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zbooks.com.tw/i..."/> http://www.ezbooks.com.tw/i..."/>
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沒有魚的海洋
2011/02/27 19:55:28瀏覽846|回應0|推薦5

沒有魚的海洋

>串連貼紙

http://blog.udn.com/heliopolis2009/4879745" target="_blank">http://www.ezbooks.com.tw/images/umsp_150150.gif" alt="�★《沒有魚的海洋》為魚發聲,串連拿好禮!" border="0"/>

抓魚、吃食與養魚

一九九九年底,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時,媒體採訪有管理學之父、趨勢大師中的大師之尊稱的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詢問二十一世紀哪一個產業會最興盛?結果大師的回答跌破大家的眼鏡:「養殖漁業。」因為彼得杜拉克已從各種實際數據中推論:「二十一世紀海洋的魚即將被人類捕光,因此人如果還要吃魚的話,只有靠養殖的 !」
        事隔近十年,國際最負聲名的<科學>(Science)雜誌,刊登了由歐美跨國學者聯合的研究報告警告:「如果過度撈捕(亦即過漁)以及海洋遭受污染的趨勢不變,到二○四八年,人類將再也享受不到海鮮 !」
        先不看其他國家狀況,享譽國際,素有世界漁業大國,超會捕魚的臺灣漁業而言,臺灣烏魚捕撈總數從兩百七十萬尾減至近年每年二十萬尾不到,二○○九年捕的黑鮪魚數量也不到十年前的四分之一,蚵仔減少五分之一,透抽少了四分之三。
        其實我們真的很會捕魚,近年已被禁用的流刺網是用單絲尾龍編織而成,長五十公尺,深十公尺的網片,往往連結數百至一千片,總長度三十公里到四十公里長的魚網,飄浮在海面上,攔截捕捉所有游過的魚群。
        這種有「死亡之牆」之稱的網具被禁用之後,我們也發明了嚴重傷害珊瑚礁的漁具―一種大小通吃的三層圍網;等到三層圍網被禁用後,聰明的臺灣人又用二層或四層底刺網漁具來規避查緝。
        臺灣人真的很喜歡吃海鮮,幾乎已經到了無所不吃的境界,從最大、最貴的吃起,鯨鯊、象鯊、蝠魟、鮪、旗魚、翻車魚⋯⋯一直到稀有的魚種、魚卵甚至連仔稚魚、魩仔魚也不放過。前一陣子看到旅遊雜誌的廣告宣傳:「珊瑚礁魚類美麗又可口」,差一點沒有昏倒 !珊瑚礁有海底的熱帶雨林之稱,珊瑚礁魚類魚「種」雖多,但是「數量」卻很少, 生態體系又十分複雜脆弱,「不吃活海鮮,以免吞噬海中熱帶雨林」是國際保育組織十多年來大力宣傳的保育行動,我們的媒體怎麼這麼沒常識啊? 
        那麼該吃哪些魚,才能又健康又環保?簡單講最好是選擇食物鏈底層的生物為主,如水母(海蜇皮)、蚵仔、淡菜、魷魚、虱目魚、沙丁魚、鯷魚、鯡魚、鯖魚⋯⋯等。有人會認為,吃人工養殖的是不是對海洋魚類比較沒有傷害?其實這也不一定,有許多養殖魚類只能餵食海中抓來的小魚,比如養殖鮭魚或鮪魚,生產一公斤的黑鮪需要二十公斤由鯷魚、鯡魚組成的魚飼料,非常不划算。有人拼命吃魚,當然就會有人努力捕魚;幸好,也有人竭盡心力復育海洋的魚類資源。
        前陣子到澎湖縣政府演講,順便參觀了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這個正式編制員額只有三個人的養殖場,一年復育了七十萬尾的黑鯛、石斑魚,百萬尾的斑節蝦、沙蝦,十萬隻澎湖本地產的遠海梭子蟹,以及二十萬粒的九孔、銀塔鐘螺⋯⋯等貝類。
        精神奕奕卻又顯然睡眠不足的水產種苗繁殖場場長張國亮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各種螺類的復育方法,同時海膽的培育也是未來重點,另外也在研究各種大型藻類的培養,希望給當地民眾除了種紫菜之外,還有其他多種選擇。
        這個種苗繁殖場將採集的魚蝦貝類人工飼養後,進行採卵,並孵化培育,從仔稚魚養到幼魚,然後再放流到澎湖近海,增加澎湖的漁業資源。
        不過這個已有四十年歷史的種苗繁殖場除了「養魚來讓漁民抓」之外,張國亮朝著場區四周不停的比劃著說:「未來這裏將會有種苗生產暨海洋生態大樓。」除了增加繁養的產值之外,還能提供學校的海洋教育,甚至生態旅遊觀光,讓更多的孩子與民眾除了親近海洋之外,也能夠進一步瞭解海洋。
        海洋學家奧爾曾說:「假如我只能說一件威脅海洋健康最可怕、最危險的事,而又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那就是人類的無知。」的確,當我們瞭解什麼魚可以吃,什麼魚不可以吃時,才能夠確保我們的孩子還吃得到魚。

