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漫談「一個中國」的風波與「遼寧號」環繞台灣(下)
2017/02/10 04:00:19瀏覽38389|回應12|推薦22

 

漫談「一個中國」的風波與「遼寧號」環繞台灣(下)

 

 

綠脖子

 

在美國有所謂的「紅脖子(rednecks)」,泛指那些無知的、沒見過世面、眼光短淺、極端保守的白人。這些人多半生長在美國的南部,主要是務農,由於經常日曬,脖子曬得紅紅的成為特徵,所以稱他們為「紅脖子」。

 

美國社會流行很多紅脖子的笑話,他們經常成為社交場所取笑的對象。【天下縱橫談】有一位傑出網友,網名Newyorker,很多年前曾經寫過一篇非常精采的文章定義「什麼人是紅脖子」,作者記得其中一條特別好笑,在填表的時候,Sex 這一欄,「紅脖子」會填「as much as possible」。

 

笑歸笑,「紅脖子」也不是好惹的。你看,2016年,「紅脖子」不就成功地把川普送上了美國總統的寶座嗎?

 

同樣地,在台灣也有一大批無知的、觀念狹窄、沒見過世面、目光如鼠的人,他(她)們共同的特性是:

他(她)們每天在台灣雞毛蒜皮的事物之中打轉,不理睬外面的廣大世界;

他(她)們每天高談「轉型正義」,卻不知如何幹實事;

他(她)們在中國面前自大、在日本面前自卑、天天幻想台灣獨立、卻又處處想依靠日本,對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一片茫然,無所適從;

他(她)們在中國面前談尊嚴和對等,在日本面前卻卑躬屈膝,心情矛盾極了;

他(她)們不能與時俱進,看不清國際局勢、盲目崇拜美國和羨慕日本、故意漠視甚至敵視中國大陸的飛速進步,譬如在臺北航展時,就曾經有「綠脖子」到大陸攤位前把大陸展出的長征火箭模型用手推倒,愚蠢又無聊;

他(她)們嘴上罵罵咧咧,說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或多麼貧窮,雙手卻不由自主地伸出去接受大陸的鉅額「讓利」(事實上,就是施捨),每年七百億美元真金白銀的施捨,如果不接受,台灣連軍公教的薪水都發不出來;

他(她)們手上拿著大陸政府施捨的真金白銀,心裏咒詛著大陸政權早日崩潰,何其可鄙、可恥與可憐;

他(她)們說中國大陸只會打嘴炮,但是看到大陸全方位超越世界的建設目瞪口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實體建設早就超過紐約、倫敦、巴黎和東京,即使大陸的二線城市也遠遠超過台北。你從上海虹橋機場降落到首善之都台北附近的桃園機場,會立時愣住,誰是第三世界的國家?;

萬般無奈,他(她)們想出了「強國人,玻璃心」的口號來諷刺大陸和聊以自慰,結果一艘「遼寧號」環繞台灣一周就引發他(她)們的驚慌失措。誰是「玻璃心」?;

他(她)們的腦子永遠停留和沈醉在1930年的「大日本帝國」,一心想投奔日本,卻不知道日本從來就不是世界的中心(一天也沒有曾經過);

他(她)們看不到21世紀東風壓倒西風的世界潮流,看不到世界中心正在快速地從華盛頓轉移到北京。

 

作者稱這批人為「綠脖子」。

 

就像「紅脖子」填表的笑話,作者也給「綠脖子」的定義再添一筆:

凡是自稱是「天然獨」,或是宣揚台灣某部分人(譬如20歲以下者)為「天然獨」的人,都是「綠脖子」。

 

想想看,這個世界根本沒有「天然獨」,是在李登輝的授意下,大台獨李遠哲主持教改,改寫了教科書,把臺灣的小孩硬生生教育成了台獨分子,哪裏是什麼「天然」的力量。李登輝和李遠哲是「大自然」嗎?應該是「綠脖子」吧。

 

台灣的「綠脖子」

 

台灣的「綠脖子」太多了,多如牛毛,要點名嗎?

 

大部分的台灣老百姓都是「綠脖子」,尤其是那些喜歡誇耀自己是正港的台灣人的那群人。台灣讀者自己看看四周的親友就明白了,這個分類的論述作者就省略了。

 

在台灣社會中非常高調的電視名嘴,七成以上都是「綠脖子」。譬如那些經常出現在「新聞面對面」和「新臺灣加油」政論節目中的名嘴,范世平、姚立明、陳其邁、王定宇、吳國棟、徐永明、劉櫂豪、吳子嘉、吳秉叡、莊瑞雄、周玉蔻、黃光芹、黃創夏、楊偉中、鐘年晃、余莓莓、邱明玉、高嘉瑜、汪潔明....等,那個不是「綠脖子」?

 

剖析「綠脖子」最典型的代表

 

上面這些「綠脖子」中,最大的一個,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范世平,所以作者把他擺在首位。

 

這位范世平老爺又是博士、又是教授,但是說話水平很低,非常低,既沒有邏輯,又信口開河。

 

說范世平沒有邏輯,是因為他的論述在「因為」和「所以」之間沒有什麼必要的關係,完全由他自由心証。譬如他說,因為習近平要准備今年的「十九大」(中共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所以「這個就不可能」,或「那個就會發生」。至於「這個和那個」他要的結論就由他胡亂說了,反正大部份的聽眾也不瞭解「十九大」是什麼,所以「這個和那個」政論節目中最關鍵的論述就被他這樣輕輕鬆鬆地、以權威姿態的方式打混過去了。

 

想想看,已經出道的學者和教授都可以如此瞎搞,何況沒什麼大頭銜的政治記者。如此看來,這政治學的論文真容易寫呀,原來政治學的「因為所以」可以自由心証的。

 

我們都瞭解和不得不承認政治學是一門軟科學,名校與野雞學校訓練出來的差很多,但是怎麼也沒想到能軟成這個地步,能把黑說成白,白說成黑,而面不改色。范世平使政治學變成騙人的廣告學,甚至連廣告學都不如,是害人的欺詐學。

 

經濟學也是一門軟科學,但是經濟學學者力爭上游,搞出「計量經濟學」這門比較嚴謹的學問,用數學把經濟學朝著硬科學方面推,以此增加自己的學術地位。

 

沒想到政治學的學者這麼不爭氣,不去力爭從硬科學方面做研究,反而去走容易的路,用文字的鬆散方式胡亂做論文,為當權者做文字打手,把這門學術全毀了,走上了自取滅亡的路。

 

看看范世平的言論,怪不得政治學博士不值錢,草包也可以混一個到處招搖撞騙。想想看,工程師如果也這麼瞎搞,你敢坐飛機嗎?醫生如果也這麼瞎搞,你敢吃他開的藥嗎?

 

至於范世平的信口開河,隨手就找到一個例子。這次「遼寧號」由南海回青島母港,經過臺灣海峽時,故意慢慢地走,真慢,平常七、八個小時的航程,這次「遼寧號」足足走了23小時又30分鐘。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中共在故意折磨國軍。你不是大陣仗地來陪伴航行、來監視、來進行空中跟蹤與拍攝嗎?反正是威懾,你看不到或看不清楚就沒意思了,我就慢慢吞吞地走,讓你看個夠,從白天走到晚上,威武的航空母艦戰鬥群編隊讓你看得清清楚楚,慢慢地耗你,實實在在達到威懾的目的。

 

范世平不懂軍事,卻輕蔑地說,走這麼慢是因為「遼寧號」的發動機出了故障。「遼寧號」發動機有沒有問題,國防部長在「衡山指揮所」都不知道,范老爺呆坐家中又從何得知?如果不是信口開河,就是私通敵國。「國安會」和調查局都應該徹底調查,看看范老爺是不是中共的內應,給國人一個交代。

 

要知道,「遼寧號」穿過宮古海峽,在西太平洋演習的時候曾經以三十節的高速連續航行五小時,這個速度和耐力是非常驚人的。對任何航空母艦,這也是必須經過的訓練,因為航空母艦只有通過長時間連續高速航行才能擺脫潛艇的追蹤。「遼寧號」透過這次訓練通過對抗潛艇的測試,這些都是軍事常識。

