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宗教慈悲喜捨 驅動科學動力
2016/03/29 22:11:11瀏覽103|回應0|推薦0

宗教慈悲喜捨 驅動科學動力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60328 15:08:16)「美國量子物理學家卡法托斯教授六日來訪,…」談到世間萬物皆由肉眼看不見的量子組成。上人肯定,科學契合佛法,說世間萬物本質皆空, 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即『空中妙有』,但人們會起心動念,就『有』人間萬物萬象。3月16日的大愛感恩科技同仁讀書會,讀到《慈濟月刊》2016年1月12日 到14日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之靜思語:「放大『我』,壓縮心靈空間;縮小『我』,擴大容人心量。」告訴我們,現代人總是把『我』放得很大,這樣當然會壓縮到 別人的空間。如此,要如何他人的認同與善意對待?所以 證嚴上人說:「縮小自己,退後一步,就有更廣大的空間可以容納人、與人結好緣。」這個道理不難懂,但我們往往執著於『你錯我對』,爭執衝突自然就容易發 生。

今天的這場讀書會對於同仁們來說,應該相當熟悉,因為內文記載的那段時間,證嚴上人行腳到台北、主持一 場又一場的「北區授證與歲末祝福」,同仁亦曾身歷其境、及參與〈出泥蓮花〉經藏演繹。所以,文字間的事、物,彷彿歷歷在目,清晰的回到腦中,似乎才是昨天 發生過,事實上,已經兩個月過去了。若用以印證『空』與『有』的道理,這段事蹟似是『真空』、實則『妙有』!

宗 教與科學的關係是甚麼?呂怡德分享1月2日上人談到「佛法將眾生造因、結緣、得果、受報的道理分析的很清楚,若能讓大家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就比較容易有 共知、共識、共行。」同仁們均認同「科學與宗教並非兩個極端,」,以越來越劇烈的氣候變化為例,科學觀測提醒大眾做好防範,世間種種問題源頭在人心,慈悲 喜捨的宗教精神,正是驅動人們運用科學服務大眾、解決世間災難問題的動力。

年輕人多相信科學,但楊竣翔從讀 書會中印證「科學與宗教是相輔相成」。竣翔還分享『覺悟有情人』,上人說菩薩是「覺悟的有情人」,他的體會是「覺有情」也是說能夠覺悟世間的苦,讓我們珍 惜己身之福,進而真誠付出助人。竣翔還與大家分享自己在慈濟東區會所另一個讀書會的心得法喜,五十年來上人帶領慈濟人以分分愛心、寸寸感情行菩薩道,希望 不只是手心向下救濟貧苦,還向上提升愛心能量、淨化人心,所以『薰法香』非常重要。上人更進一步叮嚀:「不只是腳步跟隨,最重要的是心念要跟隨。」讀到這 段,大愛感恩科技同仁深感自己是很有福報的一群人,可以天天沐浴在上人的教育之中,將上人的法應用在工作中,修養自己的身、行『向善、向上』,再進而影響 更多的人『共行』:秉持大愛、起於行動、注重服務。

虞珊明導讀之1月6日到8日,分享從標題『信、願、行』 回想上人最近一再提到「共知、共識、共行」,從「『信』為道源功德母」是對於『正法』要先深信,上人殷殷教誨、期盼人人聞法,這是在建立『共知』的環境。 願力則是形成『共識』的氛圍。有願放在心裡,若沒有身體力行,正如耕田而不播種,皆是空過因緣。所以要身體力行,而且是人人凝聚力量『共行』。

針 對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發表觀測紀錄,認為今年的『聖嬰現象』可能成為氣候破壞力最大的一年。虞珊明問:「大家知道甚麼是『聖嬰現象』 嗎?」鑒於大多數人可能無法完整說出甚麼是『聖嬰現象』,於是透過一段教學影片向大家解釋,「聖嬰」一詞源自西班牙文,意為上帝之子,是100多年前南美 洲 秘魯和厄瓜多的漁民用來稱呼發生於聖誕節前後,祕魯附近海域海溫異常偏暖的現象。「聖嬰現象」大約每二至七年發生一次,其週期可達一年半到二年之久,然後 像鐘擺一樣,逐漸回復。有時在回復過程卻擺過了頭,造成東太平洋的表水溫反而更低,就被稱為「反聖嬰現象」。

『聖 嬰現象』對全球影響最大的就是天氣與氣候,它讓該下雨的地方不下雨,不該下雨的地方卻出現大洪水。簡單說,在『聖嬰現象』期間,南美洲、熱帶東太平洋附近 地區降雨增加,發生豪雨及水災之機會增高。西太平洋地區印尼、菲律賓、澳洲北部則較易導致乾旱。聖嬰現象對台灣的影響,依資料的分析主要是在聖嬰年,西部 春季2、3月的降水顯著增加。

上人慈示只是擔心於事無補,需要人人提高宗教情操,戒慎虔誠、做出改變,希望人心淨化,人人依法行事,才能緩和氣候變化、減輕災難。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51770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