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9/17 16:34:03瀏覽786|回應0|推薦3 | |
作為一部文藝片,《隱入塵煙》成了今年最大的黑馬。隨著時間的推移,電影不但沒有隱入茫茫影海,反而逆襲成為今年備受關注的影片。電影之所以受關注,是因為它講述了一個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人在土地上生存的故事。 土地是祝福 電影取材的地點是導演李睿珺的老家,甘肅省張掖一個叫花牆子的村莊。從小挨打受氣,落下尿失禁,不能生育的曹貴英,與村子裡最沒有存在感的光棍老四馬有鐵走到一起。他們的生命卑微輕小、塵煙一般,歷經風霜與苦難。馬有鐵額頭上的每道皺紋都如時間之斧鑿出來的一樣。 雖然生活艱難,但是土地養活他們。土地成為他們生活的重心,成為熱絡感情、建立關係的紐帶。婚後,他們種小麥、孵小雞、蓋新房。馬有鐵和貴英換了三個住處,床頭上貼了三次「囍」字,他珍視「囍」字,是因為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人生轉變。生活酷烈殘忍,二人卻彼此給予愛和暖意,土地給予了活下去的生機,暗無天日的日子有了光亮。 在一個有著幾億農民的國土上,關於土地的故事我們並不陌生。馬有鐵的饃饃掉在地上,貴英說不能吃了,他說沒事。「啥不是土裡頭生的。土都不嫌棄我們,我們還嫌棄土嗎?土就是乾淨東西,不管你是有錢有勢的人,還是啥人,你只要種上一袋袋麥子,它就能給你長出十幾、二十幾袋麥子。」這是馬有鐵恪守的土地觀。電影中不乏這類充滿鄉土智慧的話。這些話,讓在農村長大的我,深有感觸。 就像馬有鐵說的「土就是乾淨東西」,我的父親也說過「土不是污垢」。土是一種有生命的有機體,更確切地說,是一群有機體的集合,必須餵養它。土壤既渴望生命,也渴望產生更多的生命,甚至是百倍的生命。記得我們家的地在秋收後不會再種植莊稼。經歷春種夏長秋收,土地太累,養分耗盡,需要漫長的寒冬,讓土地恢復活力和生機。 父親關心土地,我記得小時候,父親每天關注的不是國內外新聞,而是新聞聯播之後的天氣預報。天氣直接影響著土地,影響著農作。一小塊土壤裡就有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細菌、真菌、原生動物、線蟲。通過它們的繁殖和死亡,這些生物使土地充滿活力。 土壤會滋養土壤,土壤會滋養植物,植物會滋養人。石油枯竭了,大部分汽車會成為廢鐵;土地貧瘠了,就很難長出餵養人的物產。父親與土地打交道,他關心種子是否在地下嗞嗞嗞地生長。即便農閒的季節,也常會去地裡看一看,土地就像是他身體的延伸。 「啥不是土裡頭生的。」馬有鐵懂得尊重土地。看到被拆掉的房子裡的燕子窩,他感歎說,今年燕子回來就找不見窩了。搬離另外一處親戚的住處時,他請求親戚等雛燕出了窩再拆。親戚卻說,急著回深圳上班,哪有時間等燕子出窩。蓋好新房後,馬有鐵還不忘把燕子窩放在自己的新家屋簷下。在池塘取水的時候,還會把小蝌蚪放走。愛護動物的這一幕,對於在農村長大的我來說,並不陌生。 滬陝高速從我們村貫穿而過。多年前,滬陝高速建到我們村的時候,村裡人建議經村公路下面多建幾條隧道,不僅方便人通行,也方便動物通行。因為有人見過一些地方的高速由於隧道少,造成很多野生動物被撞死在高速上。 與土地和自然打交道的村民明白,人類與動物是共生關係,而不是肆意佔有的關係。我不知道具體細節,但我可以想像這個解決方案來自於村裡那些充滿睿智的長者。我們生活在一個瘋狂、快節奏的科技世界,太多技術已經並將繼續被開發,而沒有考慮土地上生物的需要。 土地是聖經的重要主題。聖經中也早已暗示人與土地有緊密的聯繫:Adam(人類)有adamah(土地)做他的搭檔,可以把人類視為「屬地的生物」,以此強調「Adam」這個詞與土地的聯繫。土地是神應許的禮物,要使人飽足,甚至土地會流奶與蜜,是讓人享受的地方。 以色列人在曠野40年,他們接受的嗎哪、鵪鶉,都是神所賜的禮物。我們需要把神所賜的,看為禮物。接受禮物,也愛護禮物。