 

事實上,30節並非「遼寧號」的最高航速。2012年12月24日,中共官方曾經公布下面這段資料:

「遼寧艦」以四台蒸汽輪機為動力,四軸四槳雙舵推進,總計二十萬匹馬力,最高航速可達32節,在航速30節時續航力為4,000海浬,在航速20節時續航力可達12,000海浬。船上的電力系統可提供14,000千瓦(14兆瓦)的電力,燃油儲量為7,800噸,航空汽油儲量為5,800噸。艦首使用滑躍式起飛甲板,艦艇中部設有四道飛機降落阻攔索及一道應急阻攔網。艦橋島式建築位於飛行甲板右側,前後各有一台甲板/機庫昇降機。

 

現在,我們就進一步談談航空母艦的動力系統。

 

航空母艦的動力系統分兩大類:核動力與常規動力。

 

所謂核動力,就是由核反應堆產生熱,用熱將一大鍋水燒開變成蒸汽,用蒸氣推動渦輪產生動力和電力;

所謂常規動力,就是燃燒油產生熱,用熱將一大鍋水燒開變成蒸汽,用蒸氣推動渦輪產生動力和電力。

現在我們就能瞭解,停在港裏的航空母艦,不論是核動力還是常規動力,都不能說走就走,因為要燒開那鍋水通常要一天一夜。這也是常識。

 

「新臺灣加油」的主持人廖筱君,對停泊在聖地牙哥的「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不能立即出發,趕在「遼寧號」逃走之前,及時在台灣海峽加以攔截,發出真情的扼腕嘆息。這是台灣小女人天真爛漫的幻想和真情流露,作者為她的「愛台灣」深深感動。看熱鬧嘛,其情可憫;想出口氣嘛,其志可嘉。可惜國際上的事情,台灣人多半做不了主。技術上,「卡爾.文森號」生火待發需要一天的時間。更重要的是,政治上,中美雙方目前採取的態度是王不見王。沒看到嗎?中國與美國在南海演習都把時間錯開,或演習場地相隔非常遠,以免擦槍走火,因為兩大強權還沒有到軍事攤牌的時候。

 

所以,常規動力與核動力之不同,只是產生熱的方式不同,發熱之後都是用來燒水。至於產生動力的發動機都是同樣的蒸氣渦輪機(steam turbine),因為它的功率(power)最大、熱效率(thermal efficiency)最高。

 

核動力的好處是通常至少有五十萬海浬的續航力,美國的艦用核反應堆使用高純度的鈾,續航力更高,超過一百萬海浬,幾乎可以說是無限續航力;常規動力的好處是便宜和安全。燒油的爐子構造簡單、造價便宜、出事的機率低,出了事情也容易修復;核反應堆的構造複雜、造價昂貴、保養困難,出事的機率雖然也低,但是只要一出事就不得了,核洩漏一旦發生幾乎就是艦毀人亡。所以,除了排水量超過八萬噸又需要高航速的船艦,才會考慮用核動力。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四萬五千噸的兩棲攻擊艦,使用的也是常規動力。

 

中國的燃油爐和蒸汽渦輪機都很先進,熱效率屬於世界一流,「遼寧號」的動力系統和同樣是常規動力的「小鷹號」在同一水平。「小鷹號」的最高航速為33節,比「遼寧號」高1節;「尼米茲號」的最高航速為31.5節,比「遼寧號」低0.5節。不過,這些數字都是廣告,讀者不要認真。高速航行是航空母艦的保命丹,航空母艦的最高航速屬於機密,軍方公布的最高航速都是比較保守的參數。實際上,作者猜想(an educated guess)「小鷹號」和美國所有的核動力航空母艦真正的最高航速都超過35節,想來「遼寧號」也是如此。

 

想想看,航空母艦遇到敵潛艇,最好的防禦方式就是撒腿就跑,把殲滅敵人潛艇的任務交給驅逐艦。負責動力系統的工程師不是傻瓜,「遼寧號」的最高航速能低到被美國的核攻擊潛艇追著打嗎?

 

范世平既沒有知識,又小雞肚腸,令人鄙視。

 

其實,要瞭解范世平的發言荒謬並不困難。

 

這麼多的日子,范世平幾乎每天上電視,有時候還每天好幾場,他永遠在說中國如何不行和如何落後,說美國和日本如何厲害和如何先進,他從未對中國說過一句好話和正面的稱讚,也從未對美國和日本說過一句壞話和任何負面的評價。

 

這就奇怪了,假設范世平說的都對,他的判斷都是正確合理的。

那為什麼美國和日本都在迅速衰落,中國的國力卻迅速崛起呢?

為什麼美國又會把部份兵力重心從第一島鏈撤退到第二島鏈呢?

想想看,如果東亞的軍事力量沒有失去平衡,美國又何必「亞太平衡」呢?

 

范世平的妄言與謊言,不攻自破。

 

作者說這些其實有點傷心。作者實在搞不懂,哪裏竄出這樣一個狗屁不通的活寶,憑著「政治正確」,居然就能當上國立大學的教授。如果這樣的教授還能天天上電視胡言亂語,那麼台灣政權不亡是沒有天理的。

 

「遼寧號」的戰力評估

 

謝震武在他的節目中暱稱(半諷刺地)「遼寧號」為「我們的老朋友」,非常關心她的戰鬥力,但是好像始終也沒有弄明白。今天作者就以問答的方式隨便談談。

 

問題一:「遼寧號」到底有多大和多重?

回答:「遼寧號」長302公尺,寬70. 5公尺,標準排水量55,000噸,最大排水量67,500噸。

做為比較,「尼米茲號」長333公尺,寬77公尺,標準排水量91,487噸,最大排水量100,020噸。

 

問題二:「遼寧號」到底是中型航空母艦還是大型航空母艦?

回答:航空母艦通常以三萬噸作單位來劃分型號的大小等級。

三萬噸以下為小型或輕型航空母艦;

三萬到六萬噸為中型航空母艦;

六萬到九萬噸為大型航空母艦;

超過九萬噸為超大型或超級航空母艦。

 

通常世界各國(包括中國)談到航空母艦的噸位時,都是指標準排水量。如果以這個為標準作定義,那麼「遼寧號」屬於中型航空母艦;英國的「無敵號」屬於輕型航空母艦;「戴高樂號」屬於中型航空母艦;印度的維克拉瑪蒂亞號屬於中型航空母艦;「小鷹號」屬於大型航空母艦;美國現役的尼米茲級和未來的「福特號」都是超大型或超級航空母艦。

 

問題三:「遼寧號」到底是訓練艦還是戰鬥艦?

回答:「遼寧號」是按照戰鬥艦來建造,但是拿她當訓練艦來使用。所以一旦有需要,「遼寧號」是可以上前線進行戰鬥的。

 

問題四:「遼寧號」現在有沒有戰鬥力?

回答:任何航空母艦只要能夠放出戰鬥機,又能回收戰鬥機,就具有戰鬥力。所以,「遼寧號」現在已經具備戰鬥力,至於戰鬥力有多大則是另外一回事。

 

問題五:那麼「遼寧號」的戰鬥力有多大呢?