↑本文摘自《沒有魚的海洋》【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_推薦導讀】 / 山岳文化_日月文化出版集團
延伸閱讀
【贈獎迴響】為魚發聲,串連拿好禮 
>
【新書介紹】沒有魚的海洋──揭開超級掠食者的大屠殺真相
> 甚麼!我的鱈魚堡呢?
> 漁撈是盲目的,而造成的浪費也是巨大的。
>
只為了一道珍饈,每年有大約三千萬至五千兩百萬的鯊魚被殺…
串連小貼紙

甚麼!我的鱈魚堡呢?

-無聲無息的消失-
       海洋世界是一個奧妙的神祕世界,是完美犯罪的絕佳地點。少有線索、沒有討厭的目擊者、沒有調查員。海洋物種是如此多樣化,牠們更可能神不知鬼不覺地消失。今日的海洋中可列出二十三萬(只佔總生物多樣性的15%)個物種,然而每年的清單卻會增加一千三百到一千五百個新物種。單是魚類便佔所有脊椎生物半數以上,脊椎生物總共有四萬八千種。就分佈狀況來看,58%的魚類為海洋物種,41%為淡水物種,1%則是生活在這兩種水域之間。在被描述出來的一萬四千五百種海洋魚種當中,大部分(69%)生活在不深的水域,像是珊瑚礁地區。只有2%生活在廣闊遠洋水域的水面上(主要為表層魚類)。根據卡爾頓(Carlton)在一九九九年所建立的清單,在過去三百年當中,只有幾種海中物種從深海裡消失,而且並沒有任何魚類消失的確實證據。僅有十二種海洋物種被視為絕種,包括三種海洋哺乳動物、五種鳥類,以及四種軟體動物。
       不過在二○○三年,一位英國研究人員尼克•杜爾韋(Nick Dulvy)與他的合作夥伴發表了一份更為完整的研究報告,依局部、地區或全球的規模,建立絕種的海洋物種的全貌。他們的報告嚴格多了。這支團隊對一百三十三種絕種的動植物進行考證(哺乳動物、鳥類、魚類、軟骨魚類、棘皮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環節動物、腔腸動物及藻類)。就所使用的研究技巧來看,這個數字被視為是絕種數目的低假設。
       一種生物從最後一次被見到,一直到牠被宣佈絕種為止,平均期限為五十三年。導致絕種的因素很多。不過開發看來是主要因素(55%),接著則是棲地的喪失或惡化(37%),其餘因素則是物種入侵、氣候變遷、污染或疾病。由於過漁而導致局部或區域性絕種的物種包括海獺、海象、儒艮、多種魟魚、鯊魚以及珊瑚礁魚類。在魚類或是軟體動物方面,我們可以舉出在春天產卵的冰島鯡魚,以及東北太平洋的鮑魚。許多熱帶海洋魚類因為是混獲,所以遭遇同樣命運,例如魟魚。
       二○○七年時,蒙特盧納(Pablo del Monte-Luna)與其合作夥伴發表的一份研究顯示,杜爾韋所提出的數字有時過於誇大,好幾種群體甚至被誇大到接近百分之五十。某些被宣布絕種的物種其實還活著,最近甚至還被統計出幾個樣本。東北太平洋的海獺數次在加州被看到,五隻儒艮也在中國海岸被看到。如果說灰鯨已從瓦登海(Wadden)及大西洋消失的話,牠們在太平洋倒是數量眾多。杜爾韋宣稱絕種的幾種魚類及鯊魚,偶爾會在海洋學考察活動中被觀察到,或是在漁獲的樣品中被看到。一九六○年代法國漁場停止捕獵灰鰩(Raja batis),一九八○年代愛爾蘭海以及北海的大部分漁區也禁止捕獵,一直要到這時,人們才開始累積此物種絕種風險的跡象。不過牠始終出現在東北大西洋某些有限的區域中,儘管很低調。同樣的,另一種人們以為在一九九八年絕種的大魟魚(Dipturus laevis),又偶爾在難以用拖網捕獵的庇護區被觀察到。
