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28 23:14:00瀏覽1015|回應0|推薦3 | |
鄉 愁 余光中 小時侯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2010年,陳懷恩導演的新紀錄片【逍遙遊】在高雄電影節上映,主角是大詩人余光中。六年級乃至七年級前段班的同學們,高中國文課幾乎都讀過余光中的作品。昨天偶然在電視上看到電影專訪,其中一段,記者訪問了台大詩社的同學,請他們朗讀余光中的詩後發表感想。一個男學生說:「那不是我的故事,感覺像史料」。很誠實,但也很可惜。缺乏同理心的世代很難懂詩,更遑論寫詩的格局。 不曾離家的我卻被余光中的《鄉愁》觸動,我想,鄉愁是一種心理狀態,不一定要離鄉背井才能明白鄉愁,鄉愁其實是我們的基因,伴隨人生歷練發酵。 流著淚看完電影【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我寫下:「天底下的鄉愁都有一個共通的名字,那就是『母親』。想念母親煮的菜,想念小時候母親牽著手走過的地方,想念睡前母親說的故事,一切的一切都因為母親的存在而有意義。哪天母親過世了,兒時的回憶就成了再也回不去的故鄉,跟著母親一起被埋葬,自是思鄉便愁」。那時,母親是我的鄉愁。 近期看了一本書,《回家的路 是這樣走的:無國界醫生在葉門》,鄉愁對我而言有了不同的意義。漂泊的旅人,一生的追尋都只為了回到那真正的家,原來離開上帝的懷抱,才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鄉愁。如果套用余光中的格式是這樣的: 鄉愁是一片無盡的生死海 我在此岸 主在彼岸 如今我終於找到回家的路,願每個流浪的孩子也都能早日回到溫暖的家。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