回答:航空母艦是純攻擊的戰艦,她的攻擊力量百分之百在她攜帶的的艦載機,所以艦載機(特別是固定翼戰機)的數量和性能,決定航空母艦的戰鬥力。

 

「遼寧號」可以攜帶艦載機50架,其中固定翼艦載機為24架殲-15「飛鯊」(兩個中隊),是作戰的主力,其餘為直升機,執行預警、救援與運輸等任務。

做為比較,「尼米茲號」攜帶艦載機90架,其中固定翼艦載機為48架F/A-18「大黃蜂」或「超級大黃蜂」(四個中隊),是作戰的主力,四架E-2C預警機(一個中隊),其餘為救援與運輸直升機。

 

所以,簡單地說,「遼寧號」的戰鬥力大約為「尼米茲號」的一半。

 

仔細比較的話,就不好說了。

 

偏向美國的人會說,「尼米茲號」有彈射器,「遼寧號」沒有,「遼寧號」的作戰效率應該只有「尼米茲號」的四分之一或更少。更何況,「尼米茲號」的艦載機在數量上原本就比「遼寧號」大一倍。是的,戰機數量的確是一場海戰的關鍵因素,「尼米茲號」對抗「遼寧號」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群毆,機海戰術,以多取勝。

 

偏向中國的人會說,「飛鯊」是重型戰鬥機,「大黃蜂」是中型戰鬥機,即使「超級大黃蜂」也只勉強達到重型。殲-15的氣動佈局是戰機的巔峰之作(制空作戰特別優秀);F/A-18是一個沒有特色的戰機(什麼活都能幹,但都幹得很平庸)。如果比較主力艦載戰機,無論航程、航速、電子系統、機載武器與格鬥能力,殲-15都優於F/A-18,真打起來「尼米茲號」可能會吃虧。特別是在戰機航程上,殲-15的作戰半徑大,「遼寧號」可以先發起攻擊,而「尼米茲號」幾乎沒有還手之力。艦載機的航程是非常關鍵的,如果「遼寧號」能在頭兩個波次(每波一個中隊,12架)就使用遠程超音速導彈(解放軍的長項)進行飽合攻擊,擊沈或重創「尼米茲號」,那麼「尼米茲號」的艦載機數量大是沒有意義的(即使起飛了也無法返航)。

 

當然,偏袒美國的人會說,那美國可以出動B-1B(「槍騎兵」)戰略轟炸機攜帶大量遠程反艦導彈攻擊「遼寧號」,「遼寧號」立馬就完蛋了。

同樣,偏袒中國的人會說,那中國可以出動火箭軍,東風-26(「關島快遞」)在B-1B還在飛行途中的時候就擊沈了「尼米茲號」。

這些說法都對,都有道理。想想看,我們還沒搬出潛艇呢。

 

現在我們談的是「遼寧號」與「尼米茲號」假設性的單獨對抗。其實,中美之戰一旦發生就是一個體系作戰,比的是系統對抗。

 

「遼寧號」和「尼米茲號」戰鬥力的真實比較,這要等到實際海戰較量後才知道。

鷹龍相遇,「尼米茲號」未必如廖筱君企盼的那麼威武,「遼寧號」也未必如黃創夏所說的那麼不堪一擊。小女人天真爛漫的撒嬌話和低級記者的胡言亂語,都不可信。

 

中國海軍的傳統

 

海軍的發展有三個特色:

1.   浩大的資金;2. 高深的科技儲備;3. 時間累積下的傳統。

 

就是因為這些特色,所以才有「三十年陸軍,五十年空軍,百年海軍」的說法。

 

資金和科技,大家都看在眼裏,這個容易瞭解。海軍的傳統就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了,它非常重要,所謂「百年海軍」,難就難在這個「傳統」。

 

1949年4月23日,中共在江蘇泰州白馬廟宣告成立海軍,人民海軍從此誕生。但是那時候中共軍隊只有陸軍,海上力量基本是零,連渡長江的時候使用的船隻都是征用的民船。海軍可不比陸軍,扛上一把槍,光著腳丫跑,就可以打仗,而且打得有聲有色。海軍作戰必須要有軍艦和能夠在海上作戰的專業軍人。中共的海軍,在建軍的時候,無論部隊還是艦艇,全部來自國民黨的海軍,說白了,就是在渡江之戰中臨陣起義的國軍第二艦隊的軍艦和官兵。

 

在國軍起義投共的海軍官兵中,最重要的是兩個人,林遵和鄧兆祥。林遵是國軍第二艦隊司令,鄧兆祥是「重慶號」的艦長。

 

「重慶號」是二戰結束時英國贈送的輕巡洋艦(標準排水量5,300噸,滿載6,700噸),主要武器為雙聯裝6吋炮(152mm)炮塔三座,三連裝533mm魚雷發射管兩組,深水炸彈發射架和掃雷器各兩套,除此之外,航速高(31節)和續航力大(4,000海里),是其特色。

 

鄧兆祥從英國接回「重慶號」,成為繼「定遠號」和「鎮遠號」之後,中國海軍史上噸位最大的軍艦,也是當時中國海軍裝備最新、火力最強大的戰鬥艦隻。

 

林遵是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姪孫,海軍世家,南沙群島的收復者和命名者;鄧兆祥從小立志海軍,11歲就進入黃埔海軍學校學習。林遵和鄧兆祥都是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畢業的正科生,學經歷非常完整,是難得的人才。中共海軍是在他們二人的精心訓練下,把英國海軍的優良傳統注入到中國海軍。

 

林遵的貢獻不用說了,中共海軍最早的典章制度和訓練操演,都是林遵編寫的。

鄧兆祥的貢獻更是所有中國人都看得到,但很多人也許不知道。

 

每次中國大陸舉行閱兵大典,在徒步方陣中,作者最喜歡看的,就是水兵方陣,是唯一真正做到橫看一直線,縱看一直線,斜看還是一直線(最難)的隊伍,這是鄧兆祥訓練出來的。從水兵方陣精湛的隊形和步法,我們就可以看出中國海軍的嚴格訓練和一絲不苟的紀律,這就是鄧兆祥打造的中國海軍隊伍和他遺留下來的中國海軍傳統。

 

中國海軍傳統可不是用來好玩和好看的踢正步,而是真正的戰鬥力。看看下面的故事就知道了。

 

2014年5月8日,中國海軍經歷一次嚴重考驗。解放軍372號潛艇在大洋中潛航突然遭遇「掉深」,全體艇員在艇長的指揮下,迅速地成功完成上百的口令和動作,在數分鐘內平安把潛艇上浮到海面。這就是嚴格紀律下的表現,是優良傳統的發揮,非常了不起。

 

大洋中的「掉深」(海水鹽度突然降低)是極為凶險的,如果不能及時採取正確行動,潛艇艙很快就會被水壓壓破,造成艇毀人亡。要知道,潛艇在這種情況發生時,有可能失去電源或必須關閉某些電源以防火災,潛艇人員在平時訓練時,就要訓練到在黑暗中也能操作各種器材,不會找不到機關或關錯開關,這是非常刻苦的訓練。中國潛艇是唯一在掉深事件中能夠倖存的,非常、非常、非常難得,譬如美國的「長尾鯊號」核潛艇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遼寧號」是真實意義上的航空母艦

 

「遼寧號」不是中國設計,但是,是中國從一艘空船殼子建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艦,而且是真實意義上的航空母艦,不是類似航空母艦的平頂兩棲艦,譬如日本的「出雲號」和韓國的「獨島號」。

 

「遼寧號」的服役在中國海軍歷史上是意義重大的,因為從它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海軍的未來。「遼寧號」帶來的警訊引發全世界的關注。

 

2017年1月30的「新臺灣加油」,淡江大學整合戰略中心執行長蘇紫雲說「遼寧號」是一艘訓練艦,沒有實質的戰鬥力,說白了,就是一隻紙老虎。同一天、同一個節目,范世平說習近平需要蔡英文,因為中國大陸目前無力統一台灣,所以急需蔡英文來穩定這些急獨派。真是兩個「綠脖子」自說自話。

 

蘇紫雲的軍事知識一竅不通,能懂什麼戰略?蘇紫雲和范世平是標準的「綠脖子」,除非觀眾本身有相當功力,否則聽這種人說話會越聽越笨。

 

台灣對「遼寧號」的蔑視是無知,日本對「遼寧號」的貶低是吹口哨自我安慰,美國對「遼寧號」的密切關注是真正的憂慮。

 

日本與韓國的海軍是殘缺的

 

「遼寧號」告訴世人,中國海軍的造艦技術已經齊全了,從最小的導彈艇到最大的航空母艦都能造,從各種型號的戰鬥船艦到琳瑯滿目的各種支援艦都能造。中國製造的軍艦,不但技術先進,而且技術完整,全部技術來自國內,戰爭時期不會被外國卡脖子,就這一點日本與韓國都差遠了。

 

日本與韓國的導彈驅逐艦都是又大又漂亮,特別是韓國的「世宗大王號」,但是它們的核心靈魂,戰鬥系統(Battle System),都是從美國買來的降級版「宙斯盾系統」。美國若是不賣了,他們就不能造新艦;美國若是不肯維修,他們的導彈驅逐艦就會逐漸落伍;美國只要改一行源代碼,他們導彈驅逐艦的導彈就發射不出去;美國到目前把給他們的戰鬥系統都刪除了對陸攻擊的功能,所以日本與韓國漂亮的驅逐艦都沒有對地攻擊的能力。日本與韓國的海軍是殘缺的。你想想,這兩個小弟能不聽話嗎?

