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
今天看到中華日報的社論,標題是「兩岸都要為一九四九的亡魂上炷香」覺得有必要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一篇社論的內容:
兩岸都要為「一九四九」的亡魂上炷香 2009/09/06中華日報社論
作家龍應台所著《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是國共成敗史的痛切反思。中國歷史走到一九四九年,出現一道深深的血痕,國民黨是「失敗者」,共產黨是「勝利者」。六十年後回顧這段歷史,龍應台做為「失敗者」下一代,卻以自己的身分為榮,並向「失敗者」致敬。
這種欲哭無淚的思維,來自兩方面:其一、被日本徵召投入太平洋戰爭的「台籍日本兵」,與一九四九年來台的兩百萬國軍,各有滄桑,各有悲苦,卻在台灣發展出一種「溫柔的價值觀」,這樣的文明,在大陸不容易見到。其二、背著「失敗者」身分的這群人,失敗不是他們自己造成的,他們不需要為失敗負責。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一九四九年成立,但勝利的果實卻是苦澀的;因為,國共十年內戰不是一場反侵略戰爭,而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大規模戰役雙方死亡十餘萬甚至數十萬人,小型遭遇戰死亡者數百、數千、數萬。更有難計其數的,是不屬於開戰任何一方的老百姓。
茲舉一例:一九四五年八月到一九四七年十月,河北一個三萬人口的「永年」小城,被共軍足足圍困了兩年,共軍入城後,居民只剩下三千人,其餘不是病死就是餓死。這兩年中,不但貓狗馬等已吃光,連樹皮也剝光,能下嚥的草也拔光。
最慘絕人寰的,莫過於一九四八年的「長春圍城」。當時長春約有一百八十萬居民,有十萬國軍守城,共軍十萬人攻城,指揮官林彪下令圍城,不許百姓出城,要使長春成為「死城」。由於共軍占領了機場,國軍的物質進不去,最後不得不棄城繳械,因為多守一天,百姓就多餓死一些人。
共軍在「圍城」後承認,有三十萬到五十萬百姓活活餓死,這透露一個事實:林彪以人民的性命,迫使國軍投降。參與這場戰役者泣訴,他曾目睹一個嬰兒,餓死時腸子從肛門脫出,未死之前,早已沒有力氣哭泣;也有人在一棟民宅裡,看見一家人死在床上、門後。圍城結束後,逃的逃了,死的死了,活著的老百姓不到二十萬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六十年,十月一日是國慶,許多慶祝活動已次第展開,一部由數十位中港大牌明星聯演的電影《建國大業》即將上映。我們要給中共政權潑一盆冷水,請正視這段歷史,在熱烈慶祝的同時,應為死難亡魂上炷香,說聲「對不起」。
即將滿百歲的中華民國,也應真誠面對這段歷史,因為當初不論以甚麼理由和共軍交戰,在連天烽火中死亡的、妻離子散的,多數是無辜的老百姓。連戰初訪大陸時,陳履安說:「如果我是連戰,到大陸後,會先向大陸人民說對不起。」不論是「勝利者」、「失敗者」,都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歷史,少了這個態度,在兩岸和諧向前行的上空,難免還有烏雲。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曾說:「文明的程度,看你是選擇甚麼記憶。」但記憶成為歷史課題時,就不能選擇,只能虔誠面對,好的、壞的都必須接受。文明的進展如此,國家的進步亦復如此。如今,苦難的一九四九過去了,苦難屬於「勝利者」也屬於「失敗者」;那麼,勝利和失敗就另有定義了。
【一點想法】
1. 社論不客氣的說,中共熱烈慶祝建國六十年大慶,還拍了一部電影「建國大業」,我們要給中共政權潑一盆冷水,請正視這段歷史,在熱烈慶祝的同時,應為死難亡魂上炷香,說聲「對不起」。
我不是「失敗者」的第二代,但我可以體會龍應台的感受。我更重視以台灣人看這一段歷史的觀點,因為我們都是受害者。
2. 廖宜方著「圖解台灣史」在台灣歷史年表和世界歷史年表裡分別有下列的敘述﹕
1949為打擊共產黨人,實旋「懲治叛亂條例」、「肅清匪諜條例」、造成濫捕、濫殺和許多寃獄。台灣省政府實施「三七五減租」,推動「土地改革」,消弭共產黨滲透的可能。進入戒嚴時期,對人民的自由和權利有諸多限制。台灣銀行改革幣制發行新台幣,穩定戰後的通貨膨脹。中華民國政府遷抵台北,大批難民與軍人陸續抵台。胡適倡議創立「自由中國」月刋,鼓吹言論自由。
1949以色列建國,與周圍阿拉伯國家不斷發生衝突。歐美各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兩岸分治。
………………….
…………………
3.記得今年五月在大陸看他們的電視劇,有兩部均標示「建國六十年献禮劇」,一部為「戰北平」,一部叫「人間正道是滄桑」,前者是描寫共軍與國軍內戰「解放」北平的歷史劇;後者描寫兩家族五個年輕人與黄埔一批同窗信仰不同而分道揚鏢,分別加入國民黨和共產黨,踏上殊途後的命運糾葛和人生經歷。
劇中幾乎都呈現老百姓個個厭惡國民黨的腐敗貪汚作威作福的統制,心向愛民如子的八路軍。
一段歷史兩樣情.不同的解讀演繹.這也是兩岸各自表述了.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只希望能尋得一個各有生存空間的平衡點……….
4. 今天台灣各大報的頭版頭條都是台北聽奧開幕的消息,而標榜台灣優先兩岸第一的「旺報」却隻字不提。
我只想問:旺報,你的辦報主旨是什麼?統戰來的嗎?
(2009.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