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韶風國樂團年度旅遊-- 花蓮之旅 (上)
2021/02/03 00:02:13瀏覽717|回應0|推薦24

      我們樂團從幾年前開始, 為了配合團員中有好幾位是在校的老師, 所以選擇在寒假來辦團體旅遊, 今年決定來花蓮玩兩天一夜.

      先前討論行程時, 我提的小百岳 "月眉步道" 被立刻否決, 加上其他團員不想太辛苦去爬山, 所以我決定自己去走一個步道. 便在前一天晚上下班後, 先過去花蓮住一晚, 第二天早上自己去走佐倉步道. 這回, 我訂了一家非常有趣的背包客旅館 (對我而言, 是很新鮮的體驗)--> 蜂巢.

      從網路訂位, 住宿一晚居然不到 350 元; 8 人的房間, 這一晚只有兩個人入住, 所以我睡在相當安靜的環境中. 這種背包客旅館, 有簡單的沐浴設備, 一張像太空艙的單人床, 一個小保險箱, 一個溫馨的客廳和小廚房. 總之, 提供了基本的生活需求, 而且乾淨, 安全又便宜, 我發現這實在是個經濟又實惠的地方!

1 月 30 日星期六

      一早起床, 梳洗過後, 把鑰匙放在櫃檯的鐵架裡, 便算是 check out 了. 鴻霖昨天就來花蓮, 我跟他約好了今早一起爬山. 吃過早餐後, 他帶我到他昨天租機車的店家, 經過我們倆殺價, 讓我從星期六早上租到星期日下午, 只要 350 元, 真的很便宜. 加過油後, 我們便直接往中央山脈的方向騎過去, 10 分鐘後, 來到佐倉步道的登山口.

      這個步道是花慈的賴佩芳主任推薦的. 今天天氣非常好, 停好機車後, 我把毛線衣脫了, 放進背包裡, 拍了幾張照, 便開始走上步道.

      步道全長 3950 公尺, 落差 425 公尺. 前面一公里是大約 30 度的陡坡, 比較有挑戰性; 但一公里後, 陸陸續續有幾大段的緩坡. 兩旁樹林成蔭, 偶爾徐風吹彿, 相當舒暢. 即使樹林頗密, 但不時有空隙可以看向花蓮市. 佩芳說這兒是花蓮人賞夜景的步道, 此刻雖然有點兒逆光, 但仍可看到近端的空軍基地和體育場區, 中間的花蓮市景, 以及遠端的花蓮港和太平洋.

      不時地有老鷹 "噓溜溜" 在天上高鳴, 抬頭看去, 有兩隻大冠鷲盤旋飛舞, 似乎只是在宣揚領土, 沒在獵物.

      這一帶, 在以前是撒奇萊雅族的撒固兒部落, 日據時代被稱作 "佐倉", 光復後雖改名叫 "國福里", 但當地人依舊習慣沿用 "佐倉" 這個名稱. 而這步道原本是台泥的採礦用產業道路, 礦業蕭條後, 於民國 92 年由花蓮林管處把它整理一番, 就成了花蓮人的親山步道.

      鴻霖腳程不慢, 我們途中因為接電話或拍照才偶爾休息一下; 在 3K 處有一座觀景台, 旁邊還有一間很乾淨的廁所.

      最後一公里也相當平緩, 我們花了 63 分鐘走到山上的小涼亭.

      這兒有兩株櫻花樹, 山櫻花開地正燦爛.

      由於比預定的時間還快了半小時 (我原本是要藉由這個步道, 打發掉等待其他團員的時間), 所以我們倆在這兒休息, 喝水, 拍照, 看風景.

      其他團員的火車將於 11:30am 抵達, 但我們此時才 9:50am, 所以坐下來聊天. 爬山途中很熱, 但此時一坐下來, 山風吹來, 還是有涼意, 所以又把外套穿上.

      我提議 "我們下去找個景點逛一下, 打發時間吧." 於是開始往下走. 這一路下去, 只花了 40 分鐘, 回到停車場. 我本來想先走 "撒固兒步道" 當作探勘的 (這步道原定是下午帶團員們來走), 後來突然想到, 剛剛過來的路上有看到一座很大的寺廟, 便決定過去看看.

      這間 "港天宮" 是供俸天上聖母的, 乃花蓮市第一大廟. 我覺得最大特色, 是寺廟大門兩旁各有一座螺旋樓梯, 可以直接爬到三樓去參拜. 整個動線設計地頗流暢, 可以右進左出, 不用走回頭路. 樓下的入口是龍頭造型, 樓上的出口則是龍尾造型.

      我們進廟參拜一下並拍拍照後, 眼看時間差不多了, 便直接騎到機車行. 不久, 團員們終於出現; 大家打完招呼, 分別租車. 這回總共有 14 大 3 小, 但其中漢儒一家人自己開車過來, 所以此刻是 12 大 1 小, 男生都是自己騎一輛, 女生則兩人騎一輛, 總共租了 10 輛機車, 浩浩蕩蕩去加了油, 接著去 "一品香扁食店" 吃午飯, 再到 "叮哥" 買飲料後, 便出發前往撒固兒步道.

      撒固兒步道原本叫做佐倉步道, 但林管處整理出 3950 公尺的佐倉步道後, 這一條位於隔壁的, 長度 1350 公尺 O 型步道, 便用此地部落的名稱, 還原其名為撒固兒步道. 當初佩芳跟我說 "想要累一點的, 就走佐倉步道; 想輕鬆的, 就走撒固兒步道." 所以我決定安排團員們走撒固兒步道就好, 我則自己提前來走佐倉步道.