 

脖子被美國掐住,日本與韓國都是奴才命,做不成主子的。

 

中國海軍的造艦技術

 

在本文(上)篇的第四個例子,外國記者告訴我們,數量(數一個國家有幾艘航空母艦)不是最重要,更重要的是質量,他用「代差」來凸顯美國海軍的強大,列表把其它國家的海軍都擺在至少有兩代的技術差距。

 

「遼寧號」與「尼米茲號」的確有三代的差距(噸位、彈射器與核動力),但是這三項差距中國都有技術儲備,在中國的第三艘、第四艘和第五艘航母出現的時候都會依序補上,這不是問題。

 

其實這位外國記者並不真懂軍事,戰爭打的就是後勤補給。作者估計在一場大型、高強度的戰爭中,高精尖的武器在頭半年(甚至三個月)就打光了,而且無力補充,剩下來的日子就是打中等科技和低科技的消耗戰。

 

所以,數量在戰爭中是極為重要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的虎式坦克對抗蘇聯的T-34和美國的「謝爾曼」。技術和性能都遠超T-34和「謝爾曼」的虎式坦克最後吃了敗仗,原因就是德國的生產力跟不上。

 

航空母艦這種昂貴的戰爭機器也是一樣,所以,中國不但要造得出,而且要用得起,並且在打大仗的時候能夠承受得住消耗。

 

美國的造艦能力。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偷襲珍珠港,美國的損失不過是幾艘戰列艦,航空母艦全在外海沒有遭受任何損失。但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美國的造艦能力。二戰時期,大大小小的航空母艦美國建造了124艘,而日本前後也就是18艘航空母艦,打光後就沒有了。

 

戰後,美國的造船工業急速萎縮,先後被歐洲、日本、韓國和中國超越。今天美國不再具有強大的造艦能力,至少與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中國相比,差得太遠了。

 

造船需要乾船塢,我們從一個國家乾船塢的數量和大小就可以準確評估該國的造艦能力。在這裏我們只比較美國與中國,因為其他國家都沒有建造大型和超級航空母艦的技術與能力,除了也許英國。但是英國的國力太弱了,有技術但缺能量,其他國家就差得更遠了。

 

今天的美國只有一家造船廠,紐波特紐斯造船公司(Newport News Shipbuilding Company),可以製造超級航空母艦。紐波特紐斯造船廠位於美國的維吉尼亞州,它有三個乾船塢(1號、2號與12號)和一個浮動船塢。1號和2號乾船塢都很小,1號只能建造驅逐艦與巡洋艦,2號可以建造兩棲攻擊艦,只有12號乾船塢能建造航空母艦。至於浮動船塢比1號還小,只能用作修理伯克級驅逐艦之用。

 

所以自從1956年,美國的造艦能量,就是只能同時建造一艘尼米茲級的航空母艦。

 

中國與美國建造航空母艦的效率

 

從1968年到2006年,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這一條生產線,就造了所有尼米茲級的航空母艦,總共10艘。紐波特紐斯造船廠是非常有效率的,前一艘下水,後一艘就開始建造,12號船塢幾乎沒有空過,平均建造一艘尼米茲級的航空母艦用時3.8年。

 

「遼寧號」因為是從現成的外殼開始建造,所以不算。中國第一艘自行設計的航空母艦,內部暫時稱之為「山東號」,是在2013年8月23日開始建造,本來預定在2016年12月26日(毛澤東生日)下水的,但是工程進度來不及,最可能的下水時間是2017年第二季的某天。如果「山東號」真的按時下水了,那麼總共用時是三年十個月。

 

做個比較,美國的第七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從開切第一塊鋼板到完成下水,總共耗時兩年八個月,非常驚人。想想看,美國造的是十萬噸、有蒸氣彈射的航空母艦,還是核動力的。中國造的是五萬噸、沒有蒸氣彈射的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困難度不在一個等級,還比美國多用了一年兩個月的時間。所以,即使中國的第一艘自行設計和建造的航空母艦花了三年十個月就造出,效率上和美國還是沒法比,有相當大的距離,但是已經很了不起了,第一次嘛。

 

中國航空母艦用的是模塊化的設計與建造,跟美國的方法處於同一水平,只是程序上還不夠熟練,將來一定會得到改進。

 

中國海軍的造艦潛力

 

中國海軍的恐怖之處是它的造艦潛力。前面說過,從1956年開始,美國就只有一個造船廠和一個乾船塢能夠建造超級航空母艦。那麼中國呢?

 

中國至少有三個造船廠能夠建造航空母艦,一個在大連,一個在上海,還有一個在中國南部(沒有明說),作者猜想是廣州附近。

 

2014年,中國政府官方公布,能夠建造十萬噸以上船艦的乾船塢總共有56個。

 

如果細分,這些大型乾船塢可以分成三個部份。

十萬噸到二十五萬噸:20個乾船塢;

三十萬噸:30個乾船塢;

五十萬噸:6個乾船塢。

 

在這56個乾船塢中,能夠建造像「尼米茲號」和「福特號」這樣的超級航空母艦,就是長>333公尺、寬>77公尺,這樣的乾船塢有多少呢?

回答:不好意思,有34座。

 

也就是說,中國如果進行戰時動員,理論上,可以同時建造34艘「尼米茲號」和「福特號」這種級別的超級航空母艦。

中國海軍的造艦潛力清楚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只有「綠脖子」看不到。

 

中國宣稱不願意打仗,但是不怕打仗,不是說著玩的。

 

未來中國海軍的預測

 

研判軍事的戰略家,沒有只看目前,而不看未來潛力的,因為戰爭只要超過半年就進入消耗戰(war of attrition),打的就是後勤補給,比的就是國家動員能力和戰爭潛力。戰略評估就像買股票,買的是未來的價值。

 

習近平一上任,在2013年的一次演講中說,中國還有十年的戰略機遇期。讀者要瞭解,目前的中國是處在科技發展得到巨大收穫的「井噴期」,未來十年中國會不會有戰爭不知道,但是習近平十年之內不想打仗是真心的,他說了一句名言:「打鐵還需自身硬」,習近平要抓緊這十年大力發展,就像偉人鄧小平的遺言:「中國要先把自己的事情辦好」。

 

所以,我們假設中國真的有十年的戰略機遇期,讓我們科學評估一下,2020、2025和2030年的中國海軍是怎樣一幅景象。請注意,這是一個理科生的科學評估,不帶一點文科生的浪漫和想當然耳。

 

第一階段:2020年的中國海軍

 

到了2020年,中國至少有兩艘航空母艦(「遼寧號」與「山東號」)入役,形成雙航空母艦戰鬥群。「山東號」是根據「遼寧號」的經驗改良設計而成,雖然排水量僅有少許增加(5~10%),但是由於內部艙室安排合理(譬如取消反艦導彈裝置和加大機庫),攜帶的固定翼戰鬥機將增加50%,到達36架(三個中隊),戰鬥力將大增。

 

到了2020年,055型大型驅逐艦將入役,這將給中國海軍帶來里程碑式的升級。055型的標準排水量超過一萬噸,滿載排水量達到一萬兩千噸,其實應該歸類為巡洋艦(標排超過一萬噸)。巡洋艦的專業職責定義為指揮與防空。依照美國海軍的作業標準,巡洋艦與驅逐艦的根本不同是,在航空母艦戰鬥群中,巡洋艦負有艦隊指揮重責和保衛航空母艦不受到空中攻擊。所以驅逐艦可以被派出去幹其他事情,譬如追蹤潛艇,但是巡洋艦是不允許離開航空母艦的(違背後果非同小可,會受到軍事法庭的審判),巡洋艦才是真正的航空母艦的帶刀侍衛。

