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31 13:46:14瀏覽353|回應0|推薦0 | |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科臨床心理師陳盈如 第一節 何謂兒童心理治療? 幼兒和兒童也會產生心理的問題,不過當兒童在發展或生活上遇到了困難,往往受限於認知的發展,使兒童在語言的使用上,不如成人般的純熟,所以兒童心理治療的方式與成人略有不同。一般來說,兒童雖處於不斷發展的階段,但溝通表達技巧和心理成熟度仍較差,所以心理治療的過程須透過接受心理學背景訓練、及敏感度高的專業治療者,以心理學方法為基礎,利用語言和非語言治療技術的交互使用,引導及訓練兒童直接或間接表達情緒及做行為上的改變;治療中,專業治療者亦會分析阻礙發展或造成行為問題的原因,配合兒童的發展原理與心理歷程,提供父母適合孩子的養育、教育策略或訂定治療計劃,以改善問題行為與困擾。另外,由於孩子的心理問題,除了孩子個體因素的影響外,也多面向地受家庭和學校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過程中協調家長和學校一起參與、協助治療的順利進行,在兒童心理治療中亦是重要的。 兒童心理治療常見技術包括: 兒童心理分析、 遊戲治療、 行為治療、 社交技 巧訓練、 情緒宣洩 放鬆訓練、 親職訓練等等(後面有詳細的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家長們要有多一點的耐心,因為對兒童提供心理治療是需要長時間的,也就是治療是跟隨兒童心理開放的步調進行,大都無法立即看見效果,而治療成效的好壞也會有個別差異;不過,治療期間家長適度的投入與配合治療,對治療的成效的確有正向的影響。 第二節 誰需要接受心理治療? 每個人都是獨立不一樣的個體,當心理失調以致表現在學業上或生活上,就建議及早求診,特別是拒絕上學、適應同儕和環境有障礙、情緒失控或傷人、及遭遇重大創傷的心理壓力反應,如:車禍後、天災後、目睹暴力、身體虐待和性侵、親人死亡分離、父母分居和情人分手等。只要您發現兒童的情緒及行為與其同年齡兒童有明顯差異,都可尋求相關的資源協助。期待兒童因接受治療而再擁有內在的復原力(如有自信、有能力感、有價值感、有挫折容忍力等),且可幫助他順利度過每一個逆境。 第三節 常見的心理疾病 一. 智能不足 一般來說是指全面性發展遲緩的孩子,尤其是概念理解與學習上的落後,程度由輕度到重度都有。治療上,一般比較著重日常生活的功能訓練,且強調分析兒童個人的個別能力,以便提供適當的特殊教育安置。 二. 自閉症 自閉症是一種腦部功能異常而引起的發展障礙,通常大概在幼兒三歲以前就可以被發現。自閉症患者從小開始便表現出語言理解和表達的困難,難與身旁的人建立情感、人際互動有困難,對各種感官刺激的反應異常,且會觀察到這類孩子常有些刻板性的行為、固定玩法、特殊偏好等,他們擁有與一般兒童不同的特徵。治療上,大都會鼓勵家長多與孩子對話,對成人語言的模仿也是一種學習語言的方式,父母可多讓孩子多猜想別人在想什麼,讓兒童學習考量別人的想法來行動,多參予同儕的團體活動,也是增進人際關係的方法。 三.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一般俗稱「過動兒」,是腦神經傳導物質不足及大腦功能不成熟的疾病,主要的核心問題為注意力集中、過動、衝動三項。家長會覺得孩子從小和一般孩子比起來,似乎總是精力旺盛、停不下來,常常心不在焉、持續度較短,指令總是要重複好幾次,外顯行為上會讓人覺得這類孩子的規矩行為較差。通常,會聽見過動兒的家長常抱怨孩子有:不顧危險行動、活動量過高、丟三落四、多話、躁動不停、無法靜坐在座位上、沒耐心、玩的很粗魯等行為,過動兒就像煞車壞掉的車子,家長在教養時常容易發生親子衝突,所以當您的孩子有上述的狀況,家長們宜特別留意。 有三分之二的過動兒治療效果不錯,越早接受評估與治療,愈能降低孩子問題行為影響的範圍,服用藥物再配合認知行為治療、或行為治療,父母、老師調整教養管教方式,短期內多數孩子會有明顯的進步。