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膠」我如何不想它 -- 黑膠唱片面面觀 / 侯宏易
2010/09/08 16:40:23瀏覽2849|回應0|推薦0
http://blog.udn.com/albertineproust2/4394469 

June 2,2010

「膠」我如何不想它 -- 黑膠唱片面面觀

本文是筆者應「表演藝術圖書館」之邀,於2010年5月29日所作之演講,詳細內容請參見下文,講述時播放了CD與LP,因為無法在此呈現現場播放的效果,本文僅列出播放的軟體。

講題:「膠」我如何不想它 -- 黑膠唱片面面觀

主辦單位:表演藝術圖書館

地點:國家音樂廳 四樓交誼廳

時間:2010年5月29日 (六) 14:00~16:00

主講人:侯宏易

各位朋友,歡迎大家抽空來到[表演藝術圖書館],今天的演講與其說是演講,我更願意把它定位成分享會,我想要跟大家來分享我對黑膠唱片的一點心得,首先,請問在座的朋友,曾經聽過LP播放音樂的請舉手,好的,幾乎有一半是黑膠圈內的朋友。

在此簡單介紹一下LP唱片的演進,各位知道愛迪生在1877年發明的留聲機,是人類最早發明的記錄聲音的工具,它是利用號角將聲音的振動透過鋼針刻記在錫箔製的滾筒上,藉著反向的操作,將記錄下的聲音還原出來。因為所記錄的聲音品質不佳,而且容易毀壞,所以後來將滾筒的材質改為蠟製的滾筒。

由於滾筒式留聲機的音質與耐用性不佳,於是開啟了一連串的改進工程,來自德國的Emil Berliner將紀錄聲音的滾筒改為圓形碟片,在1887年推出了碟片式留聲機,成為後來一連串唱片發展的始祖。順便插個題外話,Emil Berliner於1893年在美國首府華盛頓創立了美國留聲機公司(United States Gramophone Company),這家公司後來與勝利留聲機(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合併,輾轉成為RCA Victor;Berliner在1897於英國倫敦設立了分公司(The Gramophone Company),後來與英國的Columbia留聲機公司合併成為EMI。大家也很熟悉的DGG則是Berliner於1898年在德國漢諾威設立的分公司,這家公司一直延續到現在,今天DGG總公司的大樓就命名為Emil Berliner Haus。

由於留聲機所能紀錄的聲音頻寬不足以涵蓋真實的樂器聲響,而且其唱碟的播放時間只有短短的3~5分鐘,所以後續的改善研發是持續不斷的,不過真正的突破要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出現,這時電氣錄音的技術已經日漸完備,記錄下的聲音也接近樂器的真實頻寬。

到了1948年,Columbia唱片公司的工程師推出了所謂的LP唱片,它的全名叫做Microgroove Long Playing Record,規格是使用直徑12英吋的乙烯基(vinyl)膠片,在兩面刻上紋路以保存聲音,唱片每分鐘迴轉33又1/3次,每一面的播放時間是22分鐘,後來增長到的30分鐘,這種唱片使用比較輕的拾音頭(light weight pick-up),唱針的形狀、大小(0.001英吋)都與早期的留聲機不同,LP唱片的音軌溝槽也比先前的留聲機唱碟(0.003英吋)來得細小,所以稱之為「microgroove」。

講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覺得好奇,究竟留聲機與LP的音質有什麼差別,現在就讓我們來聽看看。

CD:Eugene Ysaye/ Dvorak: Humoresque/ Sony MHK 62337

45 RPM 7":Milstein, Artur Balsam/ Glazounov: Meditation/ RCA WDM 1315


從1948年以後,錄音技術開始飛快地進步,高傳真與立體聲錄音在1950年代陸續推出,唱片進佔家庭娛樂市場,成為當時的主流工業之一,也造就了錄音工業的黃金年代,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在享用當時所締造的豐碩成果。