 

目前中國正在上海同時建造兩艘055型導彈巡洋艦,預計總共建造四艘,另外兩艘將在大連建造。它們都是用模塊化的方式分段建造。第一艘已經完成艦身合攏,正在趕工甲板上的建築,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它的綜合桅杆,這個桅杆非常、非常先進,採用雙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性能世界領先。第二艘還在艦體的合攏過程中。這兩艘超級戰艦都可望於今年下水,進行軍艦的總裝,預定2018年交付海軍服役。

 

所以到了2020年,中國海軍的航空母艦戰鬥群就已經齊全了,毫不遜於美國海軍,它們的標準編隊是:一艘航空母艦,一艘055型導彈巡洋艦,兩艘052D型中華神盾導彈驅逐艦,兩艘054A型導彈護衛艦,1~2艘核攻擊潛艇,一艘補給艦。

 

用一個字形容第一階段,那就是:全。海軍的所有船艦,無論是各型戰艦還是琳瑯滿目的輔助支援艦,「全」都齊備。

 

第二階段:2025年的中國海軍

 

到了2025年,中國至少又有兩艘航空母艦入役,我們暫且稱之為「江蘇號」與「福建號」。它們應該是大型航空母艦,標準排水量六萬多噸,滿載排水量八萬多噸,噸位相當於美國剛退役的「小鷹號」。為什麼這麼預測呢?這可不是信口開河,而是航空母艦的經濟與性能比在六萬噸後進入高增長的經濟區。

 

航空母艦的設計,輕型和中型的航空母艦,噸位除以一千大致就是它的艦載機數量,譬如兩萬五千噸的航空母艦大致能夠攜帶25架艦載機,五萬噸的航空母艦大致能夠攜帶50架艦載機。

 

但是,當航空母艦的噸位進入六萬噸以上時,就不是以每一千噸一架的效率增加了,而是效率比這個高得多。譬如六萬一千噸的「小鷹號」可以攜帶70架戰機,九萬噸的「尼米茲號」輕易就可攜帶100架以上的戰機。

 

所以,建造輕型和中型的航空母艦是不合算的,小國迫於經濟條件可以接受,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又有足夠的軍費,繼續建造中型航空母艦就太不聰明了。我們可以大膽預測,中國的第三艘和第四艘航空母艦一定是大型的,而且都有彈射器。

 

中國的彈射器技術已經成熟,泄露出的消息是,中國的蒸氣彈射器比美國的先進,電磁彈射器的進度也出乎意料的快,性能也超過美國的「福特號」。

 

作者猜想「江蘇號」是蒸氣彈射,「福建號」是電磁彈射。中國人喜歡兩條腿走路,穩扎穩打,不喜歡把關鍵項目押寶在同一個技術上。所以雖然電磁彈射的優點顯著,但是中國也不會放棄蒸氣彈射。

 

這個時候的中國海軍已經有龐大的規模,無論在任何方面,都僅次於美國海軍而且差距不大。

 

用一個字形容第二階段,那就是:大。中國海軍規模龐「大」,坐二望一,亞洲稱雄。

 

 

第三階段:2030年的中國海軍

 

到了2030年,第五艘和第六艘航空母艦應該入役了,我們暫且稱它們為「廣東號」和「廣西號」。這兩艘航空母艦應該都是核動力的超級航母,噸位在十萬噸以上,都是電磁彈射,其中「廣西號」應該是全電推進,有定向能武器,各種作戰性能在「福特號」之上。

 

這個時候的中國海軍已經在質量上,追上甚至超過,美國海軍。

 

用一個字形容第三階段,那就是:強。中國在技術質量上應該「強」於美國海軍。

 

第四階段:2030年以後的中國海軍

 

太遠的事情就不多說了,一句話,這時候的中國海軍已經步入坦途。2030年以後的中國海軍,唯一可能需要追趕的就是規模上要超過美國海軍。

中國需要問自己:有沒有這個需要?

作者的回答是:不需要,因為中國並不想稱霸世界。2030年中國的戰略目標是,進入先進和富裕的社會,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中國位於歐亞非大陸板塊最精華的東部,這是得天獨厚的地緣政治的優勢,六艘航空母艦分配在東海.南海和印度洋,已經足夠保護中國的海外利益。中國海軍要求的是在質量上保持世界領先,數量上則根本不是問題,不是追求的目標。

 

如果真的需要擴充(譬如預估會有大規模戰爭),以中國如此龐大的科學研究隊伍、工程師隊伍和技術工人隊伍(遠遠超出美國和世界任何國家),有56座建造巨型船艦的乾船塢,中國海軍要擴大規模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這個時期的中國海軍,那就是:精。「精」緻和「精」打細算。

 

簡短地總結:

 

到了2030年,中國海軍應該有六艘航空母艦(兩中型、兩大型、兩超級型),其中四艘有彈射器,兩艘為核動力超級航空母艦,至少有一艘(第六艘「廣西號」)性能優於美國的「福特號」。這是保守的估計,時間很可能提前。

 

2030年以後,中國海軍在質量上應該領先世界,在規模上,是需不需要擴大的問題,不是有沒有這個能力的問題。

 

作者認為六艘航空母艦已經夠了,足夠把美國擠出東亞。

 

作者個人的一些評論

 

作者對航空母艦有很多意見,有些屬於非傳統的意見,也就是新視角,有爭議性的意見。現在作者把重要觀點整理為四點,簡單敘述如下,希望讀者踴躍參加討論,大家互相切磋,共同進步。

 

(一)大航母與備彈量

 

作者前面說到中國在2020年的航空母艦編隊毫不遜於美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也許有很多台灣人不服氣,其實是「綠脖子」看不到海軍戰鬥的關鍵,只會看航空母艦的大小,數有多少架艦載機,驅逐艦帶多少枚導彈。

 

美國海軍的長處是船大,航空母艦比中國的大50%,艦載機多將近100%,有彈射器,號稱效率提高了400%;滿載九千噸的阿利.伯克級比七千五百噸的052D大20%,攜帶的導彈多50%。這些都是紙面上的計算,在戰場上,真能轉化為戰鬥力嗎?就能保証戰爭勝利嗎?作者認為都不能。

 

首先,在軍艦最重要的戰鬥系統(Battle System)上,美國不如中國。中國驅逐艦和巡洋艦安裝的「中華神盾」比美國海軍的「宙斯盾」至少先進半代,因為「中華神盾」用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而美國海軍用的是無源相控陣雷達,其中的差別就大了,無論在探測距離、電子戰和可靠性上,「中華神盾」都比「宙斯盾」高出一大節。除此之外,美國的四面相控陣雷達,每次只能一個陣面發射電波,所以是四個陣面輪流發射;中華神盾的四面相控陣可以同時發射,同時獨立掃描不同方向的天空。中華神盾的效率遠高於美國的宙斯盾系統。這就是後發優勢。中國的軍艦新,用的是最新科技;美國軍艦已經老舊,用的是上一代的科技。

 

至於中國軍艦攜帶的導彈數量少於美國「阿里.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的96枚,這的確是一個問題,但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載彈量大的優點是紙面上的,實際戰鬥並非成比例地增加。二戰以後,大型海戰並未發生過,所以只能從電腦模擬來吸取經驗。海軍的戰鬥通常都很快,佈陣也許需要好幾天,進行戰鬥不過幾小時,其中真正開火的時間不會超過半小時,通常十分鐘就決定勝負了。

 

根據電腦模擬,中等以上強度的海戰,一次戰鬥一艘軍艦所消耗的導彈大約20枚。所以054A(備彈量32枚)可以打一場非常高強度的戰鬥;052C(備彈量48枚)可以持續打兩場高強度的戰鬥;052D(備彈量64枚)可以持續打三場高強度的戰鬥,也就是一個戰役;至於055(備彈量128枚,世界領先)高於美國「迪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的122枚和不久前服役的DDG1000「朱姆沃爾特號」的90枚,在大洋上連續打兩場戰役都沒有問題。

 

