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假僧人現象的挑戰與應對
2012/04/19 12:03:12瀏覽112|回應0|推薦0

  假僧人現象的挑戰與應對

 [ 作者: 魏德東 
2012年4月17日  佛學研究網

    4月以來,兩位京漂歌手以「北京和尚兄弟」的名義開設微博,然後剃著光頭、身穿疑似僧裝在光天化日之下飲酒、邪淫、聚財,刀刀致命,向著佛教的命門砍來。凡此種種,又無不以微博等網絡形式向全社會公開。4月7日,這兩男兩女居然走進中國佛學院所在地北京法源寺,終於被佛僧認出、報警,被警方帶走。

  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就在「和尚兄弟」還在警察局的時候,網絡上又出現了一位疑似比丘尼。疑似比丘尼在一間辦公室與一位城管親熱,照片不堪入目。與上例類似,這些人還是利用網絡大張旗鼓地招搖,由此判斷,十有八九這也是一位假比丘尼。

  從法律層面講,這些假冒宗教名義、侵犯佛教的名譽權,甚至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自然會受到法律的懲罰,是比較容易處理的。真正對佛教和社會提出挑戰的是,那些沒有按照佛教儀軌出家,也以僧裝出現,但在與政府部門有關的寺廟從事佛教服務的假僧人,當如何對待?今年的1月4日,《中國新聞週刊》發表了《被承包的「信仰」》一文,揭露「這是一門新的生意,不要技術,不需廠房,打的是廟宇的主意,靠他人的虔誠和信仰攫取暴利」。更有一些被僱傭的假僧人,為了謀取經濟利益,在寺院利用算命、看相、指點迷津等手段,對遊客進行宗教層面的恐嚇與訛詐,日復一日地以貌似合法的形式損害著佛教、道教等中國傳統文化的名譽,誤導著大眾的宗教認知。而這種情況又往往發生在五台山、少林寺、泰山等風景名勝區域,社會影響巨大。

  從政府管理角度講,社會危害巨大的風景名勝區的假僧人,一般都與當地的「假道場」緊密相關。這類假道場,一般都沒有經過宗教事務部門登記,而由園林、文物、文化、風景區、開發區等單位直接或間接修建,僱傭真、假僧人,開門贏利,最容易隱藏騙人騙財的現象。有的場所則冠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站」、「老年活動中心」、「文物保護單位」等名義,予以身份的合法化。假道場存在的基本原因顯然是真道場的不足。以北京市為例,1947年登記的佛寺道觀是1500家,目前則只有10多家,而北京市的人口由200萬增加到了2000多萬。在龐大的泰山風景區,登記的活動場所有5家,根本不能滿足信眾燒香拜佛的需要,於是景區又自己開放了10多家未獲得宗教場所登記的寺廟。

  合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何以如此之少?當前,宗教事務管理部門有些人依然認為信仰宗教的人,少一點比多一點好,落實到政策層面,就是抬高宗教場所登記的門檻,限制宗教場所的數量,想當然地認為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宗教活動場所數量已經基本能夠滿足民眾的宗教需求。這一判斷脫離了宗教發展的實際,使得最近10多年來出現的大量宗教場所,包括園林局等部門修建的場所都得不到合法登記,進而成為假僧人、假道士騙人騙財、擾亂旅遊與社會秩序的淵藪。

  如何對待目前客觀存在的大量的未登記宗教活動場所?思路有兩個,一是明確宗教事務的專管權,園林、文物等非宗教事務部門不得直接或間接經營宗教活動,將所有宗教事務交還宗教事務局。第二,宗教事務局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民眾的宗教需求,對於上述未登記場所,凡是達到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要求的,一律予以登記;對於個別方面未達到要求的,積極創造條件,使其符合要求後,予以登記。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宗教界的作用,去假存真,提高宗教服務的水平,滿足民眾的宗教需求。如果做到這兩條,風景名勝區的宗教混亂現象將得到根本遏制。

  換個視角看,眾多假僧人、假道場的出現,客觀上說明僧人、寺院有被假冒的價值,如同很多人喜歡購買假名牌一樣,被假冒未嘗不是一種光榮。這至少說明在風雲詭譎的現代化浪潮中,佛教、道教等中國傳統宗教終究經受住了衝擊,贏得了存在的合法性。而克服假冒偽劣的方法,根本上講有兩條,一是提高民眾的「購買力」,落實在宗教層面,就是提升大眾的宗教與人文素質,培養民眾的正知正信;另一方面則是名牌降價,提供更多物美價廉的優質精神產品。在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傳統宗教如何普門大開,普度眾生,可謂任重道遠。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6352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