父親曾說,農民靠天吃飯;如今信了主的他,對土地是禮物的觀念更有體會。 父親的姑姑(我的姑奶奶)住在城裡,父親經常給他們家送好吃的土產。有野魚、龍蝦、烏龜、土雞。這些沒有打激素的野物在城裡市場很少見。父親的姑姑有一次對父親說:「我不能再接受這些了,我沒有辦法把它們還回去。」父親很認真地對她說:「那你就得學會接受禮物。」 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所以我很驚訝於父親的這番話,這就是父親慷慨的原因。大地奉獻了一份又一份禮物,一個人該如何接受如此珍貴的禮物並牢記在心呢?這需要操練接受禮物的功課。 當土地淪為得利的工具 人們可以靠著土地裡的出產得以飽足。但是得到土地也有試探,那就是把神所賜的禮物佔為己有。土地的主要誘惑就是人的貪婪,貪婪帶來壓榨。 《隱入塵煙》中,馬有鐵和貴英的哥嫂都是壓榨者。馬有鐵雪天相親的那一天,嫂子才給他穿一件新衣服,還是哥哥借給他用的。哥嫂的貪婪,讓馬有鐵和貴英在婚前被使喚,整日做農活,他們沒有安息。馬有鐵三哥的每次小恩小惠,都是有圖謀的行為,成為壓在馬有鐵身上的重擔。 婚後,三哥的兒子結婚要買傢俱,於是就讓馬有鐵用驢車去城裡拉傢俱。被三哥使喚了半輩子,結婚連幾桌酒席都沒捨得給他擺。夫妻倆去鄰居家看電視,鄰居說,給你三哥打半輩子長工了,連個電視都沒給買上。 從小就被使喚的貴英沒有利用價值了,哥嫂巴不得她快快嫁人。貴英因為搶救蓋房子的土坯而被暴雨淋透,馬有鐵擔心她單薄的身體受涼,貴英卻說:「睡在哥哥後院的窩棚裡,颳風下雨都習慣了。」這句話,以貴英被親人宰割的人生為襯托。人的醜陋顯露無疑。 村幹部召集村民,希望大家救救種田大戶張永福。他因為生病住院,需要輸血,而他的血型正是罕見的熊貓血,馬有鐵就是這種血型。老百姓對張永福怨聲載道,因為張永福欠著村民們的地租和工錢,但是常把「一碼歸一碼」掛在嘴上的馬有鐵答應獻血。 張永福的兒子接馬有鐵去城裡抽血救父,他嫌棄貴英把尿尿在了車上,第二次接他們去城裡,怕貴英暈車吐在車上,於是把車後座鋪上了大大的塑膠薄膜。馬有鐵想給貴英買件大衣,身上錢不夠,張永福兒子替他買了下來。也正是這樣的小恩小惠騙取了馬有鐵的善心。馬有鐵覺得欠了人情,多次為張永福獻血。 電影中最後一幕抽血的鏡頭,馬有鐵沒忘村民的苦情。他請求張永福的兒子說:「你把他們的地租和工錢,儘快給結掉去。村裡的老漢老婆子們,日子也過得不容易。孫娃子上學,自己看病,種地買化肥種子,都是開銷,都需要錢呢。」張永福的兒子驚詫地說:「你這會兒還在獻著血呢,你還替他們說話啊。」 馬有鐵嘗過苦難的滋味,他知道村民的難處。導演李睿珺表示,2008年前後,國家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他所在的花牆子村也開始施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村民按一畝地500元的價格轉讓,該政策激勵了不少村民簽訂30年的流轉合同。 但是村裡很多老人,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李睿珺擔心將土地拱手讓人後,萬一有一天,無法收回地租,子女又不在身邊,這些老人可能面臨零收入。《隱入塵煙》中,便上演了這一幕。作為種田大戶,張永福父子租了村民們的田地,村民們只拿著微薄的租金度日。張永福患病後,村民們拿不到租金,日子過得緊張。好不容易有了盼頭,張永福的兒子卻把玉米以高於市場的價格賣給村民。 利慾薰心,使人心扭曲,使祝福百姓的土地變了質,成為壓榨百姓的咒詛。電影中展現了盲目開發建設,導致的對土地、對自然、對原住民的破壞。 著名的農民作家溫德爾·貝瑞(Wendell Berry)指出:專家傾向於把土地視為工廠,把人視為備用零件。在這種視角下,土地與人組成的鄉村共同體就瓦解了。或用另一個方式來講,現在流行認為農民唯一的功能就是生產,與他有關的學科主要就是經濟學。而正是這種假設導致了鄉村共同體的退化。 