所以,在戰爭狀態下,054A只能近海護航(第一島鏈內),052C可以遠海護航(第二島鏈內),054A與052C都不適合遠洋護航,能夠伴隨中國航空母艦執行越洋防空任務的只能是052D與055。

 

(二)武器與平台

 

很多年前,作者剛剛進入國防工業這個行業不久,在一次餐會遇到一位美國中階層的空軍軍官,他專門研究戰略與戰術,我們的話題自然就在這方面打轉。美國軍官對我說,在戰術上,武器與發射武器的平台,它們的重要性大約是3比1。時間太久,我已經不記得這兩個數字的單位是什麼定義,是花費、效率、還是什麼其它的性質,又如何量化的,反正最後記得的是武器遠比發射武器的平台重要,3比1的重要。

 

譬如,對航空母艦而言,航空母艦是平台,艦載機是武器。所以,艦載機的性能比航空母艦的性能重要。

又譬如,對戰機而言,飛機是平台,導彈是武器。所以,導彈的性能比飛機的性能重要。

 

這個觀察和結論很有趣。不過說實在的,對一個經濟並不寬裕、國防經費需要精打細算的國家而言,無論對外購買或自行研發,在選擇項目上這個3比1的重要性是很好的考慮指標,譬如哪些地方需要捨得多花錢,哪些地方能省就省一點,目標就是把錢花在刀刃上。

 

航空母艦大不如艦載機優秀

 

所以,從3比1這個觀點考慮,航空母艦大不如艦載機優秀,「遼寧號」對抗「尼米茲號」未必就會吃虧。我們作個進一步的分析。

 

今日的中美海戰

 

我們的假設是「遼寧號」攜帶24架殲-15(「飛鯊」)對抗「尼米茲號」攜帶48架F/A-18EF(「超級大黃蜂」)。

 

根據維基百科的公開資料:

F/A-18EF(超級大黃蜂)的作戰半徑為722公里;殲-15(飛鯊)的最大航程為3,500公里。

我們就根據這個資料推算一下。

飛機的作戰半徑通常定義為最大半航程(最大航程的一半)的70%。所以,

殲-15(飛鯊)的作戰半徑為3,500公里x0.5x0.7=1,225公里。

於是,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殲-15(飛鯊)的作戰半徑比F/A-18EF(超級大黃蜂)的作戰半徑大500公里,這是非常大的優勢。

 

「遼寧號」可以在距離「尼米茲號」1,200公里的時候就發起攻擊,「尼米茲號」這時候只能挨打,因為它的F/A-18EF這個時候夠不著「遼寧號」,除非這些超級大黃蜂決心飛單程。

 

前面說過,為了長途奔襲,殲-15可以滿彈半油起飛,然後經過夥伴加油,變成滿彈滿油向「尼米茲號」發起攻擊。加油的殲-15返回「遼寧號」待命。

 

請注意,「飛鯊」的目標不是「超級大黃蜂」,而是「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更何況「飛鯊」的格鬥能力超過「超級大黃蜂」,並不怕「超級大黃蜂」來攔截。

 

「飛鯊」攜帶國產的鷹擊-62反艦導彈,有效射程可達400公里以上,超出「超級大黃蜂」的巡航半徑。「飛鯊」也可以攜帶威力更大、也更神祕的超音速反艦導彈鷹擊-18。至於「尼米茲號」能不能攔截這些反艦導彈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反正你現在只能挨打,因為你的艦載機腿短。

 

「遼寧號」非常可能在第一波次的進攻中就把「尼米茲號」打殘了。一艘負傷的航空母艦就像叢林中一隻受傷的獅子,活不了多久的,看看「俾斯麥號」的歷史就知道了。

 

明日的中美海戰

 

我們的假設是「遼寧號」攜帶24架殲-20(「海威龍」)對抗「尼米茲號」攜帶48架F-35C(「閃電II」)。

 

根據作者的看法,殲-20和殲-31兩種隱形戰機,至少有一種是一定上艦的。作者毫不猶疑選擇殲-20。

 

殲-20的體型和殲-15一樣,所以航母能夠攜帶的數量也一樣。如果「遼寧號」攜帶24架殲-20對抗「尼米茲號」攜帶48架F-35C(「閃電II」),作者認為「遼寧號」取勝的機會遠大於「尼米茲號」。不開玩笑,這差距真是越來越大,下面簡直就可以不必討論了。

 

F-35C 的作戰半徑為1,170公里(有水份);

殲-20的設計理念就是遠程作戰,它的作戰半徑大於2,000公里。

海殲-20(艦載機版的殲-20)的作戰半徑最起碼也有1,800公里。

海殲-20的作戰半徑比F-35C至少高出600公里,其他性能全面壓倒F-35C。

 

要知道,殲-20是為了打敗F-22而設計的高端隱形戰機,而F-35是和F-22搭配的低端隱形戰機。殲-20打F-35就像大人打小孩一樣,海殲-20面對F-35C也是一樣。

 

作者說一句不客氣的話:F-35C會葬送美國海軍。

 

飛機好不如導彈強

 

同樣地,從3比1這個觀點考慮,即使在陸地基地起飛的空域上,美國的F-22也非常可能打不過中國的J-20,原因就在空對空導彈。

 

中國的空對空導彈都以PL字母開頭,PL是霹靂的拼音;這就好像中國的地對地導彈都以DF開頭,DF是東風的拼音。

中國的PL-12相當於美國的AIM-120,美國最好的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

中國的遠程空對空導彈PL-15,射程遠大於AIM-120。

中國還有超遠程空對空導彈PL-21,是專門用來對付預警機、加油機和電子戰飛機的。

想想看,這三種飛機打掉後,還有什麼能擋在路上?中國已經勝券在握了。

 

美國長篇累頁地分析F-22比J-20隱形能力強多少dB(吹噓),機動性多麼好,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前面說的三種飛機打掉後,J-20靠著本身以外的感應器和數據鏈,老遠就可以對F-22發射導彈。中國的導彈有體內和體外的各種制導感應器來克服目標的低雷達截面。F-22機動性再好也只有9個G,霹靂導彈能輕鬆飛20個G,F-22逃得掉嗎?

 

(三)有關滑躍起飛的問題

 

無論是大陸網友、台灣網友、還是外國網友,都喜歡拿「遼寧號」的滑躍起飛說事,好像沒有彈射器,航空母艦就不成為航空母艦了,幾乎一無是處,是「紙老虎」。作者對此深表不能苟同。

 

今天,偏愛滑躍式航空母艦的作者就來好好談談滑躍起飛的好處,順便也說說艦載機的數量問題,希望引起同道網友的辯論,大家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根據科學的研究和實驗,如果把跑道盡頭作12至14度的上翹,飛機可以增加20%的上升力量。這是非常可觀和非常有價值的幫助,特別是在窄小的航空母艦甲板上。想想看,25噸的飛機和30噸的飛機,作戰能力有巨大的差別,這可不是小事。

 

作者並不反對彈射器,也知道它的種種好處,但是仍然非常喜歡滑躍起飛。現在我們就用「遼寧號」作為例子,論述它如何發揚滑躍起飛的各種長處和如何打敗擁有彈射器裝備的「尼米茲號」。為了方便討論,作者貼一張「遼寧號」的衛星照片,這樣整個甲板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圖七:「遼寧號」的衛星照片。

 

「遼寧號」目前有三個起飛點,如果以甲板的幾何中心為圓心,這三個起飛點分別在(逆時針)1號(七點鐘方向)、2號(五點鐘方向)與3號(兩點鐘方向),在這3個起飛點我們都可以清楚看到擋焰板(黑色方塊)。

 

1號和2號起飛點的跑道距離為105公尺,殲-15只能半油半彈。

3號起飛點的跑道距離為195公尺,殲-15可以滿油半彈或者半油滿彈。

 

使用3號起飛點的壞處是「遼寧號」不能同時運行起飛和降落。好,既然已經不能同時起降,那麼為什麼不使用4號起飛點呢?

