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19 08:48:30瀏覽1144|回應6|推薦36 | |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變成了二戰迷,尤其對納粹屠殺猶太人這段歷史感興趣,很後悔唸碩士的時候沒有特別選修Holocaust的相關課程,後來只有靠自修,還有去捷克和波蘭參觀集中營,才對這段歷史有些粗淺的了解. 這樣的興趣使然,我注意到了這齣剛在倫敦上映的新音樂劇: Imagine This. 這齣劇的海報讓我印象深刻,每每在地鐵站都會看它幾眼,想像這到底是怎樣一個故事. 上上週的The London Paper (倫敦免費的地鐵晚報之一 -- 住倫敦幾乎不用花錢買報紙,早上有Metro,晚上有The London Paper和Lite,不怕沒得看,只怕看不完.) 有篇關於這齣劇的報導,開頭的大意就說: "Imagine this: 在經濟衰退,上West End看戲的人們越來越少的時候,有個劇團推出了關於大屠殺的音樂劇......" 整段的意思就是: "在這種歹年冬做這種不討喜的題材,會賣座嗎? 我們只有imgaine......" 的確,這齣劇上檔的時機不是很好,尤其它是因為戲院的前一檔戲"Gone with the Wind"(電影"飄"改編的音樂劇,劇評極差,沒多久就匆匆灰頭土臉的Gone了.)提前下檔,才被迫在這時候上檔. 同樣的大戲院(New London Theatre),同樣的大製作,同樣的戰亂兒女情,讓人不由得擔心它會走上Gone with the Wind的相同命運. 這篇報導簡單的述說了Imgaine This的劇情,但是並不是劇評 -- 通常一齣劇在倫敦的West End首映之前,會有一兩星期左右的Preview,讓演員習慣正式演出,觀眾的反應也可以讓劇組有做調整的機會. 如果Preview時的口碑不錯,通常是個好的開始,所以在Preview期間,票價一律有折扣,吸引觀眾上門. 在Preview之後,會有一個晚上是"Press Night",讓眾家媒體記者採訪導演演員,宣傳公司也會請些大小牌的明星來走紅地毯撐個場面,這一晚的演出決定一齣劇的命運. 第二天,所有報紙的藝文版都會出現這齣劇的劇評,如果評語還不錯,有反應在票房上,劇就演得下去,如果記者們毒舌一點,劇就凶多吉少 -- 前車之鍵就是Gone with the Wind. 這個West End的寒冬,很多戲都被迫提前下檔,現在還能場場爆滿的戲不多了. 除了幾齣大家耳熟能詳的音樂劇還能吸引觀光客買票入場,新的製作如果沒有大明星壓陣,根本很難生存下去. 如果沒有喬許哈奈特(Josh Harnett)演湯姆克魯斯的角色,有誰會想花錢進戲院看"雨人(Rain Man)"? 演雨人的演員演得再好,大部份的觀眾都是衝著喬許哈奈特來的,坦白說,如果不是想看電影明星演舞台劇,我連最便宜的20鎊票也不會捨得買. 這個時期上戲院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如果沒有真的很吸引我的題材,沒有便宜的當日best available ticket,我怎麼也不會拿錢去投資West End. (這就是當居民和觀光客的差別了 -- 多年前來倫敦玩,心想機會難得,幾乎每天都往戲院跑,住了倫敦後,上戲院反而少了.) 就因為這樣,我知道想看Imagine This一定要挑它還在Preview的階段,第一: 所有票價一律減10鎊,如果運氣好買最便宜的票還可以坐到好位子. 第二: 萬一Press Night後劇評不好,印象多少會被影響到,花全價去看就覺得有點像冤大頭,更不幸的是如果它步上Gone with the Wind的後塵,想看也看不到了. 既然Press Night是這週三,我決定週一去看. 最便宜的票7.5鎊partial view的位子已經賣完,17.5鎊的best available seat勉強可以接受,進場前我只禱告它值那多出來的10鎊,不然我會很扼腕沒買到最便宜的票. Imagine This的故事背景是二戰時期的華沙ghetto(猶太人被強迫居住的區域),一個家庭劇團在面臨失去親人,德軍壓迫的情況下,仍然努力演戲讓ghetto裡的人們有精神上的寄託. 某日,一個反抗志士在躲避德軍追捕的時候意外逃進排練中的劇組,劇團老闆為了救他一命,謊稱他是來試唱的新人. 德軍將領一怒之下抓走正牌男主角,為了避免連累劇團,反抗志士不得不取代男主角上場,與老闆女兒演出以猶太人與羅馬人戰爭為背景的史詩劇Masada. 劇中劇Masada是睿智的劇團老闆選來振奮猶太同胞,同時取悅德軍的戲碼: 故事發生在第一世紀,一群猶太人為了維持民族尊嚴,在羅馬人圍城後集體自殺,連愛上主張和平談判的羅馬將軍(反抗志士飾)的猶太首領女兒(老闆女兒飾),都願意讓父親親手殺死而不願獨活. 劇團老闆對德軍保證這齣劇一定"政治正確",因為"All Jews died in the end." 然而在德軍以全劇團的人可以得到特別通行證去瑞士為條件,要求他們戲照演,以便安撫民心讓大家隔天乖乖上火車去"camp"的時候,老闆陷入了兩難: 究竟是要背叛台下的觀眾,還是讓整個劇團去送死呢? (劇情就說到這裡,才不會壞了想去看戲的人的胃口.) 很久沒有看這樣的製作,我其實對整個故事的鋪陳和演員的表現蠻驚豔的. 它不知怎麼讓我想起多年前看的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我並不是很喜歡Les Miserables,覺得它演得太久,舞台和服裝都有點老套,雖然歌好聽,整個劇組卻有種疲態,法國大革命的場景並不如預期的振奮人心. Imagine This並沒有特別知名的音樂劇演員,然而整個劇團給人一種很努力的感覺,歌唱和舞蹈都有新意,兩條交會的故事線也相互呼應,台下的觀眾就是ghetto裡的猶太人的安排讓人更融入故事本身. 看到終場,觀眾不由自主的陷入劇團老闆的兩難. 最後一幕,有些觀眾還掏出面紙,拭去眼角的淚光. 雖然我個人覺得這是一齣認真有感情的音樂劇,報上的劇評才是決定它命運的關鍵. 據說在製作這齣戲的時候,有人擔心題材會引起猶太族群的不悅,就我的觀點,大概只有德國人看了德軍的惡形惡狀會有點不舒服,故事並沒有冒犯猶太人的意味. 當然我不是猶太人,沒有辦法體會他們的感覺,只希望種族議題不會變成唯一的焦點. 這是我第一次看還在Preview階段的戲,我很好奇星期四的報紙會出現什麼樣的評論. 也很想知道這齣劇會變成第二部Gone with the Wind,還是像Les Miserables一樣意外走紅,一演數十年? 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Official website: Imagine This. 附上Youtube裡的廣告加主歌"Imagine This"讓大家先聽為快囉!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