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01 23:27:07瀏覽397|回應0|推薦2 | |
如果我重做大学生 成大医学院 我在一九五二年进入台大医学系,在英文读本上有一篇引我入神的文章,叫「If I were a freshma again 」. 这篇文章所说的,是大学毕业多年的作者,把发展专业生涯途中的经验,拿来评量大学求学方法的得失,以资警惕后进免犯不必要的错误,免于或误入歧途的金言。我本人大学毕业已届四十年,这四十年来,都在中外医学教育界服务,所看、所听、所体验着实不少,那篇文章里所提醒的事之外,也有了不少自己所引出的结论可 以提供青年朋友共勉之用的。 前几天有两位成大行为医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在听完我一场演讲之后,追到办公室里来,问我到底是如何规划我自己的生涯的。我的回答是,我没仔细规划过自己的生涯。我没事先 规划过要当医师,未计划要进入学术研究领域,也没有规划过要在华府的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当教授,更遑论计划要到成功大学创办医学院,或当一个院长。我在各位同学的年龄,在大学求学的时段,虽然当时我对知识份子四个字也还没什么自己特别的定义,只想将来做一个知识分子。也想过我或者可以成为一个好老师,因 为很喜欢和别人分享我知道的事。反过来说,我想做一个好老师,我当然必须是一个好的知识分子,才能为人师表,教诲别人,所以这两种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成为一个有份量的知识分子,是我唯一的生涯规划。 但,知识分子的定义还得先予厘清。知识分 子是否仅指有知识的人?果真如此,这有点便宜了知识分子。稍老的一辈,所具有的新的电子科技知识已不如新生代,有许多老一辈的人甚至是计算机的文盲,他们是否就不是知识分子?如此类推,知识分子显然指的并不只是知识的多寡,道理会渐明。是否配称是知识份子,智能丰不丰富,反而是一个要件。然,何谓智慧?智 能是逻辑、关怀、道德观、生命观、人性、勇气与正义感等等,人类精神生活的各种基质,溶在一起的大结晶。智慧会赋予价值观与正确的生命观,它会影响一个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判断的能力,甚至所做的判断的质量,会是一个人有无智慧的一个尺度。智能与知识有极大的差异,专业知识更是与智能风马牛不相及。 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的分际,说穿了,在有没有智慧。一个人的专业知识再丰富,如果没有能力分析与辨认事情的意义,如果不会辨认卓越,如果没有勇气伸张正义与发扬人性,他还是会显得没有教养,没有教育,他的专业知识,也一定不能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或被误用到不符大众利益的方向。追根究底,这全因专业 知识是属于训练,而不真正属于教育领域的缘故。大学既然是知识分子的摇篮,大学部学生要注重有无教育、智慧的发展,而避免过早与过份的专业训练( early and over specialization ),专业的训练,应该是属于研究所的阶段。 所以,如果我重做大学生,我会紧紧地抓住这原则,而不放松。我会有系统地阅读,自己即将专攻的领域以外的有用的书籍,这些书籍会供给我智慧结晶的诱发物。化学里的「养晶」作用,就需要少量晶体来诱发,大学里所广泛的涉猎,会是智慧结晶的诱发体。 如果我重做大学生,我会积极培育细腻地观察事物的习惯,与发展不受约束的联想能力,为了培养这种能力,我曾自己栽培遇问题会问:「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的态度。如果我重做大学生,我会找一个典范,做为学习做人与做学问的标竿。这会使我的努力落实,达到目标才会事半功倍。 如果我重做大学生,我会希望我能发展历史观,尤其精通于自己专攻的本行的历史,才能成为历史洪流中继往开来的一份子。 如果再有机会重做大学生,我会下很大的功夫,精通于中文以及一种外文,因为语文是学习的工具,也是通往世界村的一扇门。而廿一世纪要所有称为世界村村民的人,真正成为国际人。 大学教育的主流,说穿了,是替学生打知识分子的基础工程,不该是在培养科技人员。这基础越广越好。但这基础上面的建筑物,也就是生涯。多半要靠自己一辈子一砖一瓦地迭上去。所以透过大学里的教育,应该吸收的是自我成长与开发新知的方法论而不是灌输既有的知识。这些努力,才会使我变成能一辈子享受学习的真 正的知识分子。换言之,我会努力先成文化人,再做科技人。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