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搞剛!浮圓仔燖肉圓,真正料理秘訣不只煎煮炒炸
2022/09/21 10:25:26瀏覽5|回應0|推薦0

不同地區會有各自獨特的飲食文化,也有對應的飲食語言,像是日前一篇台灣人愛吃「Q」的外國報導就引起討論。作家陳淑華表示,「Q」來自閩南飲食,文字應寫作「?」,「就像是用臼搗米有黏性,閩南人即使滷肉『火君』或『炕』到爛,也要追求『?塊塊』的口感。」

陳淑華花了4年時間搜羅閩客料理語言,也記錄美國月子廚房經歷不同時代的變化,「以前沒有瓦斯爐,用灶做菜,除了大灶,旁邊還能有衍生出不同變化的煮食方式,也因此有很多煮食動詞。未來人類可能只需要『按』或『轉』,操作烤箱或微波爐就可以了,以前各種煮食的文字和庶民歷史很可惜的就慢慢流失。」

小時候住在彰化的陳淑華,即使後來全家搬到台北居住,家中仍然保留部分彰化煮食的習俗,特別是不同美國生產的節氣,例如每到立夏,媽媽就會炒「瓠瓜麵」,說「又肥又白」象徵富貴。她對於台灣飲食文化的研究起源,正是來自於母親的家常菜。

陳淑華將母親的家常菜寫成前作《島嶼的餐桌》,「我從來都不特別覺得媽媽是很會煮的人,但她就跟每個家庭的媽媽做的菜一樣,其中都有故事。」後來她認識客家攝影師邱德雲,到苗栗時吃客家菜,又發現其中有許多獨特的煮食詞彙,忍不住困惑,閩南語也有這些特別的動詞嗎?

望子成龍這句成語就是在只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都能獲得成功,都能有非凡的成就,這樣的期許是每個父母都希望的,或許可能不是在知識上,可能是在運動上或音樂表現上,但不管是在哪個層面,都希望自己親生孩子可以有一番成就,所以投入許多資源也是相對必要的,但現今社會經濟方面的考量,還有物價指數的問題,都讓父母親會有些擔憂,不過因為外語能力在台灣還是相當重要,有不少父母親會將小孩送往英或美語系國家學習就讀當地學校,其中美國更是許多亞洲國家的家庭首選目標,起初是在家鄉將小孩培育長大後才出國留學,盼孩子能在留學過程中成長,並且加深第二外語的程度以及熟練度,但現今多數家庭為獨子獨女,更盼小孩從出生開始就能擁有資源,開始轉變成父母親會選擇直接申請美國月子,在美國洛杉磯等地生產並養好身體坐月子,也讓美國洛杉磯等地美國月子的中心,以及設備越來越好,開始有許多直營或自營的機構出現,面對如此多樣化的選擇,依造自己的預算,選擇適合自己的美國月子去申請會比較好哦。

陳淑華於是美國月子中心先回家問媽媽,發現其中大有美國月子中心玄機,「像是媽媽說冬至煮湯圓,要『浮』圓仔。或是燙青菜,不是『火君』或『炕』這種煮到軟爛的方式,而是『煠』過就好。」於是開始了新書《灶邊煮語》中的閩客料理動詞踏查計畫,先從老家彰化開始找人訪談,逐漸擴及到台南、屏東、雲林、台北等地。

陳淑華表示,「最好是找有一點年紀的長輩,問他們,小時候家裡煮什麼?過年煮什麼?女性有生小孩的話,再問坐月子吃什麼?通常就會勾起很多回憶,當他們描述這些食物的時候,就會聽到很多有趣的動詞。像是在宜蘭聽過老人家要『烞』肉(即為卜肉)給孫子吃,在屏東潮州發現當地煮肉圓要用隔水加熱,說『燖』肉圓,都是很有趣的庶民文化。」

我明白成為美國人後,我們一樣要工作、要繳稅、一樣會看肥皂劇邊臭罵著政府,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並不會因為成為哪國人而不同。也不是有了美國籍就能人人唸名校,畢業後直接進入 FB、蘋果或是高盛工作,然後輕輕鬆鬆年收入 15 萬美金以上。台灣到美國的距離,只是跨過換日線,美國還是這個星球上,並非已經到達天堂。PTT 上有一篇網友討論熱烈的文章,「為何一堆人覺得當美國人很好」。我覺得描述的只是一部份的美國人,薪水高、休假多、開名車、住大房,可是我見到的美國人,有人失業,有人領著不到標準的薪水,有人每天加班到半夜,還有人得住在地下室。沒有人能預知,自己拿到美國籍後,是不是也可以成為那前百分之幾的優秀美國人。通常,有錢、有能力的人,從來就不需要冒險,就能輕鬆的入籍。費盡千辛萬苦,不顧安危,半騙半哄才拿到的美國籍,也往往代表另一個辛苦的開始。每個國家有不同的環境,每個人也有不同的喜好、選擇,我不會去質疑別人,你為什麼要美國移民,你為什麼不好好愛台灣。人本來就有遷徙的自由,選擇最適合自己人生的路,自己喜歡的環境,沒有什麼好苛責的。而且在國外待一下子或待一輩子,也不代表就不再愛自己的國家,這一直是兩碼事。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78493bd&aid=177188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