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必須搭起一座家庭與學校間的堅固堡壘,「讓弱勢學童不要在下課後迷失在兩點一線間,」台大社工系教授兼教務長馮燕指出。
在《遠見雜誌》兩個月來的探訪,近幾年來已經在許多角落,發現許多「逆轉勝」的典範。
今年要升上國小三年級、家住高雄縣甲仙的陳妤慈,是由低收入奶奶照顧的隔代家庭,小一時被醫生判定是智障,到了小二,ㄅㄆㄇ都背不全,因為看不懂考卷,幾乎科科零分。結果在飛揚學苑旗山分部接手輔導後,只上了一年教會的課輔班,竟然科科考一百,醫生後來取消她的智障手冊。原來她不是智能不足,只是缺乏文化刺激,下課後家庭無法接續教導與教養的功能。
陳妤慈的故事說明了,弱勢家庭的孩子也能有春天。只要社會與政府伸出援手,就能扭轉一個個台灣的下一代,讓教育終結弱勢的困境。《遠見雜誌》2006年9月號封面故事〈我的學校不見了─上學好難〉,是台灣媒體第一個大規模報導偏遠小學被廢問題,報導過去多年來在社會毫不注意下,無聲無息地全國偏遠地區共被裁併掉近150所小學,讓偏遠、經濟與家庭都弱勢的小孩,連受教權都受到影響。此篇報導引起極大迴響,並與伊甸基金會推出首屆公益創投專案,協助偏遠小學轉型。 2007年推出〈偏遠學童餓著肚子上學去〉報導,並由伊甸基金會於報導後募款500多萬元,協助800多位偏遠學童一年的早餐費用,今年仍持續第二波的早餐募款作業。
今年《遠見雜誌》耗時兩個月上山下海地報導弱勢孩子下課後缺乏照顧的情況,探討公部門及民間機構投入的課輔資源效益,以及課輔資源到不了或不足的角落;再度與伊甸基金會攜手,啟動「大象牽小象.象圈工程計畫」,希望募集大眾資源與社區的力量,要把「愛」、快「樂」與「分」享的能量(音近大象英文 Elephant),傳遞到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孩子們身上,再為台灣的弱勢學童盡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