       關於海洋多樣性的知識既分散且零碎,而且不易取得。在陸地上,我們有時可觀察到某物種的死亡。一九一四年九月一號,最後一隻美國旅鴿(Ectopistes migratorius)在辛辛那提的動物園死去了,然而牠卻曾是數量極豐的物種。在海中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宣布某物種絕種,即使談不上危險,也是很棘手的事。無論如何,海洋物種保育問題讓許多關於海洋生態系統運作的偏見站不住腳,這個運作模式從前被漁業視為是既定成果。
從前人們尤其認為,跟陸地動物相較,海洋動物較不易絕種,因為牠們在化石的紀錄中,一般都出現得比較久。矛尾魚(Latimera chalumnae)以及其他多種今日瀕臨絕種的海龜,似乎無法證實這項假設。最後,漁業的基本教條也站不住腳了:繁殖力強的魚種並不比其他物種不易絕種!
        漁業還建立在另一個並不總是被公開表達出來的論點上,根據此論點,漁場出於經濟考量,會停止捕撈變得過於稀有的物種―然而事實卻經常不然。一方面,如同我們在下一章即將看到的少有漁場是單一物種的,而且存在眾多混獲。即使漁場停止鎖定瀕臨絕種的物種,還是有可能繼續捕撈到牠們。另一方面,許多物種變得稀少後,價格便愈來愈貴,因此更令人覬覦。許多大型底棲魚類(住在水底附近),例如石斑,便是一例。諸多物種如今被視為奢侈美食,例如某些大型珊瑚礁魚類(蘇眉魚或南方黑鮪魚),或是被當作催情物,例如海馬(Syngnathidae),以及有錢的日本饕客愛吃的危險河豚。
       物以稀為貴。黃唇魚(大型石首魚科)的魚鰾可高達每公斤六萬四千美元,而在倫敦機場,現在每公斤鱘魚卵要價超過三千五百英鎊。同樣的動力也適用在養魚愛好者身上,他們尋找顏色、體型充滿異國色彩的稀有魚類。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紅皮書列出易危與瀕危物種,其中包括多種魚類,像是大西洋鱈(Gadus morhua)、北海黑線鱈(Melanogrammus aeglefinus)、南方黑鮪(Thunnus maccoyii)、多種鯊魚,以及大石斑(Epinephelus itajara),這標示了一個轉捩點。今日紅皮書上包含一百種以上的海洋魚類,牠們的豐度大量減少,或是局部地區的族群已經絕種。人們進行辯論,以確定這些物種是否真的遭到絕種的威脅。辯論持續著,與此同時,漁場消失了,遭到濫捕的物種愈來愈罕見,而眾多海洋物種的滅絕出現在眼前。
 

↑本文摘自《沒有魚的海洋》第二章---無聲無息的消失 / 山岳出版 ‧ 日月文化出版集團

延伸閱讀
>  【贈獎迴響】為魚發聲,串連拿好禮 
>  
【新書介紹】沒有魚的海洋──揭開超級掠食者的大屠殺真相
抓魚、吃食與養魚
漁撈是盲目的,而造成的浪費也是巨大的。
> 只為了一道珍饈,每年有大約三千萬至五千兩百萬的鯊魚被殺…
串連小貼紙