LP唱片自1948年推出到1982年,一直都是人類記錄聲音的主流媒體,CD在1982年推出後,LP逐漸式微,一直到了1990年,各大唱片公司暫時停止生產LP,不過,LP從未消失,反而在暗地裡醞釀新生的契機。在這個CD當道的時期,大多數人都認為LP是落伍、被淘汰的媒體,LP僅流通於極少數的類比基本教義派玩家,世人幾乎忘記了它的存在。

不過很奇妙地,拜網路蓬勃發展之賜,競標網站的興起卻帶動了LP的復興,這股風潮在2000年開始吹起,全世界的賣家在網路平台上大量拋售二手LP,各地的買家也大肆競標,在短短的五年內,就將二手LP的價格提升了一倍,優質的二手LP經過將近十年的換手後,大多已經進入新一代收藏者的手中,現在想要在競標網站上發現品相優良的二手LP已經不大容易了。因此,復刻LP也就順勢興起,提供買家另一種選擇。

1) 黑膠唱片(LP)在現今的意義

最近幾年,隨著懷舊風潮的興起,LP轉動的影像經常出現在電視與平面廣告,彷彿變成了一種復古的象徵,但是,LP真的只是一種象徵符號而已嗎?接下來我想從幾個角度來探討LP在這個時代的意義。

1.1) 聲音的類真度

CD之所以被發明,主要是為了解決LP播放時的表面噪音,並且縮小儲存的空間,關於這兩點CD完美地達成任務,但是關於聲音的類真度卻被忽略了。問題就出在紀錄聲音的原理,LP所模擬的音波曲線與真實的聲音是一樣連續不斷的,而CD則是將音波曲線微分成垂直與水平的階梯,在本質上,數位訊號只是趨近於曲線而不是曲線。最初制訂的數位音源規格(16-bit, 44.1 KHz) 其實是不夠理想的,這種格式削減了太多音樂的訊息,當我們以這種低階的CD格式來轉錄早期的類比錄音時,其生硬的重播效果實在無法令人滿意,後來CD規格不斷提升,階梯變得越來越小,其重播的效果確實有改善,但階梯永遠是階梯,它不會變成曲線,相較之下還是LP唱片比較接近原始的錄音。

現場示範 CD與LP 聲音比較
Milstein/ Bach: Partita for Violin solo No. 2, BWV 1004 -- Allemande 



CD:DG 423 294-2
LP:DG 2530 730

1.2) 生活美學的取向

科技的進步讓聽音樂變得十分容易,只要將小小的CD片放入播放機,按下Play鍵,就可以享受音樂,到了MP3等數位音源壓縮格式問世後,連CD片也不需要了,音樂媒體走向虛擬化,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享受音樂,但也因為數位化音源太過容易被複製,取得甚至不需要成本,一切得來太過容易,人們反而不會珍惜,讓音樂淪為一種附屬品。

可是聽LP唱片就不同了,一大張LP光是拿在手上,那沉甸甸的重量便會提醒你這是具有數十年歷史的物品,精美的封面設計馬上攫取了你的目光,然後你小心地取出唱片放到唱盤上,啟動馬達,拿起唱片刷清理一下表面,隨後舉起唱臂就定位,輕輕放下,至此你才完成了播放的動作,在這個過程中,音樂是主角,你需要專注於每一個動作,靜下心來體驗音樂將要帶給你的感動。

這整個過程只要稍有不慎,就可能把唱片給毀了,而這張LP是無法再被複製的,傷害也無法挽回,所以你必須專注每一個動作。這種專注的態度形成了一種生活美學,聆聽者必須把自己準備好,放慢一點、專心一點,細細地賞玩讓你得到更多。

