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1/28 20:00:00瀏覽265|回應0|推薦12 | |
我們每天都在預測未來。大到台海戰爭,俄烏衝突,股市起伏,小到老闆是否調薪,女友是否劈腿,當我們彷徨無措時,總會求助於名嘴或者預言家,需要有人拿個主意,即使他們的準確率也不過50%。
我們發現任何事情衹要牽涉到人與人,而非人與物,其實就非常難測。所謂的爾虞我詐,人心隔肚皮,我們看到股票市場永遠比天氣難以預測,戰爭發生與否永遠比晶圓的良率難測。原因就是當測與被測的主客體都是「人」時,難度就無限增高了。
牛頓發明微積分,形成了梯度下降的基礎,而機器學習利用梯度下降的方式,逐漸摸索到了最佳參數與模型,然後利用這模型預測未來。但是這套理論很不幸地,只適合研究物理現象,而非心理現象。用機器學習去猜測股價,或者是戰爭是否發生,用梯度下降的方法,可能永遠成不了事。
在心理學層面,由於討論的是待人而非接物,由於主體和客體都是人,所以牛頓的一次微分根本找不到解,多次微分也沒有用,為什麼呢?
我們常說天機不可洩露,因為一旦洩露了,天機就會改變。如果我有一個模型,預測對方會怎麼做。對方知道了,就會把這個結果當做已知,然後用新的模型預測我怎麼做。換句話說,我們彼此都在互相做梯度下降的微分。無止境的微分,在當代數學上是否有解我不知道,但牛頓還真幫不上忙。
如果我猜台海5年之內會有戰爭,甚至於明年就會打仗。對方知道了我的預測,就會因此調整策略,而作出新的預測與決定,而我們觀察它的改變,又會因此改變我們的預測與決定。如此循環反復,就造成了無窮微分。會不會收斂,或者變成隨機雜訊,已經遠超過我的想像。
也許微積分,或者機器學習,衹能用於對機器的預測,人與人之間的預測,必須要有另外一套數學模型才行。至於這一套數學模型是什麼呢?我們在牛頓之後是否又得有另外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協助我們解決人際關係的梯度下降?
在每天聽那些名嘴胡說八道大放厥詞,錯了之後還找理由硬拗的同時,我們且馨香禱告,虛位以待。
|
|
( 創作|散文 ) |