漁撈是盲目的,而造成的浪費也是巨大的。 估計每年有2700噸生物被拋棄海中…

       伴隨漁船進港的海鷗叫聲,是經常與大海及捕魚相連的刻板印象之一。這些度假的影像其實掩蓋了海中捕魚的一個重大問題,那便是拋棄物及混獲。因為海鷗會耐心等待漁夫將他們不感興趣的魚廢物丟到船外,接著便衝向前飽食一頓。事實上,當漁夫將釣竿拋入水中時,儘管他經驗老到,還是不知道究竟是海鰻、無鬚鱈,或是鯊魚會上鉤,也有可能是海鳥。即使他用漁具鎖定特定物種,他的漁法大多不具選擇性。幾十或幾百公里長的延繩釣便是如此。無數魚鉤以誘餌吸引魚兒上鉤,不過它們也可能釣到鯊魚、海龜,甚至是海鳥。刺網或是拖網可能將牠們困在尼龍網眼當中。
       漁撈是盲目的,而造成的浪費也是巨大的。如果我們將漁撈與打獵相較的話,它便顯得很可怕。那就好像我們決定拿炸彈或毒藥將整座森林的動物殺光,為的只是獲得有經濟利益的物種―海洋族群遺傳學家尼爾斯•萊門(Nils Ryman)直言無諱地表示。陸地生態學家有理由為這些作法感到驚訝。這種事情若發生在森林裡,必定會遭到眾人譴責。
       所謂的「混獲」通常指的是非目標物種。而拋棄物指的是被丟回海中的物種,牠們有時是活的,不過經常是死的。事實上存在著許多種狀況。英文中存在著十八種以上的字眼,用來指稱海中拋棄物,分為有意或無意被捕獲,是否為禁捕物種,是由合法漁民或幽靈船隊所捕獲⋯⋯ 等。被無意捕獲的物種非常多樣化。我們可以發現未販售的魚類,或是有在販售、但體型太小的物種,此外還有海鳥、烏龜、哺乳動物,或是人們不知如何處置的海洋無脊椎動物。
       漁撈是承襲自舊石器時代的最後一項大型採集活動,不過極為複雜的科技,以及船上相當有力的馬達,讓這項活動變得極具毀滅性,而拋棄物及混獲也大量增加。人們開始注意到這些損害不過十幾年的時間―當時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表了首批全球評估報告。
       就魚類來說,人們多少可以接受這個現象,因為物種數量還算豐富。可是就鯨魚來說,損失很快就成了嚴重問題。鯨魚的體型、力量,以及漁民所冒的風險,使得漁民經常不得不將他們剛捕殺的動物拋棄在海中。在南極洋及北極洋,由於浮冰可能為船隻帶來危險,船隊經常會拋棄許多剛捕殺的眾多鯨魚。一位在一八五三年登上捕鯨船的外科醫生列舉出一些船隊,他們平均每十次有八次會失去剛擊中的鯨魚。有時這些死去的鯨魚被撈回時,經常已解體得不成樣,使屍體無法再被使用。隨著捕魚技術及船員熟練度的改善,漁獲量也隨之增加。十八世紀末時,被擊中並被加工為鯨魚油及其他產品的鯨魚比例為百分之三十到六十,不過這仍然很低。自一七三 ○年起,巴斯克人便告發這些損失,我們認為這些損失又加速減少格陵蘭與加斯科尼灣的鯨魚數量。
       即使漁民根據鎖定的物種,採用合適漁具,或是到這些物種集中的海洋地帶捕撈,還是有可能捕抓到其他物種。而許多參數也使得他不得不扔掉一部分捕獲物,包括魚的體型可能太小,貨物過多會把價格壓低,漁獲量多到無法處理,或是魚群的年度總容許捕獲量已經達到了⋯⋯所有這些非目標死魚便從甲板被扔到海中。因此,在加斯科尼灣所使用的拖網,原本是設計來捕抓江鱈與無鬚鱈的,卻也會捕獲數量驚人的其他海底物種、珊瑚、軟體動物、海藻、環節動物、多毛綱環節動物、蛾螺、海龜、水母、寡毛綱環節動物、螃蟹、各式各樣的魚類⋯⋯這是一場不可思議的大屠殺。
       人類只食用相當有限的魚種,這一點又加劇混獲現象。舉例來說,在表層魚類漁場中,我們估計有一百八十六種物種被捕抓,當中有七種(鯷魚、鯡魚、南非及日本沙丁魚、柳葉魚、竹筴魚、鯖魚)代表全球漁獲物的一半。