 

4號起飛點是作者新增加的,在12點方向,也就是艦尾降落跑道的起點。這個跑道長度應該有290公尺(甲板長303-13公尺)。我們只需要在甲板尾端前方13公尺處增設一組「阻輪器」就夠了,連「擋焰板」都省了,因為後面沒有人,不需要了。

 

有了290公尺的跑道,殲-15不但可以滿油滿彈地起飛,而且可以超載起飛。更重要的是,由運-七改建的預警機也可以在4號點起飛了。至於彩虹系列的無人機和「利劍」無人噴氣戰鬥機都可以上艦,甚至大型、高空、長航時的「翔龍」偵察機上艦也沒問題,它們在4號點滿載起飛完全沒有問題,所以「遼寧號」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根本不需要彈射器。

 

一定會有讀者問:你這樣搞,甲板空蕩蕩的,利用率很低,作戰效率會非常低。

回答:不見得。作者有另外一套甲板運作方式,跟美國航空母艦完全不同。

 

作者認為把各種飛機都排列在甲板上,這是美國航母的運作方式,效率並不好,而且非常危險。舉一個簡單例子,如果東風-21丁發動對美國航空母艦的攻擊而且使用雲爆彈頭或子母彈頭,那麼美國航空母艦的損失就非常嚴重了。把戰機儘量排滿在甲板上,是非常愚蠢的。美國這麼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好看,嚇唬人特別有效,其實並不實際。

 

「遼寧號」有兩個升降機,分別在指揮塔台的前後,前面的一部稱「1號升降機」,後面的一部稱「2號升降機」。

 

作者的理想運作方式是:

1.「1號升降機」負責把甲板上的飛機收回機庫,「2號升降機」負責把機庫裏的飛機送上甲板。升降機前後的工作都由拖車負責。這樣地持續運作,秩序就非常穩定。

2.所有的固定翼飛機都在甲板下的機庫做好維修保養的工作,目標是盡量簡化甲板的操作和極小化甲板放飛所需的時間,將放飛的飛機依照次序從機庫排列到「2號升降機」前,然後由「2號昇降機」魚貫送上甲板。

3.甲板上的主要工作就是裝卸彈藥和裝卸燃料,為了壓縮時間,後者也可以在機庫中完成。

4.飛機升上甲板後,由拖車依序排列在由船尾到「2號升降機」的空間,估計這段距離大約100公尺,可以停放7至8架翅膀折疊的殲-15,這就夠了。

5.最靠艦尾的飛機放下折疊翼、自行滑行到4號起飛點,後面的飛機魚貫補上前面的位子。這段時間最辛苦的應該是裝卸彈藥和油料的水兵,他們做的是高強度的體力活。就像坦克兵,這個工作必須挑選身體壯碩的水兵來擔任。

6.由於沒有彈射器,「遼寧號」起飛程序非常簡單。整個滑躍過程不到10秒鐘(應該低於8秒),所以如果指揮得宜,可以每30秒起飛一架飛機,這個效率是「尼米茲號」蒸氣彈射的3倍。所以全速運作的話,「遼寧號」的效率相當於「尼米茲號」三部彈射器不間斷地工作。作者認為「尼米茲號」跟不上「遼寧號」。

根據「小鷹號」的運作記錄,連續四次彈射後,航空母艦的鍋爐壓力急劇降低,航速從33節降到27節。「尼米茲號」的航速會降多少作者不知道,應該相當接近。滑躍起飛完全沒有這個限制,作者估計在放飛六次以後(半個中隊),「遼寧號」的效率便會超過「尼米茲號」。放飛一個中隊以後,「尼米茲號」必須休息(航速估計已經低到20節,不能再低了),而「遼寧號」仍然可以用同樣的效率繼續放飛,直到裝卸人員累倒在甲板上。這就是滑躍起飛的優勢。

7.「遼寧號」的效率仍有改進的空間。首先,裝卸效率可以用改良的機械來達成,譬如彈藥裝卸自動化和輸油管的加壓,看看汽車賽車場加油和換輪胎有多快就知道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有效辦法,那就是在艦尾的左邊增加一部升降機。這樣在4號起飛點左右各有一排等候起飛的飛機,輪流交叉起飛,放飛效率可以提高一倍到每15秒起飛一架飛機,嚇死「尼米茲號」。

8.看到這裏,讀者就可以想像,要求航空母艦能夠同時起飛和降落戰機是沒有必要的。想想看,如果我可以用30秒(或15秒)一架飛機的效率放飛,兩個中隊的放飛作業12分鐘(或6分鐘)就完成了,我還需要在乎這12分鐘(或6分鐘)不能降落飛機嗎?

退一萬步,如果在戰機起飛的期間真的發生緊急情況需要進行戰機降落,頂多30秒後我停止下面一架飛機進入4號起飛點,整個降落跑道就空下來了,完全可以提供緊急降落的服務,等到飛機降落、被拖車拖倒「1號升降機」附近,起飛作業再繼續進行。整個延誤的時間也不過就是一、兩分鐘,能耽誤什麼大事嗎?

9.「遼寧號」的甲板上,除了等待起飛的幾架飛機,就只有救援和運輸的幾架直升機,直升機通通停放在指揮塔台的前方,完全不妨礙起降作業。美國航空母艦上擺滿了飛機的花架子,純粹是用來嚇人的花拳繡腿,根本不需要,作戰時有害無益。美國說什麼「甲板上能停放多少飛機就是一個波次能出動多少飛機」,這是騙人的瞎話。我換一個運作模式就可以打敗你的規律。

 

作者對軍艦設計是門外漢,但是基本常識是有的,不會盲從,不必什麼都照著美國方式走,譬如非常關鍵的載機艙。設計者必須抓住重點,航空母艦是一種純攻擊的艦隻,重點全在艦載機。作者認為既然戰鬥機的數量這麼重要,機庫為什麼不能增加一層?反正有輸送升降機,升降機走一層跟走兩層的差別頂多只是10秒鐘而已。滑躍式的「遼寧號」很容易就可以改裝使攜帶的戰鬥機數量和「尼米茲號」一樣多,甚至更多。

 

作者非常喜歡和看好滑躍式航空母艦,簡單、皮實、耐操勞,這是打仗時最最重要的品質。彈射器太嬌貴,「尼米茲號」彈射器的維護人員多達500人,這是多大的耗費!巨大的儲氣罐佔據了航空母艦很大的空間,為什麼不把它用來停放更多的戰鬥機?蒸氣彈射器巨大的初始推力造成飛行員頸椎和脊椎的慢性傷害,很多航母飛行員剛過40歲就不能再飛行了,這是國家多大的損失!這些問題滑躍式航空母艦都沒有,滑躍萬歲!

 

(四)解放軍的科技儲備

 

在前面預測中國海軍的未來時,總結中有這麼一句:「2030年以後,中國海軍在質量上應該領先世界。」很多讀者一定對這句話表達懷疑,這是因為他們對中國科技的發展缺乏瞭解,甚至根本沒有基本認識,只會盲目崇拜美國。

 

今天的中國已經是舉世矚目的科技大國。如果你去查一下全世界頂尖的科學雜誌,中國發表的論文數目僅次於美國,不但總數相去不遠,而且增量超過美國。根據這個趨勢,五年之內,中國的科學研究一定超越美國,至少從頂尖科學雜誌的論文數目上是如此,這是一個量化的指標。

 

至於技術方面,中國每年的專利數目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以2014年為例,中國的全球專利申請數為83萬件,佔世界總量的32%;第二名的美國為58萬件,佔世界總量的22%;第三名日本為36萬件;第四名歐盟為32萬件;其餘的都不到20萬件。

 

讓我們說點實際的,跟航空母艦有關的例子。

 

彈射器

 

中國的彈射器,不論是蒸氣彈射還是電磁彈射,已經進入成熟的工程階段,所達成的指標都超過美國的彈射器。

 

蒸氣彈射器的原理很簡單。大量高壓蒸氣儲存在儲氣罐裏,彈射時打開閥門,高壓蒸氣推動活塞,活塞推動跑道上彈射軌道的滑塊,滑塊牽動飛機前輪的拉桿,於是飛機就被加力向前拉動。這套玩意兒的工程難點在密封。隨著牽引塊的高速滑動,高壓蒸氣會從滑動部份的開口泄出,壓力就降低了,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飛機彈射起飛後,沿著彈射軌道會有一團水蒸氣,這是怎麼樣都無法避免的。所以蒸氣彈射的關鍵就在如何快速封住開口,把損失的蒸氣極小化。泄出的水蒸氣越少,彈射器的效率就越高。

