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克服自己懶惰驕慢放逸
2010/12/02 20:45:30瀏覽129|回應0|推薦0

 

 

克服自己懶惰驕慢放逸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六四集)  2010/10/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6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八十九面,倒數第四行從經文看起:
  下面的讚德就不是我們一般人能相比的,所以古大德說他是地上菩薩再來,他是法身大士,這個我們不能比。「高才勇哲。才,能也,智也」,就是說法藏比丘才能智慧。「哲,明知也」,都是讚歎他的智慧。「《嘉祥疏》曰:稱逸群之能,故曰高才」,這個逸群,就是我們一般講超越群倫,倫是同類,同學當中出類拔萃,這最高的,像我們一個班裡面考試第一名,稱之為逸群之能,所以稱他作高才。「能自勝勝他,故稱為勇」,這裡頭最重要的是自勝,一般人不能成就,就是沒有克己的功夫。自勝,中國人叫克己,克服自己懶惰驕慢放逸,這都是煩惱,不能精進,意志不能集中,這煩惱習氣。他能克服他的煩惱習氣,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放下萬緣,一心專注,他能做到這個,世出世間法,如果能做到這八個字,沒有不成就的,都會有超人的成就,要一心專注。凡是不能成就的,成績平平,沒有很好的成績拿出來,都是放逸,都是不能做到專注,不能夠做到一心,這是一樁很難能的事情,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能做到,他表現在外面肯定是我們常常想的「誠敬謙和」,這個人真誠、恭敬、謙虛、和睦,為什麼?表現在外面就是這樣的,內裡面有實德,真實的德能,外面表現出來一定是這個樣子。
 你看《了凡四訓》裡面所說的,了凡先生每一次上京趕考,跟這些同學們結伴一起旅行,他在路上看到哪個同學表現的態度謙虛、恭敬、和睦,他就肯定這個人這次一定會考中。到放榜果然,好像他所預料的都沒有一個是失敗的,都被他料中了。這是什麼?德行,內有實德,外面才會謙虛。還有一點點傲慢,我們說得不好聽的人家叫缺德,他的德有欠缺,他不圓滿,所以這種人往往去趕考他失敗了,他沒考取。這個《了凡四訓》也有例子,去罵主考官,我的文章寫得這麼好,你為什麼不錄取這裡頭有大道理在。古人講的話一點都不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一定會找到。你去參加考試沒考取,肯定問題不在別人,在自己,真正反省,改過自新,這下一次就沒有問題,就會考中。
 >>>人自勝難,勝他不難,勝他是教化眾生,前面是自度,後頭是度他,自度而後才能度他。自己克服不了自己的,特別講微細的煩惱,這個很重要。修行有了一定的程度,度量慢慢擴大,但是遇到重大的境界現前,我們一般人講利害,念頭還有,不會發作了,驕慢的念頭、怨恨的念頭,有,不嚴重,那有沒有障礙?有障礙。見思煩惱必須在六道裡斷乾淨,只有無明煩惱斷了,無明的習氣能帶到實報莊嚴土。但是要記住,它不能帶到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裡頭沒有,無始無明的習氣都沒有,純真無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只要有一絲毫這種習氣在,自己都要生慚愧心,功夫不行,不能跟菩薩比。此地的菩薩是法身菩薩,不是十法界的,十法界的菩薩帶這個習氣。這是學佛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當然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沒問題,這習氣在都能往生。可是我們要知道,習氣如果斷了,自己往生有把握;習氣沒斷;那就看臨命終時的運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臨命終時,如果我們有三個條件能真正掌握到,就真能往生。第一個,臨終的時候不迷惑,神智清楚;第二個,在臨終的時候有人提醒你念佛,有人提醒;第三個,是在臨終的時候真能放下,對這個世間一絲毫的留戀沒有了,真能放下決定得生。所以臨終最怕現在所講的老人痴呆症,糊塗了,人在病重的時候連家裡親人都不認識,他也能聽見、也能看見,問你:你是誰?這種情形之下就非常非常之難。所以臨終助念,功德不可思議!那個助念的人是提醒他、幫助他,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這才能得生。我們了解這個道理,自己努力更好,臨終有人助念好,沒有人助念也行,臨終沒人助念走的人不少!這些人應該早就知道,這是人生第一樁大事,求生淨土,唯一的一樁大事。所以在平時就訓練放下,就能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其他的,這叫自勝。自勝當然能夠勝他,這稱之為勇,所以真正勇是克己,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
 
  http://mbme.tw http://多元文化企業管理教育.tw http://amtb2006.myweb.hinet.net供養大眾免費結緣http://www.mbme.url.tw歡迎您的加入第一六四集
                    
  *祈勸大眾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停緩地球冰山暖化*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 【扭轉乾坤*** 請上網看全文大乘無量壽經解
                                    
      本站圖文,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妙音見之,即刻刪除,萬分感恩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tb2009888&aid=4658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