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必須有體悟,「蘇花公路替代道路」爭議,絕對不只是個案問題,縱向、橫向溝通不良,也許還不足以造成今天的結果,上任月餘,多項政策修修改改,前後矛盾,官員經常前言不對後語,這種系統性的失調,才是劉內閣最大危機。
另一方面,改善蘇花公路危險路段是馬總統的政見,調整油電價、讓試院監院超越黨派也是馬總統選舉期間就提出的主張,這些當初沒有爭議的構想,實際執行時卻是風雨不斷,總統府和劉內閣是否空有清新形象卻缺乏政治能力?已成為馬政府亟需正視的問題。
劉兆玄口中的「蘇花高」,最後變成「蘇花替」;毛治國口中「國道規格的省道」,都是官字兩個口,硬坳成性,證明藍綠皆然,讓人討厭,以為是在改名換運,作風相當鴕鳥。
問題根源,在這項規劃的程序根本未完備,劉兆玄就率性宣佈,官員說該路段環評爭議小,其實也只是交通部所做的主觀認定,未來還是要進行環評,環評過了,表示劉兆玄本事高,沒過,劉兆玄怎麼向滿心期待的花蓮人交代。還是為了不跳票,這個政府已有決心「讓環評做到過關」為止?那何需重新環評?
若把近來所謂的利多政策一樣樣往回推,則可以見到這個內閣的法治、程序精神,並沒有比舊政府高明到哪去。例如,135億元的近貧補助計畫,外界關切財源,劉兆玄打算以預算科目調整解決,偏偏這有違預算法之虞;明知有通膨壓力,行政院仍執意以舉債財源,廣發地方進行擴大內需,昨日主計處果然宣佈總體物價指數創下去年9月來新高,政院政策左手打右手,難怪政黨即使輪替,經濟還是「馬上」拉抬不起來。
馬總統以七百六十萬票當選,民眾對馬總統、劉內閣寄望頗深,但五二○上任至今不過五十天,新政府推動的政策爭議不斷,馬總統定調總統和行政院分居「二線」、「一線」的立場堅持不改,馬總統要當「宅男」卻沒有精於政治操作的左右手協助協調府院黨,劉內閣負責推動政務,至今一樣仍抱持高傲、自負的執政心態。
新政府應深刻體會,如果馬總統、劉內閣不儘速補助政治能力的不足,虛心檢討橫向連繫為何混亂,「蘇花高」危機絕不會是個案,一旦人民覺得對馬政府的呼籲只是「狗吠火車」,也代表人民對馬政府的信心已經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