       海中拋棄物很難量化,因為在這個領域並不存在著可靠的官方統計數字,儘管多位研究者試著做出評估。在這方面,仍然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具權威性。艾佛森(Alverson)與合作夥伴在一九九三年發表一份報告,仔細檢查了所有他們找得到的關於海中拋棄物及混獲的出版品,全部大約有八百二十份研究。他們因此得以為五十五種捕獲物,以及六十三種海上拋棄物,建立一份全球性的資料庫。
       他們的分析證明了問題的嚴重性:估計每年有兩千七百萬噸生物被拋棄海中,而一九七七年的漁獲量為七千七百萬噸。換句話說,這一年的混獲超過全球總漁獲量的三分之一。這個數字一宣布,眾人一陣愕然,這表示許多生態系統失去了稚魚―原本應留待日後再捕抓的―以及許多保育類物種白白被毀滅。這個巨大的數字其實符合海中拋棄物的最小估計值,而休閒漁業並沒有被算進這些統計數字裡。在西北大西洋有歐洲漁場在運作,當地的拋棄物據估計為三百七十萬噸。在加斯科尼灣的無鬚鱈拖網漁場,總漁獲的一半被拋棄,而在諾曼第布列塔尼灣的灰鯛拖網漁業中,目標物種重量不到總漁獲的三分之一,被捕的魚有百分之三十體型過小,科學學院在二○○三年的報告中如此指出。
       在拋棄物及混獲方面,不同漁場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有些漁場可以捕獲它們所販售的物種,像是亞洲或非洲的許多人工漁場,其他漁場則會帶回許多「不受歡迎」的物種,牠們會從甲板上被丟出去,可是那時牠們已經死了。艾佛森估計拋棄物的數量介於一千八百萬到三千萬噸之間,並將矛頭指向熱帶蝦漁場。光是這些漁場便有將近一千萬噸的拋棄物。要在印尼、泰國或菲律賓捕抓一公斤的蝦子,估計需要捕抓五到十公斤的生物、小魚、海葵、海星或小螃蟹。運氣好的話,某些漁場對海洋動物區較不具毀滅性,像是槍烏賊、烏賊或是章魚漁場。但也不要因此便認為,製造較少混獲的漁場,例如鮪魚圍網漁場,便可以被稱為環保或是永續漁場。不見得如此,而且差得很遠。
       二 ○○五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基蘭•凱勒爾(Kieran Kelleher)更新並豐富艾佛森的報告。根據他的估計,在七千八百三十萬噸上岸的漁獲中,有七百三十萬噸的拋棄物,也就是佔百分之九,而非先前報告所提出的百分之三十五。情況明顯改善。這些數字被宣布之後,德克•賽勒(Dirk Zeller)與丹尼葉•波利還是解釋,這並不是真的好消息。他們並不否認拋棄物減少,可是認為這是因為十年來,許多新物種被販售作為食用,而沒有被拋棄的緣故。對他們而言,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字所顯示的,反而是全球漁獲量大幅減少。
       因此拋棄物的減少其實也令人擔憂,要如何加以詮釋也很棘手。突尼西亞的加貝斯灣(Gabès)是地中海最重要的養殖場之一,在此作業的拖網漁船的例子有助於我們了解這一點。在一九八○年代,沿海漁場的拋棄物,為每小時的拖網捕魚製造五百公斤的拋棄物;到了最近則是下降到二十公斤。蝦子漁場也有類似的下降狀況,就每公斤被捕獲的蝦子而言,拋棄物的重量由九公斤降到兩公斤,但是漁場並未採取任何特別措施。突尼西亞研究人員對此所做出的解釋是,加貝斯灣眾多的底棲物種數目豐度大量減少。因此無須興高采烈,拋棄物的減少似乎與海洋動物區的摧毀有關,而非漁撈作業明顯改善。      

