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4/11 10:37:38瀏覽4090|回應0|推薦2 | |
文字是有力量的,《偷書賊》講了一個精彩的故事,這個故事讓人對生命和文字充滿敬畏,快來看看作者的閱讀筆記分享。 「莉賽爾把《夢的挑夫》放在外套下,從到家的那一刻起開始念。坐在床旁的木椅上,她翻開書低聲說:『麥克斯,這是一本新的書,只送給你。』她開始念書,第一回,夢的挑夫出生的時機恰好:全鎮居民都在睡覺之際......」 這是澳籍作家馬克斯·蘇薩克(Markus Zusak)引人入勝的作品《偷書賊》中一個感人的場景。13歲德國小女孩莉賽爾,為躲藏在家裡地下室奄奄一息的猶太人麥克斯,大聲朗讀一本特意為他偷來的書。 很奇妙地,在持續不放棄的朗讀下,文字彷彿化為養分,一點一滴為病人注入一股力量,喚醒昏迷已久的麥克斯。 2013年底,這感人至深的故事被搬上大銀幕,我是在三萬英尺的高空上觀賞的。周圍寂靜無聲,微光中,動人心弦的情節看得我淚眼婆娑。一下飛機,立即買了紙本書,迫不及待展讀起來。 今年因為讀書會而重溫此書。我發現隨著生命閱歷增多,特別在疫情時空中,有些過去沒讀到的亮光,現在反而能更深透視。就如余秋雨說的,「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和醜陋一起呈現給你。」 《偷書賊》是一個描述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一個震撼死神的故事。以二戰納粹屠殺猶太人為背景,以死神為敘述者,將一個孤單的德國小女孩,如何借閱讀的力量,渡過人生最艱困時期的故事娓娓道來。 當時9歲的小女孩莉賽爾與弟弟在戰亂中被送往寄養家庭,弟弟卻不幸死在路途中,在莉賽爾生命中留下難以磨滅的遺憾。在冷清的喪禮上,莉賽爾偷偷藏了一本撿到的《掘墓工人手冊》,為的是紀念永遠失去的深愛家人。這本書,從此改變了她的生命。 《掘墓工人手冊》艱深難懂,不是兒童的理想讀物,卻成為小女孩的啟蒙書。在一個個噩夢侵襲的夜晚,養父漢斯陪著她,為她朗誦手冊內容,並教她認字。 電影《偷書賊》劇照 人家說,「打開一本書,猶如打開一個世界。」 文字溫暖了小女孩受傷的心靈。學會認字而開始讀書的莉賽爾,儘管生活艱辛,吃不飽穿不暖,卻發現一項比食物更誘惑她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用偷來的書繼續學習認字。從此,莉賽爾進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藉此熬過了現實生活的苦難。 閱讀,原本只是小女孩享受文字的私人天地。然而,在亂世中,文字開始發揮救贖的力量,改變了周圍許多人。 受害的猶太人麥克斯,昏迷之際,文字化身為精神食糧,喚醒他內心的靈魂,而麥克斯也以文字回應鼓勵莉賽爾,讓她體驗到文字的力量。 當空襲警報響起時,莉賽爾藉著朗誦,傳播她豐富而溫柔的感情。很奇妙地,一本謀殺小說在安靜共讀下,使眾人忘卻了死亡的恐懼,成功地安撫了防空洞裡惶恐不安的人心。 後來,文字更開啟一個和好的契機。老死不相往來、每天在門口吐痰的鄰居居然主動要求女孩為其朗讀,打破了多年來彼此的敵對與仇視。 本書最吸引我的是:文字有救贖、影響人生命的力量。難怪The Washington Post評論:「若沒有了文字,我們人類什麼也不是!死亡,不再狂傲!」 而《號角書》(The Horn Book Magazine)更評道:「這個故事乃是對於生命、文字所發出的禮讚,令人不僅想讀它,更會永遠記得它。」 我第一次從書及文字中感受到力量是為女兒朗讀。女兒不滿2歲時,我們回台定居一年,當時她霸道、耍賴、不講理,無法靜下來,是眾人嫌的年齡。然而就在我們回美的飛機上,同樣是在三萬英尺的高空上,我為她朗誦一本書,不可思議地,她竟然完全安靜下來。 從此,晚上睡前的朗讀,成為母女的親密時光。我們從格林童話、各式各樣繪本到聖經故事一路讀下去,女兒躺在我懷裡,小手一頁一頁翻著。 