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05 11:41:49瀏覽824|回應0|推薦1 | |
二十世紀影響力最大的心理學家之一馬斯洛(Abraham Maslow)認為人類行為的驅力來自需要的不滿足。餓思食,渴思飲;怕小偷就裝鐵窗;不甘寂寞就交朋友;為了二十三腰可以三餐不繼,為攀聖母峰寧願丟掉生命。人之所以為人,就因為他的需要層次比動物豐富得多。試問,有哪一隻貓會為了保持身材而拒絕魚頭呢?
馬斯洛把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底層是生理的(physiological)需求,如食物、 飲水、保暖、性慾等的滿足。第二層是安全(safety)的需求,第三層是愛與歸屬(love and belongs)的需求,第四層是尊嚴(esteem)的需求,第五層也是最高的需要層次是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需求。根據馬斯洛的研究,人類必先滿足最低層次的需求,才會進一步追求上一層次的需求,所以對一個三餐不繼的人談人生理想是很困難的。在金庸小說〔神雕俠侶〕中,冰雪聰明的黃蓉與古靈精怪的楊過在面對強敵金輪法王時,雖然同舟共濟,卻始終無法推心置腹,原因就在彼此缺乏信任,所以產生不了歸屬感。尊嚴有兩方面,一是自尊,二是受人尊重。前四個層次都屬於人類的基本需求,如果得不到滿足,人就會感覺不舒服,甚至造成病態人格。 當以上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後,人才會進一步追求自己的理想,也就是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有的人選擇經營成功的企業,有的人追求運動或藝術上的成就,也有人渴求與神的合一。這個層次的需求是永遠沒有辦法完全滿足的,所以值得人花一生一世去追求。同時也因為需求的無窮無盡,挫折乃成為無法避免。所以如果光靠自己,人類是沒有辦法經常喜樂的,因為不滿足是常態,滿足只是暫時。 其實即使是比較低層次的基本需求,人也不是都能經常滿足。失業時恐懼衣食無著,出門時擔心竊賊光顧,父母氣子女不聽話,子女嫌父母真嘮叨。男人恨懷才不遇,女人怕寵愛不長。開車被比手勢常受氣,絞盡腦汁寫不出文章更喪氣。難怪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有一個悲觀的作家甚至用七個字描寫人生:人出生,受苦,死亡。 人這種悲苦的處境就像一群沒有牧人照顧的羊。近處的牧草吃盡了,山下的小溪乾涸了,羊群馬上面臨飢渴。兇殘的野狼來襲,羊群馬上面臨死亡。沒有牧人關愛的羊群只能成為被擄獵的戰利品,生命中沒有明天。在人類歷史上,即使是以色列最偉大的君王大衛,一生中也經常被敵人追殺,到處顛沛流離,隨時面臨死亡。但是他沒有憂愁,沒有抱怨,甚至好幾次放過追殺他的掃羅王,因為他擁有一個全能的靠山-耶和華。讓我們看看大衛和耶和華建立了怎樣親密的關係: 詩篇第二十三篇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我必不致缺乏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 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生理的需求得到滿足) 他使我的靈魂甦醒 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 也不怕遭害 因為你與我同在(安全的需求得到滿足) 你的杖 你的竿 都安慰我 在我敵人面前 你為我擺設筵席(尊嚴的需求得到滿足) 你用油膏了我的頭 使我的福杯滿溢(愛與歸屬的需求得到滿足)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 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 直到永遠(自我實現的需求得到滿足) 牧童出身的大衛知道好牧人對羊群的重要,他也知道一個好牧人不只提供羊群生活所需,指引羊群逐水草安居,在羊群受侵犯時以有刺的杖打退仇敵,更需要在羊群迷失方向時以彎曲的竿將迷羊拉回,必要時用沒有刺的竿頭施以管教。他體會到神就是我們的好牧人,只要信靠祂,祂就為你預備一切,趕走你的仇敵,引導你走當行的路。而且讓你與他同行,一生一世有滿滿的慈愛與恩惠。讓我們仔細思想,馬斯洛所提到的人類五大需求,是不是都已經在這首詩中得到滿足?有這樣一位好牧人帶領照顧,我們生命中還有什麼欠缺?還有什麼憂慮? 不只如此,好牧人為羊捨命。大衛自己在牧羊時曾經為羊群和獅子大熊搏鬥,後來又為同胞和巨人歌力亞交手,為被擄的家人和亞瑪力人作戰。由於耶和華與他同在,將敵人交在他的手中,他就戰無不勝。聖經說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因為他凡事以神為中心(最明顯的例子是大衛數次不殺掃羅王,是因為他是耶和華的受膏者),神就大大眷顧他。也許有人說大衛是神揀選的人,所以神才站在他那邊。沒錯,但神為什麼揀選大衛,豈不是因為他事事以神為中心麼?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