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布農族文化巡禮(2)布農族的族群特色
2009/01/13 08:00:45瀏覽1417|回應0|推薦2

布農族的族群特色

    布農族主要分佈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屬於部落散居社會。布農族可大分為六個社群:卓社群(南投縣玉山一帶)、卡社群(南投縣東部山區一帶)、丹社群(南投與花蓮縣界一帶)、巒社群(南投縣、嘉義縣界玉山一帶)、郡社群與搭科布蘭郡(簡稱蘭社群,在今中央山脈南投,人數較少)。布農族族人的分佈地以南投縣信義鄉最多、其次為花蓮卓溪鄉、高雄縣桃園鄉與台東縣海端鄉等縣市。

 

布農族的社會文化
    布農人喜歡山居,高山深處常有他們的聚落。屬於父系社會,大家族制,散居的布農族沒有頭目制度,而是由各家族的長者聯合主持部落事務。大家族型態可多達四十至六十人共住一屋,甚至包括無血緣關係的族人。布農族的主食以稻米、小米、玉米、蕃薯、芋頭等為主,深山部落則以蕃薯與芋頭為主食。

 

布農族的宗教信仰

    布農人最崇拜的是天神,認為天神是人類一切的主宰,又認為鬼靈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有善惡之分。在布農人的神話傳說裡,許多的動、植物都是人所幻化的,因此,布農人多半以對人的態度對待動、植物。

 

布農族的服飾特色

    布農男子的服飾是以白色為底,背後織上美麗花紋,長及臀部的無袖外敞衣搭配胸衣及遮陰布,主要在祭典時穿著;另一種是以黑藍色為底的長袖上衣,搭配黑色短裙。女子服飾則以漢式形式為主,藍、黑為主色,在胸前斜織圖色鮮豔的織紋,裙子也是以藍、黑色為主。

 

此樂只應天上有~八部合音

    舉凡狩獵、農耕、祭典及日常生活,都與音樂密不可分。根據學者的研究,布農族人的八部音合唱宛如一首泛音祈禱歌,尤以《祈禱小米豐收歌》最為知名,這也是民族音樂學上的一大發現。

 

    布農族的八部合音顯示布農族在文明尚未發達前,就發展出高度複雜又精緻的音樂文化,顛覆了音樂形式及表現方法。八部合音的演唱方式,在人數上必須維持偶數,有一位領唱人,這位領唱人通常是具有領導地位的族人。演唱時間不拘,依團體默契、熟練度及領唱人與合唱團隊當時的狀況決定。演唱時,歌者會圍成圓圈,雙手伸開放在左右同伴背後腰際,相攜扶持以逆時鐘方向緩步繞行,中間則置放一束聖潔粟種。

 

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

    布農族人在播種祭之前,由祭司決定祭日,並由祭司慎選族中這一年之內最聖潔的男子六至十名,住於祭屋之內。次日,祭司帶領這些成年男子在屋外圍成圓圈,雙手互相交叉置於背後,圈內放置種粟一串。此時在祭司的領唱下,先在屋外演唱這首「祈禱小米豐收歌」,然後再慢慢移入屋內,象徵今年播種的小米能豐收,並堆滿穀倉。布農族人自稱pasibutbut為「八部音合唱曲」。但是單從音樂的結構來看,演唱的聲部最多只有三部形成的複音現象。只是唱這首曲子時,必須要八名成年男子以上分成『mahOsgnas」、「manda」、「mabonbon」、「lagnisgnis」等四個聲部,再依一套嚴謹的規則慢慢依次進入合唱。由於每一位歌者的音質迥異,因此,八部合音的錯覺現象於焉產生。無論如何,pasibutbut已是一首中外皆知,並且最具特色的布農族傳統歌謠。

以上資料來源:

南投縣信義鄉部落文化經濟協會、南投縣觀光導覽、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管理局、花蓮縣卓溪鄉卓楓國民小學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