我低頭望著她翹翹的睫毛,兩眼直盯著圖畫,專注聆聽的可愛模樣。文字彷彿跳躍的音符,奏出悅耳的樂章。有時我實在太疲憊,想偷懶一次,見她失望的眼神,實在不忍而堅持下去。這麼多年過去了,老公還會跟女兒述說起她生命的這個轉捩點呢。 美國兒童文學作家凱薩琳·派特森(Katherine Paterson)曾說:「書讓我們練習面對人生的困難與挑戰。」 在信仰的路上,我也有一本改變生命的書。年輕時為生活忙盲茫。外表光鮮華麗,內心幾近乾涸,不知自己存在的意義。麥哥登(Gordon MacDonald)的《心意更新》猶如沙漠中的甘泉,餵養我屬靈的靈魂,讓我重新檢視自己的身份與角色,調整內在生活。 過去自己沒有界線,不敢說「不」,時間常被支配人者盜用,被緊急事件竊取。現在學會排定生命優先次序,有智慧善用時間;勤於書寫靈修日記,與主對話,坦然面對裡面的真我,耕耘內在花園。 多產作家也是牧師的畢德生(Eugene Peterson),人稱「牧師中的牧師」。當他牧師生涯出現危機時,他極力在人群中尋找合適的輔導者,結果失望而返。 後來他發現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於是訂下計劃,每周花三個下午,每次兩小時,在書房與陀氏碰面,這樣長達七個月之久。透過《罪與罰》、《地下室手記》、《白癡》、《卡拉馬佐夫兄弟》、《少年》、《群魔》等書,兩人悠閒對談,共度了許多美好的午後時光。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學名著成為了畢德生的導師,他自己分享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不斷帶我回到牧師這一行的立足點。他使我在書房一字一句誠實地寫作下去,也使我在探訪會友時,立定心意要以禱告的心一步一步往前行。」 文學小說也是我的最愛,打開我的心靈之窗。讀書會的「共讀」,不僅啟動我的想像力、創造力及同理心,更是透過討論、分享及交流,磨礪我的思考;進而使我對人性、對罪、對苦難、對世界觀等有更深層的對話,拓深我的內在。 故事的結尾,盟軍自天空撒下無情的雨滴,鎮上居民無一倖免,文字卻救了莉賽爾一命,成了空炸肆虐後唯一的倖存者。 收取靈魂的死神在此之前不斷偶遇莉賽爾,也是在那次爆炸中撿到她所寫的書《偷書賊》,進而閱讀到苦難中許多高尚的靈魂。他們都是大時代中平凡的人物,卻活出不平凡的自己。死神評道:「那些靈魂總是輕盈,因為他們所付出的已經超過自己的人生,他們的生命已經找到更有意義的所在。」 《偷書賊》的最後一行寫著:「我討厭文字,也喜愛文字。希望我發揮了文字的力量。」 原來當莉賽爾看到文字被狂妄者如阿道夫,拿來鉗制百姓的思想、蠱惑人心,產生毀滅的力量,她的心如刀割般淌血。然而,鎮長夫人的激勵,給她勇氣力量,使她堅定相信文字可以發揮潛移默化的能量,彙集強大力量,撼動世界萬物。 《偷書賊》講述莉賽爾9歲到14歲的故事,可能只是她人生的一個短暫階段,然而,我相信這些人與事,會是她一輩子體驗最深刻的經歷。 其實,人生也是一本書,生活中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生命季節都可以書寫出不同的精彩故事,積累人生這本書的豐富。 生命是短暫的,沒人知道何時進入最後一章,然而,我們可以把握活著的每一天,讓生命之書中的每一頁都有意義,撰寫出屬於自己的精彩篇章。 -END- 作者簡介 以望 喜愛閱讀,熱愛排舞,更愛全家一起旅遊,放眼天下。2011年加入創文服事團隊,負責創文網路事工及讀書會。 圖書推薦 《書蟲落網有出路》 莫非、馬睿欣、譙進 著 從讀經、讀書 到用屬靈眼光 閱讀萬事。 本書探討 現代基督徒 如何透過閱讀, 在思想和生命上, 學習做大人。 購買資訊: 台灣:道聲出版 https://www.taosheng.com.tw/search?q=%E6%9B%B8%E8%9F%B2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