 

美國的蒸氣彈射器,採用的是用膠帶來封住開口,每次彈射要消耗(損失)至少一噸的淡水。中國對高速封閉開口的技術進行了大量研究,採用了新的密封技術,內容保密沒有公布,但是宣稱損失的蒸汽比美國彈射器少1/3,在效率上,這是巨大的進步。

 

至於電磁彈射,中國宣稱在任何指標上都不輸美國,部分指標領先。

 

美國的電磁彈射技術並不成熟。根據「福特號」的使用經驗,在彈射422次後就產生嚴重問題,必須進行大修,這個數字和設計的4,000次有巨大的差異。軍事工程的組件,在大修間隔上有一個明確的名詞,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 (簡稱MTBF),和嚴格的定義。重要的組件,譬如雷達系統中的行波管(Travelling Wave Tube,簡稱TWT)在MTBF上有嚴格的要求,因為行波管如果壞了,整個雷達系統就不能工作了,也就是說飛機和軍艦眼睛就瞎了。彈射器的重要性更是如此,422次的MTBF是無法接受入役服務的。

 

中國在電磁彈射上的技術有多個項目領先美國,其中最顯著的是電能儲存,領先的幅度還不是一點點。中國發明了超級電容器(Super Capacitor),超級電容這項技術不但能應用在電磁彈射上,也能應用在定向能武器上,譬如激光(Laser,台灣稱雷射)。

 

核動力

 

中國在核反應堆的研究處於世界一流地位,部份領域領先世界。目前中國的核能發電已經進入第三代,而且已經成功進行商業運行,處於世界領先。更重要的是,屬於第四代的「高溫氣冷反應堆」已經成功地運行很多年,正準備進入商業運行階段,有沒有軍事化不知道。據說中共解放軍的094A型核子潛艇已經用上「高溫氣冷反應堆」,不過這是小道消息,不足為信,但如果是真的,也毫不奇怪。

 

「高溫氣冷反應堆」是由北京清華大學核子工程學院負責研發,並且建了一個實驗性質的200兆瓦發電廠,已經安全運行了很多年,技術世界領先,這是眾所周知的。據報導,2015年中國要用「高溫氣冷反應堆」建一個400兆瓦的商業發電廠,但是作者沒有收集到後來的相關資料。

 

高溫氣冷反應堆比傳統的壓水堆更安全,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像傳統壓水堆那樣發生堆心熔化的事故,也不會產生放射性核泄露,這是由其物理原理決定的。除此之外,它的其他優點是小型化、模塊化、和容易大量工業化生產。

 

作者認為高溫氣冷反應堆非常適合作為潛艇與航空母艦的動力系統之用。「福特號」的動力系統的總功率也不過就是200兆瓦,「維吉尼亞號」核潛艇就更低了。所以,在建造超級核動力航空母艦上,中國的技術儲備已經到位,完全不是問題,而且遠優於美國的核動力技術。

 

定向能武器

 

最近美國大力宣傳她的定向能武器,特別是激光武器,非常地張楊和目空一切。其實,中國在激光方面的研究幾乎和美國同時起步,研究成果也和美國相當,部份關鍵指標比美國做得更好,譬如最高輸出功率(Peak Power)就比美國高很多,相差不只一個數量級。

 

激光應用的關鍵難點在電力供應(Power Supply)。中國在電能儲存的技術上遠超美國,這在激光應用上處於顯著的優勢。中國的低調和美國的張揚形成強烈的對比,因為美國的軍事發展,目標是威懾,所以有吹噓和張揚的必要。事實上,美國在定向能武器的研發上並不比中國先進。

 

結論

 

1. 混亂

 

全球經濟蕭條、英國脫歐、地區戰亂滋長了恐怖分子和恐怖活動,造成世界性的混亂與不安。

 

2. 危機

 

美國「紅脖子」當家,宣佈「世界新秩序」,製造了世界空前的危機。

台灣「綠脖子」當家,民間「綠脖子」極度囂張,升高了兩岸的危機。

 

3. 誤判

 

美國「紅脖子」認為它的軍事力量仍然足以統治世界。

台灣「綠脖子」認為叫嚷「民主、自由和人權」就可以獨立建國。

 

4. 紅脖子的戰爭窗口

 

為了維持「一超獨霸」,美國必須對中國發動戰爭,用戰爭解決美國的經濟問題。

由於美消中長,美國的戰爭窗口將在2020年關閉。

 

5. 綠脖子的主動權

 

台灣再弱,只要綠脖子們有種,也可以不做美國的籌碼。如果一定要尋求獨立,綠脖子們可以積極操作公民投票,及時宣布獨立,引發戰爭後主動把美國拖下水。這是「綠脖子」獨立建國的唯一機會,但是宣布獨立必須在2020年以前,也就是,在美國的戰爭窗口關閉以前。

 

綠脖子們,美國「紅脖子」當家,現在正是獨立建國的大好良機,千萬不能錯過啊!

綠脖子們要注意,時間不等人,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個店。

 

6. 台灣的菲律賓化

 

看看台灣電視上的名嘴如何一副德性,台灣的政權是靠「綠脖子」的謊言、歪曲事實和改寫歷史來維持,居然吃兩蔣的老本二十餘年而不垮。

「綠脖子」發明了一個新名詞,叫做「轉型正義」,靠著這個口號,能從李登輝政權撐到蔡英文政權,創造了另一項台灣奇蹟。

沒了是非,又十分好用,「轉型正義」的結果是台灣的菲律賓化。

作者反對大陸在台灣還沒有完全菲律賓化以前就統一,把台灣這個爛包袱背在自己身上,吃力又不討好,就像香港。

台灣要在完全爛透後,掉入第三世界,仰視大陸,「綠脖子」才有可能想做中國人。

 

7. 戰爭在東海,不在南海。

 

美國精於算計,對於戰爭一向是由別國打頭陣,等到別人打得精疲力盡,自己再來終結戰爭揀便宜。

南海雖然熱鬧,但不會有戰爭。這是因為南海周邊的國家太弱,當不了代理人。南海若是有戰爭,美國肯定很快地就會被逼著赤膊上陣,划不來。

中美之戰肯定在琉球群島,由日本和台灣打頭陣。臺灣軍隊至少可以擋個三、五天,日本則是個非常不錯的代理人,半個月沒有問題,說不定還能拖上兩、三個月,這就不得了了,的確可以削弱中國的國力,然後美國再上場,非常符合美國的利益。

 

8. 撐過2020,中國就安全了。

 

2020年以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覆蓋全球,中國可以用非常便宜的精準制導武器攻擊美國本土,這是美國不能承受的。美國「離岸平衡手」的老把戲玩不動了,因此世界就和平了。

 

9. 擠出美國

 

只要沒有戰爭,到了2030年,中國將擁有六艘航空母艦,足以把美國擠出東亞。

 

於是,「一帶一路」路上的石頭和水底的暗礁都沒有了,大家拼命賺錢,努力發財,都過上好日子。

 

 

(全文完)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ST2000&aid=91542314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蘇信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2/10 08:04

這次遼寧艦用極為緩慢的速度通過海峽,

台灣的三軍部隊搞不好全程一級戒備中!

而且還有一個事一定要做,

就是把所有的對地,艦飛彈引信全部解除,

免得那個白癡或天才[不小心]按下按鈕!


蘇信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2/10 07:57

老美就是個死賤砲!

照我四十幾年前在空軍服役的經驗,

F-100在機頭電子艙裡竟然有一個空位,

翻查技術命令知道這個空位屬於射控雷達中的一部分,

名字叫[水平轟炸儀],

還有射控雷達最重要的自我維生電路中的二極體,

竟然每次起落都要換,

這就擺明了沒有老沒的後援,台灣的飛機很快的就會成為[瞎子]!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