      大夥兒停好車後, 拍張大合照, 過了一座石橋, 開始走這步道. 這步道全程走在林蔭間, 不會曬到太陽; 而且都是緩坡 (落差 100 公尺), 所以大家走起來很輕鬆, 不到 15 分鐘便來到撒固兒瀑布!

      這座瀑布高約 20 公尺, 不算澎湃, 但是才輕鬆走一段山路便可看到瀑布, 這 CP 值還是很高的. 大夥兒在觀景台上拍完照後, 走到瀑布邊拍照玩水.

      漢儒一家人這時候趕到, 大夥兒擠成一團拍合照, 這才發現, 心如和俊浩居然沒走下來!? 原來一個是怕水, 一個是肚子還在不舒服, 不敢亂走動!

      回程時, 爬了一小段階梯, 是這步道唯一比較陡的地方. 過了陡坡後, 大夥兒在一座觀景木橋上拍合照.

      回到停車場, 雪江導航來帶路, 前往下一個景點--> 吉安慶修院.

      日據時代, 真言宗的開山祖師 "空海大師" 誓願要從日本四國請來 88 尊石佛, 當作吉安鄉 (當時叫做 "吉野村") 居民的心靈寄託.

      到了 1917 年, 川端滿二先生為了空海大師的遺願, 募資籌建這座真言宗的寺廟, 並真的走遍四國, 尋訪到 88 尊佛像而成立這座布教所. 台灣光復後, 改名為慶修院, 並於民國 86 年獲列為花蓮縣定三級古蹟.

      我記得以前來的時候是免費入場, 現在全票要 30 元; 但我們有 17 人, 後來 Ivy 和小毛很神奇地找到四個路人甲, 大夥兒湊成團體票, 於是一人只要 15 元了! (她們倆真會省錢)

      入場後, 拍完大合照, 便鳥獸散自己去參觀. 我沿著這幾座日式建築逐一參觀過去 (我二十幾年前來過, 但沒印象了), 看看 88 座石佛雕像, 寶型屋的概念, 不動明王石雕等等. 突然看到幾個團員到紀念品店買了鯛魚燒冰淇淋在吃!

      看樣子大家的目的並不是進來懷古, 雖然每個角落應該都有拍到照吧 (因為面積不大, 一下子就逛完了)! 我看那不動明王的介紹頗有趣, 但寺院正中央的 "光明真言百萬遍石" 則充滿了莊嚴肅穆, 並有 "鎮住一方" 的味道. (這是真言宗, 可不是光明會!)

      參觀結束, 盛隆依照習慣, 去買馬告香腸來吃. (這一趟旅遊, 我發現一直吃個不停的人, 就是盛隆和雪江, 他們的胃怎麼這麼大啊!?)

      下一站來到松園別館.

      似乎所有團員都來過這兒了, 我也來過這兒兩次, 但我記得以前都免費呀, 怎麼現在要收 60 元!? 由於團體票算下來沒有比較優惠, 所以這回大家乖乖買全票 (反正有三個小孩買半票).

      入場後, 依舊各自解散去參觀.

      松園別館建於 1942 年, 日據時代作為日軍在花蓮的最高軍事指揮中心, 當時稱作 "花蓮港陸軍兵事部". 日本戰敗後, 有些軍官在此自殺, 園區後面的那間屋子, 據說就是軍官們自殺的地方 (現在進去參觀要脫鞋).

      但這段歷史, 現在已經沒人重視了; 反倒是園區整片的琉球松, 茂密成蔭, 於是成就了 "松園別館" 這名稱, 而成為可以收費的觀光景點了.

      目前這一段時期有個 "玫瑰石畫與光畫特展". 創作者將岩石切成薄片後, 後面打光, 竟意外呈現出令人屏息的潑墨山水畫, 稱作光畫.

      而用花蓮特產的玫瑰石做出的光畫, 特別稱作 "玫瑰石畫".

      特展中的幾幅石畫都相當精彩, 是我在這兒逗留最久的地方. 我笑說 "當年倪匡寫了一本書, 就是在岩石的切片中, 呈現一個人的電腦斷層影像, 看來, 跟這光畫有異曲同工之妙哪!"

      走出展示廳, 意外在樹上看到一隻小鳥, 拉近來拍, 原來是一隻棕背伯勞.

      幾座古老建築的牆上, 都有爬牆虎, 是許多網美的拍照最愛.

      小毛和 Ivy 本來在拍網美照, 我看到後, 也跟風來一張.

      後來一陣混亂中, 居然開始玩起跳躍照了! 原本安靜的松園, 頓時笑鬧百出.......

      後來怡姍從旁邊幫我們側拍的這一張照片, 我覺得很有 "浮世繪" 的味道.

      最後大家拍一張 "乖乖版" 的大合照, 這才結束松園別館的搞笑參訪.

      旁邊的臥松園區, 主要是木雕展示與販售, 那些木雕作品, 乍看很像是漂流木.

      前庭的院子有一株橫著長的二葉松, 因此這兒取名為 "臥松園區".

      我們稍微參觀一下便離開, 本來下一站是 "東大門夜市吃晚飯", 但時間還早, 於是臨時決定去文化創意園區走走, 打發時間.........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urrando&aid=15592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