=稍微好一些=裝支架、、還勉強=可以使力;、、左腳=就不行了…軟趴趴的=比右腳短一大截、、還要穿墊高的鞋子、、;扶雙拐…很費力的支撐..才能勉強走路!

   

   他喜歡游泳…那是醫生建議的運動項目,、、奧運游泳十公里=游泳馬拉松…他大概也不行,不過可以參加殘障游泳。、、或是輪椅田徑。

   

   殘障運動簡介

   

   田徑

   田徑項目在1948年英國史托克曼提佛首次舉行﹐1960年羅馬殘奧的正式比賽項目。輪椅徑賽始於1952年英國史托克曼提佛的比賽﹐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有許多截肢和脊髓損傷的士兵 。

   田徑項目眾多﹐分別有徑賽100公尺、200公尺、400公尺、800公尺、1500公尺、3000公尺、5000公尺、10000公尺及42公里馬拉松、4*100公尺接力、4*400公尺接力。田賽有鉛球、鐵餅、標槍、鍊球、三級跳遠、跳高五項。

   

   游泳

   游泳的歷史很長﹐是殘障運動 中傳統的運動﹐1960年第一屆殘奧中就有部份項目參加。

   

   游泳是所有殘障者均可參加的項目比賽。比賽(自由式、蛙式、仰式及蝶式)分個人及團體二種﹐在比賽中分兩個主要隊別﹐一為視障﹐一為肢障(功能性 )﹐依體位分級(10級)相同者互相競技。

   

   @@@

   

   唉=說穿了,、、就是人類想談戀愛的本能!

   

   他想找個100%好女朋友、、,他相信女孩子…應該也想找,100%好男朋友。

   

   怎麼想=都不算是理想情人,、、癩蛤蜊想吃天鵝肉吧!

   

   找個=同病相憐的女朋友吧….哈=自 1991 年之後,台灣再也沒有小兒麻痺病例報告。

   

   他算是鳳毛麟角啦!

   

   好想和她約會!長短腳之戀…哈哈=作夢吧!

   

   @@@

   

   早安+下次見!!!

   

   @@@

   

   在台灣,小兒麻痺的歷史可能已很久,最早的文獻記載為 1913 年。 1940
年代前,小兒麻痺在台灣只有散發性的病例報告。當時的農業社會為大家庭制度,小孩多,生活空間狹小、擁擠、落後的環境衛生,再加上原始的醫療設施,大部份

嬰兒於出生後不久,體內經母親來的小兒麻痺抗體尚未消失前,就已感染到小兒麻痺病毒,因已有抵抗力,故麻痺率很低,幾乎每個人過了嬰兒期都已經獲得抗體。


   

   1940 年代小兒麻痺病例尚無全國性的統計資料,當時台大醫院是唯一的大醫院,每年約有 20 ~ 30
名此種病例至台大醫院門診就醫,此佔了門診病人總數 0.2 ~ 1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病人都是兩歲以下小孩。 1950
年以後,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台大醫院每年小兒麻痺病例增加到每年 50 ~ 300 例,佔門診人數的 1 ~ 6
%以上。往後每年向衛生機關報告的病例及死亡人數如<圖一>。 1958 年可算是小兒麻痺病例最多的一年,一共 760 例,其中死亡 196
例,死亡率為 25.8 %。由如此高的死亡率來推測,實際發生的病例當更多。一般死亡率為 6 ~ 7
%,故應有兩三千多病例。這時期的小兒麻痺流行病學特癥,與歐美二十世紀初的情況相仿。

   在台灣, 1950 年代,此病例每年均由五月開始流行,六、七月達到高峰,十月份之後則漸消退,冬天仍有散發性病例。病人年齡百分之百均為 5 歲以下的小兒,其中 80 %為 2 歲以下, 6 個月以內的小嬰兒很少。

   

   台灣在 1958 年進口沙克疫苗, 1963 年進口沙賓疫苗以後,小兒麻痺病例逐漸減少。 1968
年衛生機關免費推行口服疫苗之後,病人數目開始劇降至每年 200 例以下, 1975 年降為 10 例以下,之後每年都只有 2 ~ 3
例的報告。但至 1982 年 5 月 29 日至 10 月 26 日有 1,031 例的第一型小兒麻痺病例報告。此次流行病例年齡比已往高一點, 5
歲以下約佔 79 %, 5 至 10 歲佔 14 %, 10 歲以上有 7 %。根據 Kim-Farleyr RJ 等人的調查,此次病例 86
%確知其疫苗接受狀況, 65 %未接受任一劑小兒麻痺沙賓疫苗, 19 %曾接受一劑沙賓疫苗。根據估計,接受一劑沙賓疫苗的保護力為 82
%,兩劑為 96 %,二劑及三劑以上為 98 %。因此, 1982
年台灣爆發小兒麻痺流行主因為未接受疫苗的孩子增多。當時台灣衛生機關立即施行全面沙賓口服疫苗接種,初期目標為 5 歲以下的所有兒童,後升至 15
歲以下。

   

   自 1991 年之後,台灣再也沒有小兒麻痺病例報告。在美國,最後一例野生株小兒麻痺病例為 1979 年,或許在二十一世紀可達到全球根絕小兒麻痺的目標。

(2011/04/03 发表)
( 創作連載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nie11091&aid=5050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