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米開朗基羅的天花板丨若晨
2022/07/01 10:25:59瀏覽1628|回應0|推薦2

米開朗基羅的一生神聖而痛苦。在種種困難中,他如何創造出一個完美而永恆的藝術世界?作者用兩次藝術之旅帶我們領略米開朗基羅天花板的震撼力。

也許,疫情前最慶幸的一件事,就是旅行的最後一站停在義大利,與米開朗基羅有了一場「致命邂逅」;兩年後,在家門口的深圳,又颳起了《創世記·米開朗基羅》全球巡展的風。這兩次跨時空的相遇,讓我看到米開朗基羅筆下那驚世駭俗的美;這美,令人一窺天堂的樣貌。

仰望你的容顏

一直記得那個早晨,跨過狹小的門戶,走進寬闊的西斯廷教堂,立刻被鋪天蓋地的濕壁畫覆蓋,目眩神迷;眼睛完全被天花板的景觀吸引,小小的心臟如被抽離到空中,整個人呼吸不得......這是怎樣一個神奇的世界?怎會有如此創造性的想像?如何描繪出這麼壯觀的圖景?

對米開朗基羅的了解,無論你聽過多少次他的名字,看過多少他的成就介紹,都不如置身於西斯廷教堂天花板下的那一刻,也不如駐足於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大衛》前的瞬間,抑或在聖彼得大教堂的穹頂下凝思片時......

大衛(雕塑,義大利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在這些地方,你只能保持一個姿勢——仰望。一個人在一個領域的成就讓人高山仰止已屬罕見,他卻在繪畫、雕刻和建築三個領域都成為巔峰,這是何等恩賜!

「我這裡不是什麼好地方,而我也不是畫家。」你一定想不到,這句話出自米開朗基羅之口。彼時的米開朗基羅一直醉心於雕刻,卻接到羅馬教皇尤利烏斯二世委派的工作:繪製西斯廷教堂天花板。他哀歎「繪畫不是我的藝術」但教皇比他更頑固,於是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地爬上鷹架。然而,如同米開朗基羅一開始抗拒的那些委託案一樣,一旦決定去做,他便會投入無法抑制的激情。

從1508到1512四年間,米開朗基羅克服在五百多平方米、非常不規則且會漏水的天花板上作畫所產生的種種問題,訴說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偉大的成就與崇高的美。

晝(左上); 夜(左下)

晨(右上); 暮(右下)

如果你讀過聖經,就知道米開朗基羅重述了「創世記」的故事,他通過九個場景——四個較大、五個較小的長方形區域,展示「神創造天地」的奇妙,彰顯宇宙萬物的奧秘。這個主題不是第一次被人描繪,但就如達·芬奇《最後的晚餐》,已成為繪畫史上最經典的再現。

那天,我們按照米開朗基羅的方式,從他最熟悉的場景開始,亦即人類罪惡的狀態,然後進入「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陸」等一幕幕創世大劇,聖經中的話語同時莊嚴地在心中響起。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 這是頭一日。」(創世記1:3-5)

在這裡,米開朗基羅不得不想像並描繪神的形象;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全能的神,整個人物幾乎佔據了畫面的全部空間,腳踩黑暗、頭頂明光;仰面朝上、雙手高舉,這個動作也是米開朗基羅在創作時的姿態。

摩西像(雕塑,聖伯多祿鎖鏈堂)

而「創造日月草木」裡頭的神,使人敬畏的面容讓人想起摩西,而他用一彎曲姿勢向我們衝過來。那向外伸展的手指同時催生了橘紅色的太陽與乳白色的月亮。他劇烈地轉身,作勢導引出植物,將動物的創造留給我們想像。最後,很不尋常地,我們看見了神的臂部,這樣的視角雖然在聖經裡描述過,但只有在西奈山上的摩西看過。米開朗基羅通過無與倫比的想像力,將這樣的景象鋪滿在我們眼前:看見神的前面、後面,看見神在這裡、在那裡——神的全能與全在的視覺凸顯。

神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神稱旱地為地,稱水的聚處為海。神看著是好的。」(創世記1:9-10)

在「神分水陸」一幕裡,神被戲劇化的前縮透視所呈現,漂浮在平緩的海水上。神依然是人類的形象,但這絲毫不影響祂的氣質和超凡能力。相反地,祂健壯有力的肌肉、果斷誇張的動作及一切充滿動感的細節,都毫無疑問地表明祂是造物主,是一切的源頭。

西斯廷天頂畫(梵諦岡西斯廷教堂)由九個敘事情節組成,以聖經《創世記》為主線,分別為「分開光暗」、「劃分水陸」、「創造日月」、「創造亞當」、「創造夏娃」」、「逐出伊甸」、「挪亞祭獻」、「洪水汜濫」和「挪亞醉酒」。

歌德說:「除非你看過西斯廷教堂天花板,否則你無法確切瞭解一個人究竟能成就什麼。」

走過這一幕幕場景,我不斷喟嘆這驚人的成就,但米開朗基羅的偉大,並不是讓人看見他,而是讓人看見他後面那位偉大的神,一位無所不能、無處不在的神,祂才是真正讓人仰望的。是的,我相信米開朗基羅一定看見了祂,才能描摹出祂的容顏、繪製出祂的偉力,五百年來,依然撼動人心......