 ↑本文摘自《沒有魚的海洋》 第三章──漁撈,盲目打獵/ 山岳出版 ‧ 日月文化出版集團

延伸閱讀:
>  【贈獎迴響】為魚發聲,串連拿好禮 
>
【新書介紹】沒有魚的海洋──揭開超級掠食者的大屠殺真相
> 抓魚、吃食與養魚
甚麼!我的鱈魚堡呢?
只為了一道珍饈,每年有大約三千萬至五千兩百萬的鯊魚被殺…

串連小貼紙

只為了一道珍饈,每年有大約三千萬至五千兩百萬的鯊魚被殺…

      《沒有魚的海洋》--內圖

       鯊魚鰭在海面上穿梭,這是電影〈大白鯊〉的主要畫面。牠成為泳者致命危險的象徵,不過其實應該是這些掠食者所面臨的威脅之象徵。

 

      鯊魚比人類更早出現在地球上,距今已有三億五千萬年歷史。在過去七千萬年當中,牠們可說並沒有演進。最可怕的史前鯊魚無疑是巨齒鯊(Carcharocles megalodon)。牠的身長將近十五公尺,應該可以兩口吞掉一頭母牛。牠的牙齒可以長達十五公分,體型也比現今最大的魚―鯨鯊―還要龐大,不過兩者的攝食習性並不相同,這隻溫和的鯊魚只吃浮游生物。

       與鯊魚同時代的物種數目高達四百六十種以上,牠們的體型已經不再如此龐大,某些甚至只有幾十公分。鯊魚是舉世無雙的泳者,幾乎全都擁有可怕的下頜以及幾排牙齒,讓牠們可以捕抓魚類與槍烏賊。與其他魚類相較,鯊魚的發育周期相當長,要好幾年才會達到性成熟。牠們可懷有一至數胎,懷孕期為十二到二十四個月。外海的鯊魚通常不是漁撈目標,不過有多種鯊魚卻是鮪魚、劍旗魚及馬林魚的混獲,牠們被延繩、巾著網,甚至是流刺網所捕獲。

       我們經常聽到人家說鯊魚始終是海霸王。不過牠們的數目是否真的多到會危害海洋?或者牠們只不過是孤獨的掠食者,人們只會偶爾碰到牠?為了回答這些問題,茱莉亞•鮑姆(Julia Baum)與藍森•麥爾斯(Ransom Myers)試著評估過去五十年間墨西哥灣鯊魚豐度的變化
。他們研究了不同的海洋學活動,以及漁業統計數字,尤其是延繩釣漁船的捕獲量,這些漁船不只捕撈鮪魚,也會抓到鯊魚,借助於模型,他們重建了十種鯊魚過去族群的豐度。結果驚人。最常見的鯊魚之數量可能減少了百分之九十九點三。其他物種則可能減少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九。不過並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鯊魚的消失,甚至連漁民也沒有意識到,因為他們並未真的將鯊魚當成目標。然而事實不容改變,鯊魚曾是海洋生態系統中數目眾多的物種,如今卻變成稀有動物。就連漁民本身也忘記,鯊魚曾是海中的大掠食者。

       一九三七年之前,在加州以及其他地方,人們幾乎不捕獵鯊魚。鯊魚肉以魚片的形式被販賣,魚翅則是在脫水之後被外銷到亞洲市場,在那裏它們會被磨碎,做成湯的佐料。一九三七年時,營養學家發現有一種鯊魚(翅鯊,Galeorhinus galeus)的肝是所有食品中維他命A含量最高的,關心自身健康的美國人尤其覬覦。對於鯊魚肝的需求暴增。幾年當中,價格達到頂點,每隻鯊魚從五十美元漲到一千美元。漁場急速發展,原本無意捕抓鯊魚的漁場也開始追捕。剛開始漁民以有餌釣線捕抓鯊魚,不過很快便發現,用刺網可以大量增加收益。在不到兩年的時間中,漁獲量增加十倍,船隻數目增加到六百。一九四四年,加州漁場潰滅,漁民必須轉向其他活動或物種。不到十年的時間,這項天賜食物便耗竭了。這是狹義捕鯊的極少數例子之一。

       我們很難獲得關於捕鯊的可靠統計數字,因為牠們大多時候都是與其他物種一起被捕抓。牠們經常是以間接的方式被抓,或是釣線,或是遠洋漁船的巨大漂網,亞洲國家喜歡鯊魚肉、魚肝油,更喜歡魚翅,魚翅的需求量暴增。每年有大約三千萬至五千兩百萬的鯊魚被殺,相當於一百七十萬噸。一九八○年代前,魚翅羹是中國南部的一道珍饈,現在則是全國皆然。香港的魚翅市場占全球市場的百分之五十。價格從每公斤六十美元上漲到一百美元,某些罕見品種甚至可高達每公斤七百美元。

