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2/02 20:00:00瀏覽130|回應0|推薦9 | |
我們討論過生成式AI,利用上下文來決定每個字的定義,所以衹要有足夠的文本,AI不需要知道那個字真正的定義,就能(幾乎)精准回答所有問題,也能寫出漂亮文章。其實在社群媒體世界中,你我何嘗不是經由與他人的對話,經由幕後的統計分析,悄悄定義出你我究竟是什麼。 沒錯,我的意思就是說,臉書其實是利用上下文,也就是你和朋友之間的互動,來定義你,而你對自己的描述,只具參考價值。有了定義,它就知道該如何對待(應用)你。 也許你會嚴重抗議:我的個性、能力、專長嗜好,怎麼可能不是由我自己,而是由我的上下文,也就是朋友們來定義呢?是的,在數位及AI統治的世界裡,所有東西的定義,都可由上下文來決定;一切事物的座標,將由與其他事物的相關性定位。 一旦定位,它將依此採取相關行動,比方介紹哪個朋友,推薦哪類產品,或者對你的意見的判斷與處置,AI或社群媒體將自有定見。 仔細想想,這其實也不稀奇。在漫長的職涯裡,公司每年的年終考覈,就包括員工對上下左右的互評和自評。而互評的部分,就是生成式AI,定義每一個字詞的做法;也就是社群媒體,對你的個性、能力及嗜好的定位。互評部分,往往會被當作比較客觀的看法;自評部分,則常會被視為主觀說辭,僅具參考價值。 這樣做是否正確姑且不論,但是這趨勢,在社群媒體以及AI都已悄然形成,原因是這種做法,可以讓電腦在完全不知道任何一個字詞的基本定義,或者完全不瞭解某人的情況下,做出許多應用。這裡所謂的應用,可能包括加薪、升遷,甚至於資遣的參考。 考慮以下情境:你的老闆,使用生成式AI,將其他員工對你的互評輸入,然後決定你的未來。這比起在臉書上和人聊天、吵架,或者請ChatGPT幫你寫封情書,想必嚴重許多吧。 無論是AI或社群媒體,躲在後頭的演算法與模型,其實都是一樣的:就是利用上下文來定義你這個字詞;或者說,利用你的朋友或同事,來定義你這個人,甚至你的人生。 在存在主義的小說裡,卡夫卡和卡繆不約而同的寫出了荒謬的審判情節,都是因別人對主角的看法,而強將他判刑。也許在未來AI的時代裡,存在主義將會再度被熱烈討論吧。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