1.3) 文化遺產的價值

人類紀錄聲音的技術在十九世紀末發明,到了廿世紀下半葉發展至巔峰,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批無與倫比的古典音樂演奏家,兩者相輔相成,促使錄音工業蓬勃發展。隨著LP唱片的大量發行,古典音樂打破過去的階級、地域與文化隔閡,變成一種人人可以享受的媒體,連帶地擴大了古典音樂的市場規模,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有這麼多人聆聽古典音樂,也讓古典音樂成為全人類共通的語言。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爵士樂,使得爵士樂與古典音樂成為當時兩大主流音樂文化。

從1948年LP問世以來,全世界遺留下數量龐大的LP唱片,當我們聆聽這些LP唱片時,我們所聆聽的不光是音樂家的技藝,背後還包含了錄音工程、唱片壓製生產、文案美術設計、封面印刷以及各種材料的質感,這一切的總合代表了當時的文化成就,於是,聆聽LP時,我們便直接接觸到了那段歷史,這與後來翻製的CD是截然不同的。

而隨著時光的流逝,以前遺留下來的LP漸漸地顯現出它的價值,二手市場的興盛賦予它[準古董]的地位,日本的唱片公司甚至將某些首版LP當作母帶,藉以製作發行CD,這一切都印證了LP即將成為一種文化遺產。

RCA Soria Series LP傳閱

LP:RCA LDS 6077 精裝封套
LP:RCA LDS 6077 大開本精美解說冊

現在給各位傳閱的是RCA Victor唱片公司在1958~1963年間出版的豪華典藏版唱片Soria系列,它是由義大利裔的美國人Dario Soria監製的,Soria先生曾經從義大利引進專錄歌劇的Cetra唱片。Soria系列的唱片都以厚紙板製作封套,封套外以布包覆,正面另外貼上印刷精美的圖片,內封套側邊黏上半圓柱狀木棍,上有燙金字,外觀上就類似精裝書,除了唱片外,另附一本印刷精美且與LP相同尺寸的解說冊。

這種不計成本、作工精細的唱片代表了Soria先生追求盡善盡美的精神,也剛好與廿世紀末流行的
用過即丟觀念相反,每一個經手的收藏者都將這些LP當作文化遺產來愛惜,期望它能永遠流傳下去。

2) 類比(LP)轉數位(CD)的差異

接下來,我們要做幾個對照實驗,首先是數位錄音發明之前的舊有類比錄音轉錄成CD後,與原版LP的差異有多大?

現場示範 CD與LP聲音比較 
留聲機時代:Kreisler, Rachmaninoff/ Schubert: Sonata D. 574 1st
mvt.
CD:BMG 09026-68449-2
LP:RCA LM 6099

立體聲時代:Previn, LSO/ Holst: Planet - Jupiter 
 

LP:EMI ASD 3002    
  

3) 數位錄音的時代,黑膠唱片(LP)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自1979年發展數位錄音以後,CD與LP雙軌並行了將近十年,假設CD的音質真如各家廠商所宣稱的那麼完美,那麼LP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現場示範 CD與LP聲音比較 
Gilels/ Beethoven: Moonlight Sonata 3rd mvt. 
 
LP:DG 2532 008
  

Arrau, Staatskapelle Dresden/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5 1st mvt. 
  
LP:Philips LP 416 215-1
  

4) 黑膠唱片版位的意義何在?最大的差別就是聲音的表現,其差異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製造LP的原料質量,其二是原始母帶的狀態。

LP唱片的平均重量在1950年代到1960年代中期約為150g,1960年代後期約為130g,1970年代約為110g,到了1970年代末期,某些唱片的重量更降到90g,雖然膠片的品質是逐年提升,但重量卻不斷減少;重量減少的直接影響就是唱片的厚度變薄,連帶地,紀錄聲音的溝槽深度也跟著縮水,那就表示紀錄聲音的容量變小,所以,音樂訊號的衰減就是不可避免的結果。

