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信仰的力量
2008/10/04 08:51:36瀏覽543|回應0|推薦2

生命對自己來說是最寶貴的財富。即使只是一天,如果能夠延壽,也勝過擁有千萬兩的黃金。

幸福來自於自己生命力的澎湃洶湧

生命的意義為了創造自己生命價值

不論你的信仰為何

都要廣結善知識

認識這個世上的所有宗教意義

找到一個最適合你修行的道路

以下為我信仰的宗教

中華創價學會的介紹

http://www.sgichn.org/cht/buddhism/basic-cht.html

誕生於公元前五世紀左右的古印度佛教,得以廣泛流傳到亞洲各地,乃由於釋尊所說的教義是以生命為根本,是絕對尊重生命尊嚴的哲學,以人人平等之觀念,啟發所有的人正確認識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並激發人們內在的精神力量和智慧。

阿育王塔前的門坊
(印度,建於公元前268年至232年間)
  在釋尊入滅後,佛教在印度各地蓬勃起來,更逐漸傳到周圍各國。其流傳路線大致可分為南、北兩路:南傳是由印度經緬甸至印度支那半島,再繼續流傳到東南亞各地;另一條路線則是由北印度經中國、朝鮮而流傳到日本。並將其流布分為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在小乘佛教的經典裡主張教導人們嚴守戒律,以切斷人的一切煩惱,而得到所謂的「解脫」。相反,大乘佛教卻不限於斷除煩惱,擺脫苦﹑空﹑無常的限制,而是強調一切眾生都具備與釋尊同樣能成佛的可能性(佛性),得以成就最高的人格。

  在眾多大乘佛教經典中以「法華經」最為深奧,也是釋尊佛法的精髓與最高思想的經典。

  法華經經傳教大師最澄弘傳於日本,至日蓮大聖人說出法華經的根本教義--「南無妙法蓮華經」,使其進一步在日本廣泛地弘揚和發展。今天,國際創價學會又把這佛法由日本而弘揚於全世界。

日蓮於1253年4月28日確立了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的修行。日蓮研讀一切佛教經典,發現釋尊所示的究極之法――即一切眾生得以成佛的原理,盡在《法華經》之中。「妙法蓮華經」是《法華經》的全名,但是根據日蓮的教導,這不僅僅是一部佛典的名稱,而是貫穿宇宙與所有生命的法理。「南無妙法蓮華經」所含之意博大精深,無法在此道盡,但為了方便讀者而作了以下的簡短解析。

南無

  「南無」是印度梵文「Namas」的漢譯,有「皈依、皈命」之意。在原來的梵文辭彙中,也代表了行動與思維,所指的是在一生之中得證佛果所需的言行舉止、意念思維。

妙法

  「妙法」是大宇宙的生命,以及由此體現出來的森羅萬象。「妙」是生命的本體,肉眼無法觀察,言語也無法形容,但表現出來的形態――「法」,是肉眼等六根所能夠感知的。這具有形體的「法」(森羅萬象)變化無常,而「妙」則是這諸多現象中永恆不變的根源法理。

蓮華

  「蓮華」意為蓮花。蓮花盛開時花果兩具,代表因果俱時的法門。現在的一切皆是由過去所作的因而起,同樣的,現在所作的一切也決定了將來必承受的果。這便是人們常言的「宿業」的原理。因果的法則,含有勸勉人們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之意――命運由自己創作,也由自己改變。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是締造得證佛界的無上善因。另外,蓮花紮根於污泥之中,但開出的花卻清麗且不染塵垢,代表了凡夫生命能顯現佛性之理。

  「經」是經典、經文,亦即佛的教說。日蓮引述章安大師所提的「聲為佛事,名之為經」一節,進而解釋:「經」是指一切眾生的言語聲音。「經」出自「經紗」一詞,也代表了生命聯貫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永恆性。

 

  SGI會員的佛道修行是源自日蓮的教導。日蓮是一位十三世紀的日本僧侶。日蓮佛法的關鍵在於「南無妙法蓮華經」的題目,以及有「御本尊」之稱的曼陀羅。

  日蓮所教導的佛道修行具有三個部分:一是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幸福而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二是學習日蓮的教導,三是弘揚佛法,讓他人也能受惠於佛法的教義,得享不崩潰的幸福。會員進行一天兩次的「勤行」,這包括了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以及法華經的部分經文。

生命的法則

  佛法闡釋了宇宙萬有的法則。這是生命終極之法,即所有生命乃至全宇宙都遵循的規律。日蓮指出,這終極之法是「南無妙法蓮華經」,憑藉正確的佛道修行,人們可以充分展現潛藏于生命中的智慧、勇氣、生命力和慈悲心。這便是在生命中開啟佛界之意。

日常生活中的佛界

  人生喜怒哀樂之情、悲歡離合之事連綿起伏,佛法鼓勵人們勇於面對人生所遭遇到的一切挑戰,而佛道修行便是為了讓人更善於對應這些挑戰而存在的。通過佛道修行,人們可湧現己心之中的佛性。這也是一個歷程,讓人探索自己獨一無二的存在,於全人類、整個世界能帯動何等作用與貢獻。SGI將這個人心變革的過程稱為「人性革命」。

座談會

(照片來源:Lisa Hollis)
  除了在家中進行的個人修行,SGI會員也定時召開座談會,一起學習佛法,敍述體驗,交換心得,彼此勉勵,無論是在奮鬥中取得的勝利,或是與人生課題奮戰的經歷,一切皆可毫不避諱地在座談會上分享。

有興趣的話

歡迎您上網查詢http://www.sgichn.org/cht/buddhism/basic-cht.html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na19871987&aid=2268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