許多家長對過動兒需要接受藥物治療都會心生排斥或懷疑,尤其是擔心孩子會不會變得呆呆的,或是有其他副作用影響發育,由於過動症的治療藥物在臨床上已使用數十年,除了少數人有噁心、食慾降低等現象外,其療效是相當安全的。 四. 情緒異常或障礙 在兒童的心理疾病中,「情緒障礙」是很常見的,尤其是女孩,多以焦慮的形式表現,而男孩多以行為問題來表達。不過,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清楚了解自己的焦慮狀態,何況是幼童,潛在的焦慮或負面情緒是可以「身體化的症狀」表現出來,如上學前兒童抱怨肚子痛、頭痛、胸痛、拉肚子等,但身體檢查結果卻是正常的,此時就應考量是否情緒因素為身體症狀的潛在因素;另外,情緒亦會表現在夜眠的狀況,如頻繁的惡夢、睡不安穩、驚醒等。有情緒問題的孩子,在心理上常有不尋常的焦慮不安、緊張害怕、惶恐感、易怒;在行為上,則會出現過度反應或拒絕反應,如長時間持續地逃避陌生人、拒絕上學、干擾或攻擊行為;在處事上,則會出現在勉強的狀況下完成一件事或乾脆草草了事。一般常見的兒童情緒障礙分類,包括:焦慮狀態、畏懼症、拒學症、分離焦慮症、適應障礙合併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 五.其他不良行為問題 如打架、撒謊、逃學、干擾行為、不順從行為…等,其背後可能隱藏著心理或情緒上的問題,提醒家長要多加留意。 第四節 兒童心理治療的種類有那些 1. 行為治療 主要以行為增強、行為塑造、模仿等原理,透過有系統的行為改變技術,有效地減少兒童「不好」的行為,及增加「好」的行為,此方法也用於減低兒童焦慮害怕的情緒。 一般來說,建議家長「獎勵多於處罰」,處罰的頻率盡量少於獎勵。兒童的行為規範中,「具體化」訂定希望孩子表現的行為是重要的,在此前提下,獎勵可以強化好行為的建立,而處罰可以降低孩子不好的行為。實際上,以有系統、有效率、一致性執行的家長並不多,例如:常見的「責打」是立即減低「不好」行為之捷徑,但是很多時候「不好」行為仍持續,孩子卻已經從中模仿學會了「打人」能解決問題。 2. 遊戲治療 「遊戲」是兒童最自然的溝通方式,他們的想法、情緒、行為亦在遊戲中展現;透過遊戲,他們能把經驗過的事情傳達出來,遊戲中更直接、完整地表達自己。在治療室,遊戲只是一種溝通媒介,好比是兒童的語言,多數的遊戲源自於想像且是自發形成的,治療師透過兒童的遊戲去打通孩子的心靈、經驗和重建正向經驗。遊戲治療過程,常利用的玩具如布偶、絨毛玩具、繪圖工具、沙子等,治療師藉由這些玩具自由地觀察兒童的內心世界,而孩子在信賴的關係中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經驗與生活。 遊戲治療之所以能夠達到治療效果,並不是因為遊戲本身具有神奇的功效,其真正產生效果的原因仍是治療者所運用的心理學理論與方法,臨床心理師根據心理學的知識,對兒童的行為問題與困擾做精闢的剖析,並由理論推導出治療方法,才能達到改善兒童行為的目的。 3. 親職諮詢 兒童的成長階段,經常呈現各種不同面貌,也經常帶給父母各種不同的難題與挑戰,有時父母亦常因面臨該不該處理、及如何處理孩子的問題而煩心。由於每個孩子的特質不同,表現皆不一樣,只用一套方式來處理,往往造成父母精疲力盡。如果在家長遇到孩子成長過程的難題,有人可以跟父母討論或給予一些個別化的親職諮詢與建議,對父母來說如同抓到一塊浮木。透過親職諮詢,可讓家長了解孩子發展階段可能有的行為,建立家長正確的教養觀念,並可討論教養過程中的困難,幫助了解孩子的特殊行為問題,改善增進親子間的關係,增強孩子的適應能力。必要時,諮詢中會讓家長思考父母情緒、家庭因素對孩子問題行為的影響,或者給予父母相關的訓練,以增強父母的管教效能、親職功能。 第五節如何尋求管道 如果您的孩子疑似有心理方面的問題,請不要猶豫,可以找各公私立醫院兒童心智科或精神科,精神科醫師和臨床心理師會幫您安排相關的診斷與治療,必要時再依兒童個別化及特殊性安排適合的心理治療。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