舊約學者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也談到,土地有時被胡亂處置,好像沒有價值,又如同廉價的商品被人買賣、交易、使用、拋棄。另外,土地也可能被牢牢掌控和支配,沒有休整,直到最後被榨乾。而與土地保持合宜關係的奧秘在於,對土地保持忠誠。「忠誠的奧秘,就在於忠於土地,不容其淪為隨意買賣的商品,同時也尊重土地作為我們搭檔的權利,而非我們的佔有物。」 土地是當代人非常關注的議題,但在現代社會,人與土地的關係已經嚴重扭曲,本是祝福的土地被當作商品變賣,開發後再高價賣給人。甚至農民被趕到城市裡。然而,若無法公平對待土地和那些依賴土地生存的人,土地就會成為咒詛,而非祝福和禮物。若想保持土地的活力,人就要尊重土地。 在充斥著「寸土寸金」一說的當下,《隱入塵煙》能給觀眾獨特的感受。土地是可以讓人感到安全,可以在沒有壓榨下享受意義和福祉的地方。地球和整個受造界與我們生活在互惠的關係中。我們對地球及其上生物的所作所為會影響我們自己。 如果與土地沒有牢固的關係,我們將繼續以主流的文化觀點流動,物化地球及其上所有生物:提取、發展和污染,而沒有深刻的悔恨。當人心生貪婪,就會只顧自己,不顧他者利益,包括土地。老家有塊靠近城市的田地被不良開發商買來造房子,而那些農民卻失業了,只能在城裡勉強做些小工。 依靠塵土維生的「塵土人」 土地是最古老的隱喻。在《創世記》中,上帝用土(adamah)創造了亞當(Adam),並告訴他耕種和看管,土地是生命賴以生存的地方。人類(Human)從有養分的土(humus)而生。這是關於我們與土地之間不可分割的詞源線索。 值得留意的是,《隱入塵煙》的英譯名叫「Return to dust」。接近聖經中的「歸於塵土」的意思,甚至與經文「世人必仍歸塵土」(伯34:15)的英譯無異:Mankind would return to the dust. (NIV)聖經說:「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我們是依靠塵土(dust)維生的塵土人。我們的土地生態產生問題,是由於我們忘記了自己是誰——上帝所造的塵土人。 「隱入塵煙」,這是人的歸宿和結局,但是神卻成了人類的希望。以色列曾沒有土地,也被上帝供應。如,曠野裡的生活,沒有土地,卻得著生命的滋養。在貧瘠的曠野,卻得著鵪鶉和嗎哪,他們一無所缺。以色列民在曠野四十年沒有土地的生活帶來重要思考,曠野原本是死亡之地,他們卻在曠野得著生命。 就如布魯格曼所說:「一個生命難以為繼的地方,成了安全而豐足的所在。以色列誤解了曠野,也錯看了神,因此想要一片受其掌控的土地。但曠野從來不是人所能經營掌控的土地。這正是曠野之所以是曠野的原因。但這裡是上帝賜予的土地,這裡有意料之外的肉、食物、安息。以色列一直在上帝所賜予的土地上,企求受其掌控的土地,但以色列也總是學到,上帝賜予的土地會帶來生命,受自己掌控的土地卻不然。」 神告訴以色列,希望不在土地上,而在於那位賜下土地的神。神讓以色列人不斷回想他的恩典,土地的主才是福分和生命的源頭。 作家施梅曼(Alexander Schmemann)提出過一個驚人的想法,他說,吃土地產出的食物是與垂死世界的交流,是與死亡的交流。因為從種子到土壤再到果實成熟,食物必須死亡才能被人食用;但食物永遠不能使人滿足,因為它會腐爛,會發黴,我們會再次挨餓。 人們吃桌子上的食物,仍然會死。唯有基督為我們獻上的寶血和身體,能永遠滿足靈魂的渴望,他才是「永活」的食物,吃了永遠不餓,喝了永遠不渴。 -END- 作者簡介 劉嘉 曾為老師,多年前深受《在永世裡拋擲一個身影》一書的影響,開始思考講台與書桌的服事。目前委身教會牧養和文字服事。 圖書推薦 《書蟲落網有出路》 莫非、馬睿欣、譙進 著 從讀經、讀書 到用屬靈眼光 閱讀萬事。 本書探討 現代基督徒 如何透過閱讀, 在思想和生命上, 學習做大人。 購買資訊: 台灣:道聲出版 https://www.taosheng.com.tw/search?q=%E6%9B%B8%E8%9F%B2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