另一個影響LP聲音的因素就是母帶的狀態。LP的生產製程始於母帶,電氣錄音是利用磁帶(Reel或稱[盤帶])來保存聲音,但是磁帶的耐久性並不如預期中那樣理想,經過時間的催化後會出現訊號衰減的現象,即使經過修正仍然無法完全等同於母帶剛剛完成時的狀態。使用老化的母帶來製作的再版LP,其播放效果絕對不同於最早製造的第一版LP,一般而言都是版位早的唱片優於版位晚者,而且版位相差越多,聲音的差異越大,我們可以說,第一版的LP比後來製作的LP保留了更多母帶的資訊。

綜合以上兩個因素,我們會發現,越早期的LP其重量越重,表面噪音比較大,但聲音的質感佳。越晚期的LP其重量越輕,表面噪音比較小,但音樂的質感較差。

現場示範 不同版位之LP聲音比較 
Milstein/ Dvorak: Violin concerto 3rd mvt.
 
LP:Capitol SP 8382
  

Samson Francois/ Chopin: Polonaise Heroique 
LP:EMI France CVD 861
LP:Columbia France FCX 861

5) 立體聲的迷思-真的非得STEREO不可嗎?

台灣多數的LP玩家有一種立體聲迷思,他們絕對不收單聲道錄音,為什麼呢?其實我也覺得奇怪,當然,效果絕佳的立體聲LP的確令人感到十分滿足,但是好的單聲道LP也毫不遜色,尤其在高傳真錄音達到成熟的1955~1959年間,其實存在著許多優秀的單聲道錄音,這些錄音還有許多尚未轉錄成CD,也很可能永遠沒有機會被轉錄成CD,想要欣賞只有聆聽LP一途,所以我想藉著今天的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些非常令人驚豔的單聲道LP。

5.1) 古典篇 
現場示範 
LP:Maurice Gendron, OSR, Ansermet/ Tchaikovsky: Rococo Variations/ Decca LW 5323
LP:Ansermet, OSR/ Falla: Danza Espanola from "La Vida Breve"/ LW 5234 / Decca LW 5234

5.2) 爵士篇

台灣的LP收藏者都知道,立體聲LP的價格通常高於單聲道LP,不過,這現象僅適用於古典音樂的錄音,在爵士樂LP卻剛好相反。由於多數經營爵士樂的唱片公司是資金薄弱的獨立品牌,單聲道錄音是他們可以負擔的方式,甚至到了1960年代初期,仍有部分爵士品牌採用單聲道錄音。

在立體聲LP問世的初期,獨立品牌也跟著潮流推出產品,但其錄音技術比不上主流唱片公司,甚至有部分是將單聲道錄音重新混音而成的「假」立體聲LP,在立體聲系統播放時,兩個揚聲器的中央會呈現空白,也就是俗稱的「空洞」,這樣的效果當然無法令人滿意。

可是播放單聲道的爵士LP時,卻不是這麼一回事,飽滿的音色迎面而來,厚實的樂器音像呈現於兩個揚聲器之間,如果比較同一錄音的單聲道與立體聲LP,單聲道版本通常能有更加飽滿的音質表現,就樂器編制不大的爵士樂而言,聲音飽滿的單聲道LP反而更加有韻味也更加討好,這一點是台灣的LP收藏者比較難以裡解的地方。

現場示範 
LP:Gerry Mulligan meets Stan Getz/ Verve MG VS 68249 Stereo
LP:Wes Montgomery/ Tequila/ Verve V 8653 Mono

6) 結語、現場提問

各位大概都知道[表演藝術圖書館]爭取到台灣黑膠唱片收藏界的前輩-曹永坤先生生前收藏的大量LP與CD,也是唯一可以提供LP聆聽服務的圖書館,希望今天的介紹能讓大家進一步認識黑膠唱片,也歡迎大家多多利用[表演藝術圖書館]收藏的LP,因為這是曹永坤先生生前一直掛念的事,讓這一大批LP與CD發揮最大的功用,才是完成曹永坤先生的遺願。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bertineproust2&aid=4394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