躺在你的臂彎

與兩年前的「仰望」不同的是,這次《創世記·米開朗基羅》全球巡展深圳站,竟是一次可以躺著看的展覽。

此次展覽,以天地呼應的巨幅展示方式,將米開朗基羅創作的34幅世界級壁畫1:1複刻還原,不僅原作中的每一道神來之筆,甚至連歷經滄桑的每一條裂縫和每一根細小紋路,都真實再現。

不用飛13個小時遠赴義大利,不用隨著滾滾人流仰頭看9米高的天頂壁畫,仰到脖子都要斷了;當我躺在柔軟的地毯上,與這些巔峰巨作面對面時,突然就有了米開朗基羅的視角,這是他作畫的姿勢。

躺平看畫是一種幸福,但躺平作畫就毫無幸福可言了吧?

米開朗基羅在一首辛辣的十四行詩中敘述了自己的苦難:

我讓自己在這疲累下腫了脖子,

就像倫巴第那些灌飽髒水的貓,

或許那是在其他地方,

這讓我的肚子被推擠到下巴底下。

我的鬍子朝向天堂,

我感覺大腦後方靠在脖子上,

我嶙峋的胸部彷彿豎琴,

我的畫筆總是在我臉的上方,

點點滴滴讓它變成光輝大地。

我的腰已經穿進我的腹部,

我的臀部有如秤錘支撐全身重量,

我的雙腳淒惶踏著看不見的步伐。

我身前的皮膚繃緊,身後它則皺褶打結,

我像敘利亞的弓那樣彎曲。

義大利畫家、美術史家、世界美術教育奠基人喬吉歐·瓦薩里,談到米開朗基羅這幅作品時說:「畫這件作品讓他非常不舒服,因為作畫時他必須臉部朝上,這也損害他的視力,因此有段時間——有好幾個月之久——他必須仰著頭,才能閱讀書信或檢視草圖。」

喬吉歐·瓦薩里說:「在畫家們所採用的所有方法之中,在牆上進行繪畫是最傑出與美麗的,因為這需要在一天之內完成所有工作......其原因在於,若是畫者有所延遲,灰泥便會因為冷、熱、風、霜而形成某種硬殼,讓整個作品產生斑點或發黴。要避免這點,預定繪製的牆面必須時時保持濕潤:所運用的顏料必須全部由土性成分組成,不能含有金屬或白色石灰。同時畫家的手也必須敏捷、果斷、迅速,但更重要的是健全與完美的判斷力,因為顏料在濕的壁面上是一個顏色,但是等到牆面乾燥後卻完全不同。因此在這些以濕壁畫方式完成的作品中,先決條件便是畫家的判斷力比他的草圖更為重要,同時他必須有非常豐富的經驗來引導自己,因此濕壁畫的作品要達到完美非常的困難。」

從這段話,我們也可以瞭解到米開朗基羅在創作時要經歷怎樣的折磨和痛苦,這份真實的痛苦表現在《裘蒂斯與赫羅弗尼斯》中被割下的頭顱中,表現在《最後的審判》中那張扭曲五官的人皮臉上,是什麼讓他可以忍耐堅持四年零五個月?

創造亞當(壁畫 280×570釐米,梵蒂岡西斯廷教堂)

我的眼目定睛在天頂畫中最動人心弦的一幕:「創造亞當」。這一幕並沒直接畫神創造亞當,而是畫出神聖的火花即將觸及亞當的一瞬間。

此時的亞當剛剛由他所依靠的泥土中成形,斜躺在草地上,體格健美、威武雄壯,然而眼神空洞、消極被動,這樣的亞當正望向自己的創造者,後者即將在他完美的體內注入靈魂。從天飛來的神,將手指向亞當——整個藝術史中,時間與敘事最偉大的懸止便在於他們指尖相聚的幾釐米裡。整個天花板中,那個手勢是全部視覺的焦點,也是石破天驚的一筆。

那一刻,我似乎尋到了米開朗基羅能量的來源。所有的創造都源自無限的心靈,所有的忍耐也都因著一個崇高的目的,若不是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這位神,若不是來自神的呼召和使命,誰可以忍受這樣的折磨?