       割鰭棄身(finning)是慘無人道的行為,漁民將魚鰭切下來後,便扔掉奄奄一息的鯊魚,讓牠在海中死去。大掠食者的英雄末路。在一九八○年代的塞內加爾,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幾十隻被釣到或是被刺網捕抓到的鯊魚被堆在海灘上,牠們的鰭被切掉,曝曬在陽光下。漁民取走魚鰭後,將剩下的魚身丟棄。今日我們很難在塞內加爾的海灘對鯊魚進行取樣,因為牠們在當地已經變得很稀少。

       美國於二○○○年禁止在其水域進行割鰭棄身。歐洲也在二○○三年效法,禁止所有漁船在所有漁區進行割鰭棄身。只有規定漁船須將鯊魚完整裝上船,才能限制割鰭棄身的作法,不過好幾個歐洲國家,包括法國與西班牙,卻投反對票。最近法屬玻里尼西亞禁止捕獵鯊魚,除了傳統烹飪上會使用的灰鯖鮫以外。然而走私卻甚囂塵上,當正在蓬勃發展的市場遭到禁止時,經常會發生這種狀況。二○○二年八月,十五噸魚鰭在夏威夷水域的「鑽石國王二世」船上被查獲,這表示在一個有限的地理區域中,有一萬八千隻鯊魚遭到殺害。

       大白鯊是瀕臨危險的保育類生物。最近我們在美國一名亞洲轉賣商的處所發現二十一塊這個極罕見物種的魚鰭。基因研究證明,存在著一個完全不合法的大白鯊魚翅市場,避開了所有統計數字。在香港,這種高價值產品的商業活動組織嚴密,而且有利可圖。

       太平洋中部及南部的捕獲量被大大低估,一九八九年時,人們估計當地的捕獲量大約為八萬四千噸。被捕撈最多的物種―鋸峰齒鮫―每年被遠洋漁隊捕獲的數量高達六千五百萬隻。由於有流刺網禁捕令,我們原可預期這些副漁獲量會大幅減少。不過幾年後所做的一項評估顯示,就整體太平洋而言,捕獲量介於二十八萬三千至四十七萬噸之間。史蒂芬•霍爾(Stephen J. Hall)在他關於生態系統動力學的書中不無諷刺地指出,巾著網漁場的意外捕獲量增加是
因為漁民在環保人士的施壓下,想要避免意外捕抓海豚,便將他們的漁撈努力放在集魚設施上,而那裏的鯊魚數量卻是最多的。

       在歐洲,主要的「生產」國是西班牙,他們在二○○四年宣稱有五萬一千噸(全歐洲為十一萬四千噸)的產量,還有法國(兩萬一千六百噸)、聯合王國(一萬六千噸)、葡萄牙(一萬兩千噸)。歐盟在鯊魚的國際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不斷提高它在香港魚翅國際市場的參與度。對於糟塌海洋生物性,法國也須負起責任。被食用最多的鯊魚是小貓鯊、白斑角鯊、星鯊與鼠鯊,人們繼續在優島捕抓。在魚販的攤子上,前三種都以「小鮭魚」的名字出現,第四種則是「小海牛」,試著想讓人忘記那是鯊魚。

       像法國發展研究院的貝納•塞瑞(Bernard Séret)這樣的專家,認為歐洲所捕抓的鯊魚在幾十年當中減少了百分之六十六。不過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它關於漁業及水產養殖全球狀況的最新報告中,對於高度洄游鯊魚有超過一半以上的魚群遭到濫捕感到憂心

↑本文摘自《沒有魚的海洋》 第五章──脆弱的大自然與超級掠食者/ 山岳出版 ‧ 日月文化出版集團
 延伸閱讀
【贈獎迴響】為魚發聲,串連拿好禮 
>
【新書介紹】沒有魚的海洋──揭開超級掠食者的大屠殺真相
>  抓魚、吃食與養魚
> 甚麼!我的鱈魚堡呢?
漁撈是盲目的,而造成的浪費也是巨大的。
串連小貼紙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tinia&aid=4929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