當他像倫巴第那些髒貓的時候,當他如敘利亞弓那樣彎曲的時候,當他精疲力竭、備受折磨的時候,他就是亞當,神的膀臂豈會縮短呢?那就是他安歇的青草地、溪水邊......

進入你的同在

死亡在我,我的生命,由你保管

你毀滅我的時間

愛是一個概念

它與想像美相關聯

美德與溫情伴其左右

只有從心出發才能看見

——佛羅倫薩米開朗基羅檔案館,X.III.,十四行詩,檔號F.48

這次展覽最震撼的是,1:1超巨大尺寸還原《最後的審判》,首次於亞洲亮相。

很少有藝術家會被迫面對自己25年前的作品,而且還得對它進行某種程度的修整。米開朗基羅於1536年受託繪製西斯廷教堂聖壇牆面時,正面臨這種處境。每天,當米開朗基羅登上鷹架以便繪製《最後的審判》時,他都會面對自己早期的作品。他採取一般濕壁畫的做法,由牆壁最高處開始,因此這件作品不僅靠近,甚至消滅了他早期部分作品。

這位藝術家,此刻身處天主教宗教改革的過程中,經歷了四任教皇和25年的歲月,心中又浮現過什麼想法呢?

最後的審判(壁畫 1370×橫220釐米,梵蒂岡西斯廷小教堂)

從1536到1541年,又是五年,又是500 多平方米,《最後的審判》濕壁畫得以完成。這是一幅人群構成的海洋,多少人載浮載沉,中心人物是基督,即將來審判活人和死者。米開朗基羅將基督描繪成模稜兩可、既坐又站的姿態;他的下半身令人想起《摩西》的姿勢反轉,上半身則更接近《復活的基督》。強壯的身軀和健美有力的肌肉襯托著他寧靜的面容,帶著溫柔的神情望向有罪之人的方向,因為這些正是最迫切需要救贖的靈魂,祂多麼希望能在人深陷地獄虎口前再多救起一個。

「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希伯來書9:27)在《最後的審判》中,米開朗基羅將自己描繪成一團可拋棄的血肉,由聖者的手握著,顫巍巍地懸掛在地獄之上。繪製這件作品的時候,米開朗基羅經常提及,他渴望脫下俗世的外皮,以便觸及靈性的恩典,在一首十四行詩的結尾,他說:

喔,主啊,在我最終的時刻

向我伸出你慈悲的雙臂

帶我離開自己,使我成為能取悅你的人。

站在米開朗基羅所描繪的數百名人物面前,我仿彿站在了基督的審判台前,必須赤露敞開面對自己的創造者,「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可神設立耶穌做挽回祭,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我的心再次深深被撼動,甚願人人都能意識到自己的罪,願意認罪悔改,隨著基督再臨,救贖仍然可期。

從這些巨幅壁畫中出來,進入光影體驗區,彷彿坐時光機穿梭在歷史長河中,五百年倏忽而過。國際藝術家團隊用現代手法致敬經典,360度的光影鏡面裝置打造出絢麗斑斕又神秘的色彩,一束束光線穿插著米開朗基羅的經典畫作,仿彿他就在其中,述說著他簡單熾熱的「三元世界」:「我的肉體歸黃土,我的靈魂歸天堂,我的金錢歸窮人。」

1564年2月18日,米開朗基羅過世,距離他的89歲生日不到三個星期。他的醫師寫信通知佛羅倫薩的科西莫公爵:「今天下午,自然界最傑出、最真實的奇蹟,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先生離開了這個人世,進入更好的生命中。」同年,伽利略和莎士比亞出生。

是的,他進入了更好的生命中,進入了與神同在的樂園。米開朗基羅的一生神聖而痛苦,卻在種種困難中創造出了一個完美、永恆的藝術世界,他說:「最好的作品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心裡。」

米開朗基羅創造了一個天花板,至今無人超越。

-END-

作者介紹

若晨

中文系畢業,喜愛閱讀、寫作。感念漢語言之美,感恩可以參與到一個大故事裡,用文字紀念造我的主。

圖書推薦

《書蟲落網有出路》

莫非、馬睿欣、譙進 著

從讀經、讀書

到用屬靈眼光

閱讀萬事。

本書探討

現代基督徒

如何透過閱讀,

在思想和生命上,

學習做大人。

購買資訊:

台灣:道聲出版

https://www.taosheng.com.tw/search?q=%E6%9B%B8%E8%9F%B2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75438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